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传感器

搜索文档
三诺生物全球研发中心封顶,预计年产值达30亿元
长沙晚报· 2025-07-28 13:36
项目进展 - 三诺生物全球研发中心(三期项目)主体已封顶 整体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预计2025年12月投入使用 [1] - 项目位于湘江新区青山路与桐林坳路交会处东南角 总投资超10亿元 其中第三期工程投资约5亿元 [1] - 一期 二期项目已陆续投入使用 三期建成后将标志着青山园区全面落成 [1] - 项目集软硬件产品研发 人才培养 检验检测 成果转化等综合功能于一体 主要用于现有产品迭代升级 [1] - 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30亿元 税收贡献增加超2亿元 新增近2000个就业岗位 [1]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2年 专注于生物传感技术研发与应用 是集研发 生产 销售快速检测慢性疾病产品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2] - 2012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成为全国生物传感器行业佼佼者 [2] - 被誉为"中国血糖仪普及的推动者" 国内血糖监测系统市场占有率超50% [2] - 血糖仪产品销往187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全球第四大血糖仪企业 [2] - 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国家级研发平台 [2] 技术规划 - 全球研发中心将结合人工智能 数字AI等前沿技术 打造糖尿病数智管理体系 [2] - 研发中心重点支持iCARE iCGMS等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 [1] - 产品线包括血糖仪 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等 [1]
构建医疗领域生物传感器发展新生态
新华日报· 2025-07-24 04:55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对健康和环境监测的关注度提升,推动生理监护测量需求扩大,带动医疗技术研发进步 [1] - 生物传感器作为连接生物和电子世界的接口,在全球市场呈指数级增长,在疾病防治、检测、诊断和监测中发挥关键作用 [1] 技术创新与突破 - 行业通过强化自主研发,引入交叉领域人才(智能、机械、医学、材料等),打破国内外材料技术壁垒 [2] - 西安交通大学团队在石墨烯—纳米金字塔混合型SERE生物传感器研究中实现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创新,为白血病精准诊疗提供新方案 [2] - 蚕丝蛋白制成的生物传感器可用于可穿戴体征监测 [2] - 生物医学传感器与互联网、云计算深度融合,如柔性可穿戴传感器集成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持续动态监测早产儿生理参数 [2] - 北京中医药大学将中医体质生物传感与AI算法技术融合,首次实现基于中医体质的中药复方关键质量属性的智慧辨识 [2] -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材料科学研究,推动生物传感器向小型化、智能化方向突破,助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2] 政策支持与产业落地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培育智能检测装备专精特新企业和产业集群,生物传感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需响应文件要求 [3] - 行业需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增强高端供给、加快推广应用、壮大经营主体,支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3] - 目前行业面临"产学研用"转化不畅问题,需构建"基础研究—中试放大—规模生产"全链条路径 [3] - 政府部门可通过统筹规划、专项资金设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多途径解决市场转化基金问题 [3] - 搭建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制定标准化测试和仿真实验环境,降低中小企业开发难度与成本 [3] - 协调医保、药监等部门制定生物传感器技术标准与认证体系,从数据接口到市场准入形成统一规范 [3] 伦理与安全管理 - 基因编码型生物传感器可能存在密码安全措施不到位、数据库未加密等管理不规范问题,导致人类基因信息泄露风险 [4] - 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技术提供者、客户权益、信息保护相关制度,如要求算法进行第三方认证,推出可解释AI模型 [4] - 加强知情同意原则监管,确保使用者了解设备功能和风险 [4] - 成立行业技术伦理委员会,实现监管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规范化管理 [4] - 生物传感器需在材料学、人工智能、生态、伦理和政策层面协同发展,才能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应用 [4]
超灵敏量子生物传感器能“潜入”细胞读信号
科技日报· 2025-05-27 07:40
量子传感器技术突破 - 美国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团队开发出新型金刚石量子生物传感器 具备高稳定性和灵敏度 可潜入活细胞内部追踪变化 [1] - 传感器基于金刚石纳米晶体中的量子比特 能在细胞内部保持量子相干性 但此前存在颗粒越小信号越弱的性能瓶颈 [1] - 技术灵感来自QLED电视的量子点外壳设计 团队采用硅氧烷涂层包裹金刚石颗粒 避免免疫排斥并增强性能 [1] 性能提升数据 - 包壳处理后传感器自旋相干性提升4倍 荧光强度增加1.8倍 电荷稳定性显著增强 [2] - 外壳触发电子从金刚石向壳层转移 形成"去电子化"状态 有效抑制量子信号干扰因素 [2] 跨学科应用价值 - 成果融合细胞生物学 量子科学和材料科学 解决纳米尺度下传感器性能骤降问题 [2] - 为量子传感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开辟新路径 包括癌症早期检测等场景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