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

搜索文档
金石山矿山公园如何实现“生态修复+文旅融合”?|“两山”理念地方探索与经验
中国环境报· 2025-07-25 08:19
生态修复工程 - 累计投入2.58亿元对1278亩废弃矿坑实施生态修复,成功转型为多功能矿山公园[1] - 植被覆盖率从80%提升至95%,新增林地220亩、草地360亩,区域空气优良率提升至92%[1][2] - 采用"全面立体"修复策略:山上地形整治+边坡修复,山下填筑沟壑+生态挡墙,消除地质灾害隐患[1] 清洁能源与土地再利用 - 山北山南利用光伏发电实现土地再利用,融合清洁能源生产、生态修复与文化旅游[1] - 地上微地形改造+植被恢复,平面用于光伏发电,地下建设雨水收集池实现灌溉循环利用[2] 文旅融合与产业开发 - 建成24个特色区域,包括矿洞体验馆、高空组合塔等,涵盖亲子游乐、地质研学、极限运动项目[3] - 原创IP形象"旷仔"与石灰石景观雕塑强化文化标识,打造全国最高游乐综合体地标(100米高空组合塔)[3] - 改造废弃窑洞为文化地标,开发矿洞研学课程还原石灰石开采工艺[3] 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 采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带动周边观光采摘、餐饮购物等服务业发展[4] - 与昌坊古镇联动形成"矿山旅游+古镇度假"业态,改造闲置建筑为非遗工坊和特色民宿[4] - 构建"矿山游玩+古镇食宿+特色体验"闭环路线,提升游客黏性并促进三产融合[4]
红旗渠精神发祥地如何从贫困山区变成幸福家园?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8:25
生态转型与治理 - 林州市通过全域化、精细化、差异化环境治理策略实现生态转型,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5%以上,累计调动156万人次参与清洁行动,清理垃圾86.5万吨,栽植树木48万棵,美化提升面积达52万平方米 [2] - 实施"全域植绿"计划使森林覆盖率达47%,林地面积达171万亩(含经济林30万亩),形成多层次绿化格局,重点林区配备251名专职护林员建立网格化管护体系 [2] - 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将传统石构件融入景观保留乡愁记忆,改造废弃宅基地累计腾退土地110公顷 [3] 生态产业发展 - 菊花经济形成全产业链布局,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2370余户增收3500余万元,产业链产值达8710万元,留林科普生态园年产量15万公斤带动600余户年均增收1.2万元 [4] - 林下经济开发"国储林+中药材"模式,东岗镇武家水村3000余亩国储林下种植药材年收入超100万元,原康镇重兴店村创新秸秆利用年节省养殖成本10万余元 [4] - 坡地经济开发中,泽林生态基地投资4000万元改造1500亩荒坡,年提供80余个就业岗位,贫困人员年均增收超万元,探索出"坡改梯+秸秆还田+农家肥"的生态种植模式 [5] 文旅融合体系 - 依托红旗渠精神构建红色教育产业链,建成红旗渠干部学院等十余处教育机构,形成品牌效应 [6][7] - 太行大峡谷景区面积89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90%,成为"北雄风光"代表,年接待游客量显著 [7] - 发展470余家特色民宿,石板岩镇南湾村通过改造成为"网红打卡地",庙荒村农家乐实现村民"家门口致富",沿东南公路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 [8] 产业升级战略 - 实施"产业兴市"战略推动装备制造与精品钢深加工双轮驱动,发展电子新材料与绿色储能新产业 [8] - 通过打造专业园区、搭建创新平台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8]
万山执笔绘共 浙江林业二十年“两山”答卷
新华网· 2025-07-19 08:15
浙江林业共富实践 - 浙江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林业共富路径 [1] - 林业从单一生态屏障跃升为共富引擎,带动山区村庄产业兴旺 [1] - 典型案例包括淳安标准化林场、磐安千年药香和松阳智慧药谷 [1] 淳安林业发展模式 - 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七有"基础设施,解决社会资本不愿上山的难题 [2] - 企业可"拎包入驻",村集体以固定资产入股享受分红 [2] - 里口村示范基地通过租金、务工、分红实现年增收超300万元 [2] - 全县国储林项目流转林地33.41万亩,流转资金达5.15亿元 [2] - 林下经济催生新业态,如梅花岛年吸引游客20万 [2] 磐安科技创新应用 - 采用"森林种植法"培育仿野生灵芝,药效成分含量是大田种植的10倍,单价达千元/斤 [3] - "山之舟"智慧菌菇方舱实现4人日产万袋菌包,效率提升十倍 [3][4] - 菌渣循环形成"林—菌—虫—肥"闭环产业链 [4] - 全县林下经济产值突破9亿元,5.8万亩林地带动2.5万农户户均增收2400元 [4] 松阳产业链整合 - 通过企业兜底收购和政府配套"干旱险"降低农户风险 [5] - 采用轻资产模式,企业提供技术,农户利用闲置山林种植 [5][6] - 村民蓝福金夫妇去年劳务费增收5万元 [6] - 产业链延伸至药膳馆、研学基地等,2024年引流超10万人次 [6] - 三叶青深加工产品即将投产,形成完整产业链 [6] - 112万袋三叶青带动百余农户户均增收万元,村集体年增收80万元 [6] 整体成效 - 林业碳汇交易额突破790万元 [6] - "千村万元"工程带动107万林农增收 [6] - 林业衍生品如三叶青牙膏、竹木砧板走向国际市场 [6] - 占省域七成的山林成为浙江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 [6]
中国“两山”理论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借鉴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7-05 20:39
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 - 中国"两山"理论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借鉴路径 [1] - 近20年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占全球新增总量25%居全球首位 [2] - 中国清洁发电体系与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能耗强度下降及大气质量改善速度全球最快 [2] 国际认可与案例 - 匈牙利国会副主席赞赏中国"两山"理论前瞻性特别肯定河流治理森林保护及农业绿色实践 [2] - 莫桑比克加扎省省长以贵阳为例说明绿水青山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2]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案例显示山东五莲县森林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至31.45%并发展生态游乡村游特色赛事及果林产业 [3] 产业经济协同发展 - 贵州750万亩茶园实现水土保持与经济效益双赢2024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970亿元人民币带动茶农增收并出口多国 [3]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期待论坛分享中国绿色发展转型实践案例展示可持续发展"中国方案" [3]
生态环境部:我国美丽海湾建设已进入“扩面、提质、增效”新阶段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16:48
美丽海湾建设特点 - 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治理取得突破 山东东营黄河口湾区水质优良比例较基准年大幅提升32个百分点 河北秦皇岛北部湾区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连续5年保持为100% [1] - 点蓝成金、高质量发展实践更有成效 浙江台州大陈岛诸湾探索"海洋蓝碳—蓝色经济"双循环模式 福建泉州大港湾推动环湾地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1] - 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理念更加彰显 11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公众满意度都在95%以上 山东日照张北湾建成28公里阳光海岸绿道 福建厦门同安湾打造滨海旅游浪漫线 广东深圳大亚湾建设滨海国际旅游度假区 [2] 美丽海湾建设新阶段进展 - 建设范围扩大 重点打造美丽海湾数量从50个扩大到110余个 厦门、秦皇岛等7个沿海城市探索全域美丽海湾建设 [3] - 工作矩阵更全 生态环境部系统组织开展海湾治理"把脉行"、优秀案例"采风行"、建设成效"回头看"及志愿服务活动 [3] - 治理成效显著 2024年162个海湾水质优良比例超过85% 其中125个海湾水质优良比例为100% 中华白海豚、勺嘴鹬等海洋生物保护成效显著 [3] - 机制创新活跃 各地推进治理体系、法规制度、两山转化等方面改革 生态环境部谋划金融支持美丽海湾建设项目库 [3] 美丽海湾建设未来规划 - 聚焦"水清"突破、"滩净"保障、"鱼鸥"乐家园、"人海"和谐的"十五五"新目标 [4] - 持续推动美丽海湾建设扩面、提质、增效 宣传推广优秀案例和创新实践 [4] - 以高颜值海湾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湾区经济发展 助力打造人民高品质生活 [4]
科海观澜/用科技打通更多“两山”转化路径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10:05
科技创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通过技术突破、机制重构和平台赋能系统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 [1] - 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评估和量化 [1] - 新技术将森林固碳能力转化为可交易碳减排量,推动生态资源数字化确权与价值转化 [1] - 数字化平台实现一键核算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显著提升生态价值识别效率 [1] - 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重塑生态产品交易模式,"两山云交易""林业碳超市"等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并确保全流程可追溯 [1] 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双提升 - 关键技术攻关破解生态修复难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 - 新技术应用助力传统绿色产业升级,通过深加工延伸产品链提升附加值 [2] - 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兴起为农民开辟新增收路径 [2] 核心技术突破方向 - 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态价值核算中的应用,开发更精确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具 [2] -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实验室成果规模化转化 [2] - 加速绿色能源技术产业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2] 市场化机制创新 - 推动网络交易系统迭代升级,建设高效便捷数字化交易环境 [2] - 打通跨区域数据壁垒,实现生态数据互联互通互认 [2] 地质矿产研究突破 -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聚焦紧缺战略性矿产,在川东北普光气田预测锂资源量55.5万吨 [8] - 在云南、湖南等矿集区新增锡资源量约10万吨,贵州、新疆等地新增锰矿石资源量 [8] - 四川会理矿集区深部铜矿调查新增铜资源量26万吨,阳山等矿区新增黄金资源量近10吨 [8] 找矿技术方法创新 - 实验室利用同位素质谱仪等设备在川西马尔康加达矿区新发现大型锂辉石矿,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2.84万吨 [9] - 发展"天-地"矿产资源遥感勘查技术,创新高寒深切割地区"空地一体"快速勘查技术方法 [10] - 开发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方法,支撑河北丰宁窟窿山地区铂族金属矿找矿工作 [10] 华南古生物发现 - 中国地质大学课题组在广东肇庆怀集县首次发现华南白垩纪哺乳形类足迹,记录恐龙与哺乳形类足迹组合 [16] - 哺乳形类足迹呈扇形排列,形态与巴西切利足迹相似,显示该类动物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 [16] - 兽脚类恐龙足迹长度95厘米,暂归类为兽脚龙足迹形态型 [17]
当生猪养殖污染治理与泡桐产业相遇,福建三明的EOD模式作用大
中国环境报· 2025-06-18 09:33
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 三明市创新开展乡镇EOD模式试点,探索生猪养殖污染治理与新型泡桐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盈利反哺生态环境治理 [1] - 通过引入经济和生态价值高的优良速生树种进行粪污消纳,解决传统生猪养殖行业粪污产生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的问题 [1] - 三明市作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创新投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山入林,为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1] 政企银保四维联动机制 - 三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多部门印发实施方案,推动EOD项目的策划、实施和全过程监督 [2] - 引入中铁、中建等国企央企和上海、福建多家创新型企业参与项目 [2] - 与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动,优化项目审核评估流程 [2] - 探讨研究泡桐种植保险、泡桐价格指数保险,降低项目实施风险 [2] 多重效益协同共赢 - 新型泡桐每亩粪污消纳能力约是水稻田的5倍,显著提升单位面积土地污染消纳能力 [3] - 项目中标价格5.77亿元,计划建设新型泡桐基地4万亩,每亩收益约是传统树种6倍 [3] - 项目经营期预计年均利润总额3000万元,通过木材销售、林下经济、文旅康养、林业碳汇等路径实现收益 [3] - 泡桐花具有赏花和药用价值,为打造"泡桐"小镇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奠定基础 [3] 可复制的绿色发展经验 - 胡坊镇规范项目程序,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中标企业和明溪城发集团按9∶1股权比例设立项目公司 [4] - 以生态环境治理促进林业产业提效增值,项目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探索"两山"转化新途径 [4] - 三明全市共有生猪规模养殖企业400余家,年存栏120余万头,胡坊镇EOD项目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经验 [4]
林下生金
经济日报· 2025-06-03 06:12
林下经济概述 - 林下经济依托森林资源开展生态友好型经济活动,包括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景观利用 [1] - 2023年全国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带动数千万林农增收 [27] - 云南林下经济总产值从2019年650亿元增至2023年1481亿元,野生食用菌产量全国第一 [3] 林下种植模式 - 全国形成林药、林菌、林茶等8大类种植模式,福建竹笋年产量达213.6万吨 [2][4] - 云南利用3.7亿亩林地发展林草中药材,草果八角等种植面积超10万亩 [3] - 湖南安化县多花黄精种植12.6万亩,综合产值32.1亿元,亩产超4000斤 [13][14] 林下养殖实践 - 全国年出产林禽49亿只、林畜5000余万头,广西南宁树木园梅花鹿存栏近1000头 [6][9] - 湖南石门县林下养蜂11万群,年产蜂蜜1800吨产值2亿元,采用流动放养模式 [10][11] - 福建沙县养蜂覆盖90%林地,龙头企业大通农牧年产土鸡12万只、鸡蛋1500万枚 [11] 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 - 湖南资阳区开发木槿花8类产品,产业综合年产值超亿元,亩产值1.5万元 [12] - 福建打造"沙邑珍品"公用品牌,紫灵芝种植4.24万亩,开发灵芝茶等系列产品 [15] - 广西建成26个精品示范基地,创建192个知名品牌如"高峰灵芝""防城金花茶" [16] 森林旅游与康养 - 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亿人次,广西高峰森林公园年接待40万人次 [17] - 七坡林场开发研学基地,2023年接待8万人,融合自然教育实现差异化 [18][19] - 国家规划2025年森林康养服务超6亿人次,形成"康养+医疗"等融合模式 [20] 发展瓶颈与解决方案 - 林产品深加工率不足30%,云南勐腊县探索林权抵押贷款解决资金问题 [23][25] - 湖南启动林业基层特岗生计划,每年培养500名带编人才 [26] - 福建强化三产融合,广西推动建设"产供销"一体化基地 [27]
持续推动“两山”转化,看看江西省铜鼓县怎么做!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9:50
生态保护与治理 - 铜鼓县将"生态立县"作为首位战略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 开展系统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1] - 实施封山育林 人工造林和低产低效林改造 森林覆盖率高达88.04% 建成6个自然保护区包括天柱峰国家级森林公园 [1] 城市建设与规划 - 投入两亿余元完成932个新村建设 创建9个示范乡镇 50个示范村庄 5100个美丽庭院 实现宜居村庄整治建设全覆盖 [2] - 推动城中村 老旧小区等改造 建成凤凰山公园 红豆杉公园等多座森林公园及口袋公园 构建"一心 一环 两带 五斑 多节点"绿地体系 [2]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建立生态智慧平台 通过GEP核算量化生态资产 实现土地 森林等资源确权 建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平台 [3] -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 累计达4532万元 推出绿色信贷产品支持生态产业发展 [3] 生态产业发展 - 构建"3+2"生态工业体系(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大健康 绿色食品 精细化工 竹木加工)和"1+3+N"现代农业体系 [4] - 富硒基地达3.5万亩 综合产值10亿元 有机认证面积70余万亩 黄精种植年产值近两亿元 [4] - 文旅产业创建4家4A级和2家3A级景区 发展研学旅游 康养 体育等融合业态 [4]
挖掘“长汀经验”,构建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8:12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 构建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核心改革任务之一 [1] - 该体系需突破西方环境叙事主导的学术版图,通过东方智慧重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 [1]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知识体系构建奠定基础,当前重点在于总结规律性新实践 [1] 长汀经验的实践价值 - 长汀县从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转变为"绿富共赢"典范,实现"火焰山"到"花果山"的生态经济转型 [2] - 治理历时40余年,融合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中国特色环境治理体系 [2][4] - 经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证明发展中国家可立足自身条件构建生态文明知识体系 [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突破 - 长汀经验打破"以西释中"的知识依附模式,推动向"以中释中"的范式转变 [3] - 治理路径区别于西方生态资本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及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独创"分类施策+久久为功"的复合治理模式 [4] - 融合"天人合一"自然观与"家国同构"集体主义,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 [4] 两山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的全球性难题,提出动态统一的辩证关系 [5] - 理论包含三阶段认识论:从环境破坏到生态优先,最终实现生态反哺的经济优势转化 [6] - 长汀实践验证理论核心原理——保护生态环境即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即发展生产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