地质研究

搜索文档
约8600万年前的恐龙蛋有了“出生证明”
新华社· 2025-09-12 06:21
位于汉江中上游秦巴山区的一群恐龙蛋化石终于确定了"年龄"。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联合组成科研团队日前研究确认,湖北十堰青龙山的恐龙蛋化石形成于距今约8600万年前。9月11日,科研团队将这一 研究成果刊发在权威期刊《地球科学前沿》上,为这些恐龙蛋化石核发了"出生证明"。 图为原址保护的恐龙蛋化石。(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供图) 赵璧表示,此次研究尚未全面涵盖青龙山埋藏恐龙蛋化石的所有层位,尚不能完全恢复本区恐龙产蛋事件过程和建立本区恐龙蛋形态演化的时间 轴,相关科学问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来回答。但这一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查明全球不同恐龙蛋化石埋藏时间和分析其演化脉络提供全新的研究思 路,将为绘制更高精度古气候变化曲线和深入探讨远古地球环境变化规律、恐龙演化与灭绝之谜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新的理论工具。(记者宋立 崑) 工作人员正在恐龙蛋化石上采集研究样品。(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供图) 论文通讯作者、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璧介绍,团队首次将碳酸盐定年技术成功应用于白垩纪恐龙蛋研究领域,测定出青龙山恐龙蛋化 石蛋壳内生物成因方解石的形成年龄为距 ...
科海观澜/用科技打通更多“两山”转化路径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10:05
科技创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通过技术突破、机制重构和平台赋能系统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 [1] - 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评估和量化 [1] - 新技术将森林固碳能力转化为可交易碳减排量,推动生态资源数字化确权与价值转化 [1] - 数字化平台实现一键核算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显著提升生态价值识别效率 [1] - 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重塑生态产品交易模式,"两山云交易""林业碳超市"等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并确保全流程可追溯 [1] 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双提升 - 关键技术攻关破解生态修复难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 - 新技术应用助力传统绿色产业升级,通过深加工延伸产品链提升附加值 [2] - 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兴起为农民开辟新增收路径 [2] 核心技术突破方向 - 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态价值核算中的应用,开发更精确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具 [2] -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实验室成果规模化转化 [2] - 加速绿色能源技术产业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2] 市场化机制创新 - 推动网络交易系统迭代升级,建设高效便捷数字化交易环境 [2] - 打通跨区域数据壁垒,实现生态数据互联互通互认 [2] 地质矿产研究突破 -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聚焦紧缺战略性矿产,在川东北普光气田预测锂资源量55.5万吨 [8] - 在云南、湖南等矿集区新增锡资源量约10万吨,贵州、新疆等地新增锰矿石资源量 [8] - 四川会理矿集区深部铜矿调查新增铜资源量26万吨,阳山等矿区新增黄金资源量近10吨 [8] 找矿技术方法创新 - 实验室利用同位素质谱仪等设备在川西马尔康加达矿区新发现大型锂辉石矿,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2.84万吨 [9] - 发展"天-地"矿产资源遥感勘查技术,创新高寒深切割地区"空地一体"快速勘查技术方法 [10] - 开发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方法,支撑河北丰宁窟窿山地区铂族金属矿找矿工作 [10] 华南古生物发现 - 中国地质大学课题组在广东肇庆怀集县首次发现华南白垩纪哺乳形类足迹,记录恐龙与哺乳形类足迹组合 [16] - 哺乳形类足迹呈扇形排列,形态与巴西切利足迹相似,显示该类动物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 [16] - 兽脚类恐龙足迹长度95厘米,暂归类为兽脚龙足迹形态型 [17]
中国—东盟行业专家共研海岸带减灾防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3 10:17
会议概况 -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办的"海岸带地球观测与减灾防灾技术研讨会"于5月23日在广西南宁举行 [1] - 会议主题为"团结协作,互利共赢,推进中国—东盟海岸带地球观测与减灾防灾技术合作" [1] - 参会人员包括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近百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国际组织代表 [1] 会议内容 - 聚焦地球观测技术在预报预警、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的应用 [1] - 10位行业专家分享了地球观测应用、海滩资源、海岸湿地环境、海岸地质灾害等核心议题的研究成果 [1] - 前沿成果展示了科技创新在海岸带减灾防灾领域的驱动力,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多元思路与方案 [1] 国际合作 - 与会专家就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海岸带地球观测与减灾防灾领域的合作进行了热烈讨论 [2] - 各方达成共识:加强国际合作、实现数据与信息共享、协同开展先进技术研发与应用是提升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路径 [2] - 会议推动了中柬、中缅、中泰等双边合作意向的达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东盟在该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2] 会议支持与意义 - 会议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和大陆架地质研究中心、联合国"海洋十年""大河三角洲计划"的技术支持 [2] - 作为2025年中国(广西)—东盟矿业合作大会的分会议之一,会议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海岸带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搭建了桥梁 [2] - 各国通过论坛相互借鉴经验、共享技术成果,携手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