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研究
搜索文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新论文登上Cell头条
生物世界· 2025-10-31 17:1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近日,来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的一项新研究登上了 Cell Press 官网头条。 该研究以 : Long-term climate warming substantially reduces global soil microbial richness ( 长期气候变暖大幅降低了全球土壤微生物的丰度 ) 为题, 于 2025 年 10 月 30 日发表在了 Cell 子刊 One Earth 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秦晓梁 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这些发现揭示了变暖条件下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损失的全球模式,从而改进了生态系统响应的预测模型。它们增强了我们评估气候变化可持续性风险的能力,并 突显了保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缓解策略的紧迫性。 健康的土壤 对于粮食生产和气候稳定至关重要, 土壤微生物 驱动着诸如养分循环和碳储存等关键过程,这些过程有助于维持土壤健康。预计气温上升将影响土 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从而损害土壤的功能。然而, 由于现有研究的持续时间短且地理范围有限,预测土壤微生物对全球变暖的长期响应仍具有挑战性。 该研究的核心发现: 这项研究增强了我们评估气候变化的可持续 ...
北林大团队首次系统揭秘极端干旱生态影响机制
科技日报· 2025-10-17 17:30
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深度分析,取得核心科技发现:生态系统对干旱存在"适应—崩溃"的临界转换特 征。在常规干旱条件下,草原和灌丛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适应能力,但当干旱达到百年一遇及以上极端 程度时,适应性完全丧失;连续四年的极端干旱造成的生产力损失较第一年激增约2.5倍。 这一发现从科技层面突破了长期以来干旱生态学将强度与持续时间独立考量的局限,首次系统揭示二者 交互作用机制,成功解决"极端干旱如何驱动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核心科学难题。 10月17日,记者从北京林业大学获悉,该校庾强教授团队联合全球28个国家126家单位的177位科研人 员,在最新一期的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发表题为"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互作加剧初级生产力的损失"的 研究论文,以突破性科研发现,首次系统揭秘极端干旱生态影响机制,为全球干旱生态研究提供关键科 技支撑。这是该校建校73年来首篇《科学》正刊论文。 该研究依托国际干旱联网实验这一全球尺度科研平台,在覆盖6大洲的74个草原和灌丛生态系统中,采 用统一的干旱处理实验技术,精准模拟了连续3至4年的干旱过程。这种标准化、大尺度的实验设计,突 破了传统干旱研究的地域局限,为揭示普适性规律奠定了方法学基 ...
气候变暖对热带森林有何影响?国际最新研究称或加快土壤呼吸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16:53
研究核心观点 - 气候变暖可能加快热带森林土壤呼吸速率,导致土壤碳损失超过此前预期,从而影响全球气候预测 [1] - 增温实验显示,加温地块土壤呼吸速率比对照地块高42%-204%,达到陆地生态系统报告中的部分最高水平 [2] -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在更暖的世界里可能出现较大碳损失,需进一步研究其背后机制以评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 [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研究通过原位升温实验进行,将3个来自不同坡位的12平方米林下植被和土壤地块人为升温至比环境温度高4°C [1] - 实验持续一年,以半小时间隔记录加温地块及对照样本的土壤呼吸速率,共收集57.45万个测量数据 [1] 研究发现与数据 - 加温地块每年额外释放的碳为每公顷6.5-81.7吨,具体数量取决于坡位,上坡地块释放的碳最多 [2] - 土壤呼吸速率升高可能源于加温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改变,如代谢碳能力变化或群落构成变化 [2]
在世界屋脊探寻高原生态的秘密(弘扬科学家精神·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49
学术背景与研究领域 - 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拉琼从事高原生态研究30余年 专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极端环境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 [2] - 高考后选择西南师范大学生物学师范专业 毕业后被分配到西藏大学开展生物学教学科研工作 [3] - 在海外留学期间研究高海拔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特别是不同海拔下植物多样性的组成变化和生态因子关系 [4] 钟扬教授的影响 - 钟扬教授连续16年坚持在西藏开展野外采样 尽管患有严重高原反应和多种疾病 [5] - 钟扬团队在珠峰北坡采集到被认为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 [6] - 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实现多个突破:第一个理学博士点 第一名藏族植物学博士 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 生态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11] 研究成果与方法创新 - 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研究须弥芥 通过基因层面发现植物对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 [8] - 分子基因层面研究让对高原植物特性形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为研究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线索 [8] - 传统保护方式效率较低 分子基因层面研究能帮助更准确把握物种发展规律 实现更精确的干预和保护 [10]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 培养硕博研究生10余名 主导建成多个科研平台 持续推进高原生态学科建设 [2] - 通过与复旦大学合作方式为青年学者搭建平台 今年夏天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来西藏开展野外科考 [11] - 学生已能单独承担科研课题 参与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 为高原生态研究积累数据 [12] 生态监测体系建设 - 2022年7月21日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正式挂牌 开启科学保护新阶段 [13] - 推动构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现有数据收集点位过于分散且连续性有待加强 [13] - 参与推进包括那曲市嘉黎县麦地卡观测站在内的一系列观测点建设工作 旨在获得更全面系统的数据 [13]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连续分期开展5个年度GEP核算
海南日报· 2025-03-31 09:34
核心观点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3年度GEP核算达2087.52亿元 单位面积GEP为0.49亿元/平方公里 凸显生态价值与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地位 [1] - 连续5年GEP核算工作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问题 推动生态产品从无价到有价转化 为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支撑 [1][2] GEP核算成果 - 2023年度GEP总值2087.52亿元 单位面积GEP达0.49亿元/平方公里 [1] - 2019-2023年连续5个年度开展GEP核算 明确生态产品类型与价值规模 [1] 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 GEP核算成果应用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 推动形成价值实现新形式 [1] - 通过核算初步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问题 后续将加强理论与核算技术研究 [2] 技术支撑体系 -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并提高数据准确性与时效性 [2] - GEP连续监测有助于发现生态系统问题与潜在风险 支撑国家公园建设管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