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气候变暖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青年2049》对话温旭:那一刻我觉得气候变化真的在影响我们
新华网财经· 2025-11-20 11:07
人生有无数的时刻,但总有特殊的时刻。 对温旭而言, 2017 年的 5 月,他经历了自己的"特殊时刻"。 这是一次冰川科考。对于冰川,温旭并不陌生甚至很熟悉, 他 深知 冰川有什么危险,如何避免裂缝,哪怕雪崩也能想办法。 但这次一次他失算了:在接近 冰川 顶部钻取冰芯的 时候 ,他掉到了一个因为冰川融水形成的冰湖里。 当时的他,背着 20 公斤的科研仪器,穿着厚重的御寒衣物。这在平常没觉得不好,但在冰湖里,这些负重会把人往下坠。 情况非常危急,幸好去北极练过落水自救的经验发挥了效果。他在片刻地震惊后迅速采取行动自救,先抓着冰镐去敲击周围的冰面,找到 支点之后借助它,翻身上来。整个过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我在任何情况下从来没想过在冰川的表面居然掉到冰湖里。"温旭回到大本营开始后怕了。曾以为熟悉冰川的每一道纹理,却在 认为 最不 可能的地方坠入死亡陷阱。这一下子让他觉得冰川变得陌生了。 作为科研人员的他很快意识到,冰湖是因为气候变化, 温度升高, 冰川融水才形成的。 "那一刻我就觉得气候变化真的在影响和改变着我 们的未来和我们的生活。" 寒夜营地中,劫后余生的战栗化作彻骨醒悟 ——冰湖是气候变暖的伤疤,而伤疤 ...
欧盟机构:全球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10月
新华社· 2025-11-07 17:15
新华社布鲁塞尔11月7日电(记者丁英华 张兆卿)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7日发 布报告说,全球刚刚经历了该机构自1940年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10月,2025年或成为有记录以来气温最 高的年份之一。 报告说,今年10月,全球南北纬60度之间的海洋表面平均温度为20.54摄氏度,为有记录以来同月 的第三高;北太平洋大部分海域的表面温度持续高于同期平均水平,西部海域创下历史新高;北极海冰 范围较同期平均水平低12%,南极地区海冰范围较同期平均水平低6%。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气候战略负责人萨曼莎·伯吉斯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极有可能突破升温1.5摄 氏度限度的十年",这凸显了气候变暖加速的趋势以及采取紧急行动的迫切性。 报告指出,2025年几乎可以确定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气温第二或第三高的年份,目前最暖的是2023 年,排在第二的是2024年。2023年至2025年三年间的全球平均气温预计比工业化前升高1.5摄氏度,将 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首个升温突破1.5摄氏度的三年。 报告显示,今年10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5.14摄氏度,较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水 平高出1.55摄氏度,比有记录以来最热 ...
冰岛首次在野外发现蚊子
新华网· 2025-10-22 21:51
核心事件 - 冰岛首次在自然环境中确认发现蚊子 三只蚊子为两雌一雄的环跗脉毛蚊 发现地点在首都雷克雅未克以北约32公里的山区 [1] - 此前仅在冰岛凯夫拉维克机场的飞机上发现过一只不同品种的蚊子 此次为野外首次记录 [1] - 环跗脉毛蚊原生于东半球 分布范围从北非至西伯利亚北部 该物种能很好适应寒冷气候 甚至能在冰点以下的寒冬中存活 [1] 事件背景与影响 - 根据调查 冰岛曾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因气候严寒而无法孕育蚊群的地区之一 此次发现后 南极洲成为唯一仅存的没有蚊子的地区 [2] - 气候变暖可能为蚊群向冰岛迁徙创造了条件 [1][2] - 关于蚊子如何抵达冰岛尚不明确 有推测认为可能通过船舶或集装箱传入 [1] 后续行动 - 研究人员表示需在来年春季开展进一步监测 以确认该物种能否度过寒冬并真正在冰岛扎根 [1]
又一轮降温来了!10月就穿羽绒服了 网友爆梗:改名叫夏冬春吧,剪秋也行
齐鲁晚报· 2025-10-22 16:57
近期天气趋势 - 10月22日冷空气影响进入尾声,南北方气温将逐渐回升但幅度较小,大部地区气温维持正常或偏低 [1] - 25日至26日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4-6℃,局地降幅可达8℃ [1] - 28日至29日一股较强冷空气将影响新疆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地,30日起影响中东部大部地区 [1] - 10月22日杭州气温为13.7℃,浙江省大部分地区降温将持续到28日左右 [3] 降水分布情况 - 10月22日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稀少,仅海南、台湾等地受台风"风神"和冷空气影响有明显风雨 [1] - 明后天青藏高原等地将有降雪,四川盆地、陕西等地雨水将增多 [1] 入秋时间变化分析 - 1991年至今我国多地秋季都在推迟,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明显 [1] - 郑州、宁波、深圳等地秋季推迟幅度最大,超过10天 [3] - 南京、合肥、杭州、南昌、厦门、福州、青岛、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城市秋季比之前晚了5天至9天 [3] - 截至10月21日深圳市五天滑动平均气温为26.9℃,尚未达到入秋标准(连续五天滑动平均气温≤22℃) [3] 气候变化背景 - 入秋时间推迟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各地气温逐渐升高 [5] - 气温升高对以平均气温衡量的气候季节产生影响,并影响到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 [5]
新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导致原始山地昆虫骤减
新华社· 2025-10-05 14:24
研究核心发现 - 在相对不受人类干扰的"原始"亚高山草甸,昆虫数量平均每年下降6.6%,20年间累计下降72.4% [1] - 昆虫数量的急剧下降与夏季气温逐年升高直接相关,表明气候变暖可能是全球昆虫危机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1] - 此前多数研究集中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此项研究填补了对相对未受干扰自然栖息地缺乏系统监测的空白 [1] 研究背景与方法 - 研究发表在美国生态学会期刊《生态学》,监测地点为美国科罗拉多州一处海拔约3000米的亚高山草甸 [1] - 监测时间跨度为2004至2024年约20年,该地点拥有38年的气象观测记录,是典型的相对"原始"山地生态系统 [1] 生态影响与风险 - 山地聚集了大量当地特有且适应性强的昆虫群落,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价值 [2] - 若更广阔山地区域普遍出现昆虫快速下降,所有依赖昆虫提供食物、授粉、害虫防治和养分循环的生态系统前景将十分堪忧 [2] 研究建议与呼吁 - 呼吁加强对包括原始、半自然和人类改造区在内的不同地区的昆虫长期监测 [2] - 长期监测旨在更准确评估气候变暖对昆虫群落的影响,并为制定有效的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2]
海洋“汞封印”松动 拖网捕捞与气候变暖正加速汞排放
科技日报· 2025-10-04 09:08
研究核心发现 - 拖网捕捞和气候变暖正在加速海洋沉积物中汞的释放,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1] - 大陆架沉积物是全球海洋汞的主要封存场所,承担约80%的封存总量,但正面临从“汞汇”向“汞源”转变的风险 [1] - 研究呼吁整合汞管理、渔业政策与碳中和目标,以保护大陆架汞汇功能 [3] 大陆架汞封存现状与变化 - 全球大陆架每年埋藏近1300吨汞,是深海沉积汞年封存量的2至7倍 [1] -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陆架表层沉积物汞浓度已增长3倍,储存了大量人为排放的汞 [1] - 大陆架被比喻为海洋的肾脏,高效滤除水体中的有毒汞 [2] 拖网捕捞的影响 - 底层拖网与疏浚作业每年扰动5000多吨沉积物中的汞,相当于年埋藏量的4倍以上 [1] - 在欧洲部分陆架,拖网与疏浚导致的汞向外海输运量已超过其埋藏量,表明该区域或已成为净“汞源” [1] - 拖网作业可能加速海床沉积物中历史遗留汞的释放,使其进入人类食物链 [2] 气候变暖的影响 - 若全球升温1.5至5°C,到本世纪末沉积物汞向水体的自然释放将加剧6%至21% [2] - 海洋变暖会增强沉积物有机质降解,进一步促进汞的溶解与释放 [2] - 气候变暖可能与更频繁的风暴等气候事件协同,加剧沉积物汞的释放 [2] 潜在风险与应对呼吁 - 汞释放将直接威胁占全球渔业产量80%的陆架生态系统,并通过海产品消费放大人类健康风险 [1] - 作者呼吁落实《水俣公约》,削减燃煤、采矿等汞排放源,并限制拖网作业,设立海洋保护区 [2] - 保护大陆架汞汇关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需将汞管理、渔业政策与碳中和目标结合 [3]
兰州的丹霞山绿了,多少人却高兴不起来
虎嗅· 2025-09-22 16:51
兰州植被变化现象 - 兰州及周边地区(如中川机场、水墨丹霞景区)的黄土高原景观在2025年8月至9月期间出现显著绿化,原本橘红色的山体阴坡主色调变为抹茶绿色[1][3] - 当地居民对家乡环境的突然变化感到惊讶,游客则利用新出现的绿草如茵的山坡作为背景进行拍照[3] 蒿草生长与花粉过敏问题 - 导致荒山绿化的主要植物是蒿草,其花粉是强烈的过敏原,可引发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痒和偏头痛等症状[4][5] - 一株成熟的蒿草能产生数亿颗花粉,花粉直径比头发丝还小,可借助风力传播至几十甚至几百公里外[6] - 2025年8月兰州降水量达156.3毫米,较往年同期均值增加1.4倍,为1961年以来最高,充沛雨水促使蒿草生长更为高大茂盛,加剧花粉传播[11] - 2025年8月底兰州花粉浓度监测数据显示,平均每1000平方毫米空气中含有1508粒花粉,主要来源为菊科蒿属植物[12] - 花粉过敏导致兰州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患者显著增加,症状严重者需输液雾化治疗[12][13] 城市应对措施与生态治理 - 2025年9月,兰州各区组织专门的蒿草清理活动,采用镰刀割除和手动拔根等方式,截至9月11日共清理蒿草2万多平方米,预计当月还将清理5万多平方米[21][22] - 其他北方城市如陕西榆林自2019年起进行花粉过敏防治,向市民发放含N95口罩、鼻喷制剂的急救包;包头、银川则在蒿草开花前组织城区除蒿行动[19] - 兰州市林业和草原局澄清,在造林绿化和草原修复工程中未采用蒿草等强致敏性植物,今年疯长的蒿草多出现于未开发闲置土地、山野河滩等区域[26][27] - 蒿草作为本土植物,其发达的根系能固土,果实能为昆虫鸟类提供食物,但可通过种植竞争力更强的灌木、乔木(如沙棘、柠条)来自然抑制其生长[25][29][30] 气候与长期绿化挑战 - 全球变暖导致春季提前、秋季延后,拉长了蒿草的生长季和花粉释放期[16] - 尽管2025年8月甘肃降水较往年同期均值多16.7%,但平均气温也偏高0.8℃,水分蒸发快,单一年份的暴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西北干旱气候[35] - 兰州自20世纪50年代起持续进行植树造林,甚至在近90度陡坡挖洞回填种树,但实现持久绿化仍需依赖长期科学造林而非短期降水增加[31][32][36][37]
气候变暖正悄悄增加你的“甜蜜负担”
科技日报· 2025-09-19 08:53
研究核心发现 - 全球气温上升与添加糖摄入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气温在12至30摄氏度之间每升高1摄氏度,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增加0.70克 [1] - 高温天气导致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含糖饮料和冷冻甜品,这类产品被视为高性价比且易于获取的解暑方案 [1] - 气候变化通过改变饮食行为对公共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将加剧肥胖、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 [2] 数据预测与影响 - 模型预测显示,若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前升高约5摄氏度,至2095年美国人平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将增加近3克 [2] - 高温与高糖饮食的结合加剧了营养不平等现象,凸显部分群体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 [1][2] 行业与政策启示 - 气候变化适应策略需纳入食品健康政策,例如在高温季节增加对健康饮品的补贴 [2] - 未来食品行业或面临需求结构调整,社区推广清凉低糖饮食方案的重要性提升 [2]
气候变暖对热带森林有何影响?国际最新研究称或加快土壤呼吸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16:53
研究核心观点 - 气候变暖可能加快热带森林土壤呼吸速率,导致土壤碳损失超过此前预期,从而影响全球气候预测 [1] - 增温实验显示,加温地块土壤呼吸速率比对照地块高42%-204%,达到陆地生态系统报告中的部分最高水平 [2] -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在更暖的世界里可能出现较大碳损失,需进一步研究其背后机制以评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 [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研究通过原位升温实验进行,将3个来自不同坡位的12平方米林下植被和土壤地块人为升温至比环境温度高4°C [1] - 实验持续一年,以半小时间隔记录加温地块及对照样本的土壤呼吸速率,共收集57.45万个测量数据 [1] 研究发现与数据 - 加温地块每年额外释放的碳为每公顷6.5-81.7吨,具体数量取决于坡位,上坡地块释放的碳最多 [2] - 土壤呼吸速率升高可能源于加温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改变,如代谢碳能力变化或群落构成变化 [2]
气候变暖致加拿大北极海域出现入侵物种
新华社· 2025-09-15 17:03
研究背景与核心发现 - 在加拿大北极海域发现致密纹藤壶的遗传物质,证明该物种已入侵[1] - 这表明相关海域因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不再足够寒冷以阻止外来物种入侵[1] - 研究结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由英国南极考察处与加拿大研究人员共同完成[1] 研究方法与技术 - 研究团队采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进行水样分析[1] - 该技术可从水样中识别不同物种留下的遗传物质[1] 物种特性与潜在影响 - 致密纹藤壶广泛存在于欧洲海域和太平洋[1] - 该物种可在船舶、管道和其他基础设施中导致生物污损[1] 入侵原因分析 - 加拿大北极海域长期依靠冷水作为天然屏障,阻止入侵物种向北迁移并建立种群[1] - 气候变化导致北极海域快速变暖,海冰减少促成新航线开通[1] - 船舶数量不断增加,使其他海域的物种可能随之入侵[1] - 由于当地水温升高,入侵物种相比过去更有可能存活并建立种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