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发行业

搜索文档
理发店迎来“倒闭潮”!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把自己逼上绝路?
搜狐财经· 2025-09-04 15:09
行业倒闭潮规模 - 2024年全国理发店倒闭数量超过30万家 2023年关店数量达8.7万家[2] - 2025年一线城市闭店率达18.73% 三四线城市闭店率高达26.3%[2][8] - 行业呈现开店与关店齐头并进态势 倒闭数量年年创新高[6] 经营模式问题 - 普遍存在过度推销现象 顾客单次消费金额从30元基础费用轻松翻倍至上百元[2] - 依赖预付费充值卡模式滚动资金 资金链断裂导致卷款跑路风险[5] - 员工培训周期仅数月 手艺不稳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3] 成本结构压力 - 房租及水电人工成本持续上涨 一线城市黄金地段租金压力尤为突出[3] - 疫情后新增消毒设备投入 进一步推高运营成本[5] - 员工薪酬依赖高提成制度 倒逼推销行为恶性循环[3] 市场竞争格局 - 10-20元快剪模式分流基础客群 翻台效率高冲击传统门店[3][8] - 家用电发器与DIY染发套装热销 线上教程普及减少到店频次[3][5] - 化妆店与影楼等跨界服务商进一步分流市场份额[3] 消费行为变化 - 消费频次从每月1次降至2-3个月1次 经济低迷导致消费降级[5] - 年轻人偏好DIY美发服务 老龄化社会减少花哨服务需求[5] - 消费者对预付费模式信任度降低 更倾向单次消费[6] 行业分化趋势 - 低端快剪店保持忙碌状态 高端沙龙依靠固定客群维持[6] - 中档门店受冲击最严重 装修华丽但手艺一般的门店最先倒闭[6] - 部分门店通过取消办卡推销和调低价格实现经营稳定[6] 宏观经济影响 - 2025年经济低迷加剧行业困境 失业降薪现象普遍[5] - 广东地区出现失业潮 老牌企业倒闭波及服务业[5] - 消费能力下降导致连10元快剪都面临需求萎缩[8]
倒闭18万家的“洗剪吹刺客”,年轻人再也忍不下去了
商业洞察· 2025-07-24 17:27
行业现状 - 2022-2024年上半年全国美发行业新增注销/吊销企业超18万家[11] - 2020年全国新开理发店近20万家 2021年总量达114.4万家[20] - 2020年美发客单价提升26.4% 男性95元/女性137元 一线城市最高超千元[22] - 2025年快剪门店数量同比猛增200% 理发类产品销量增长133%[44] 商业模式演变 - 早期通过储值卡模式实现单日入账上万元 远高于传统剪发流水[16][18] - 价格体系分层明显 精剪与普通剪价差超百元 设立助理/首席/总监/店长等级[21][23] - 高端化趋势显著 从社区店转向商场店 装修风格颠覆传统[23][24] - 快剪模式崛起 单店日接待100-200客 主打10元低价与无推销[44] 行业痛点 - 过度推销问题严重 从进门流程到剪发过程持续话术攻击[33][34][35] - 价格不透明现象突出 昆明出现1480元报价最终收费7680元案例[37] - 美容美发领域投诉占比26.5% 主要涉及违规办卡与退费难[40] - 经营成本结构失衡 人力与房租占比55%-70%[52] 转型方向 - 透明定价策略 如晓华理发店男士30元/女士45元获市场认可[48] - 技术驱动溢价 上海广州网红店需提前两周预约仍供不应求[54] - 服务创新路径 开展社区义剪/美业生态/健康监测等增值服务[54] - 精准需求匹配 根据个体发质与脸型提供定制化方案[49][51] 典型案例 - 永琪美容美发 东田造型等连锁品牌出现大规模闭店[28] - 晓华理发店凭借"听得懂人话"服务成为行业标杆[47] - 上海蒂凡尼美容美发进入破产清算程序[28]
光阴的故事丨一把梳 一卷筒 藏在古巷的老手艺“手推波”卷出新审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6 07:29
行业趋势 - 复古发型"手推波"在苏州古巷重新流行,成为文旅消费新热点 [3][5][22] - 该手艺一度因烫发机器普及而没落,但近年因复古风潮和个性化体验需求 resurgence [9][12][16] - 社交媒体推动热度,网络平台相关笔记超万条,形成自发传播效应 [18][24] 商业模式 - 阿旺美发店采用纯手工服务模式,单次服务耗时约2小时(卷发30分钟+烘干40分钟+冷却30分钟+推波30分钟)[9][11] - 客流量激增导致排队现象,单日早晨高峰期排队人数达50-60人,营业时间从6点提前至5点 [5][7] - 业务扩展至家庭协作模式,店主亲属加入以应对需求,形成小型手工产业集群 [11] 市场需求 - 年轻消费者占比提升,店家通过定制化设计(如可爱型波纹)适配不同年龄客群 [16][19] - 文旅融合效应显著,客户做完发型后常搭配旗袍、园林摄影等衍生消费 [26][27] - 平江历史街区1-5月游客量达1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9%,直接带动周边业态 [27] 产业链影响 - 摄影行业受益明显,某工作室日拍摄量从30单增至70单,创作场景覆盖沧浪亭等多个园林 [26] - 小微商家协同发展,形成"发型+服饰+摄影+文旅"的消费链条 [22][26][27] - 传统技艺成为城市文化IP,强化苏州"古典温婉"的城市品牌形象 [21][24][28] 运营数据 - 单店服务容量受限,师傅需持续工作整天以应对需求 [11] - 复购率未明确但口碑传播强劲,外地游客占比高形成跨区域辐射 [11][24] - 价格敏感度较低,消费者更注重体验价值和时间成本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