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产业
搜索文档
十分钟再谈预制菜·餐桌角色的演变:预制菜的担当作为
南方农村报· 2025-10-13 14:33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革,特别是家庭规模缩小、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交模式转变,正在深刻重塑传统的餐桌角色与饮食方式,而预制菜产业作为现代餐饮解决方案,精准回应了市场对效率与品质的双重需求,成为连接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 [4][5][33][53][54] 餐桌社交的传统与变迁 - 餐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饮食场所,更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社会组织逻辑 [10][11][13][15] -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城镇居民日均工作9.2小时,通勤时间进一步挤压个人时间,使得耗时长的传统聚餐变得奢侈 [23][24][25] - 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独居人口突破1.25亿,社会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推动餐饮需求向便捷化、个性化发展 [19][20][21] 餐饮行业形态的重构 - 美团日均订单规模达1.5亿,标志着餐饮服务标准化、便捷化时代的到来 [17][18] - 2023年全国餐饮门店数量同比减少约8%,2024年关门餐厅数量达300万家,反映餐饮产业形态正经历深刻重构,餐厅社交属性可能弱化 [27][28][29][30] 预制菜市场的消费特征与增长 - 2023年预制菜消费者中,22-40岁人群占比76.8%,近九成消费者将“节省时间”列为首要考量因素 [33][34] - 优质预制菜复购率保持在65%的高位,显示消费者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并未放弃对品质的坚守 [37][38] - 2023年人均预制菜消费金额达到180元,同比增长35%,预制菜正打破饮食阶层壁垒,让更多人轻松获得“厨房小白也能做硬菜”的体验 [39][40][41] 预制菜产业的角色与未来展望 - 预制菜产业是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重要载体,不仅革新了饮食方式,更成为社会变迁的见证者 [53][54][55] - 在多元共生的时代,预制菜有望帮助找到平衡点,既保留传统温情,又满足现代便捷需求,同时维系社会联结 [55][56]
罗永浩西贝之争落幕后,预制菜该走向何方?
人民日报· 2025-09-18 14:35
行业政策与监管环境 - 预制菜产业的发展被写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获得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1] -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监管制度正逐步完善[1] 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关注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信息不对称,部分商家以现炒现做为宣传但实际使用预制菜[1] - 当前生活节奏快,市场对餐饮需求表现为快速、口味稳定和干净卫生,预制菜能有效满足这些需求[2] - 餐饮市场存在多元化需求,部分消费者追求新鲜出锅的“锅气”,另一部分则看重方便快捷,两种需求均应被满足[2] 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 保鲜技术、运输水平及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使得生产高品质预制菜比以往更为容易[2] - 各地区各部门正加强产业引导,以推进预制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 - 确保预制菜安全健康需依靠在制作、保鲜、运输等环节的技术和管理创新[2] 产品定价与市场规律 - 消费者质疑部分保质期长、工艺简单的预制菜为何能卖出类似现做菜品的高价[1] - 在市场规律下,品牌溢价可以被接受,但价格虚高的产品难以持续发展[2]
壹快评丨从病死猪肉也吃到嫌弃预制菜,罗永浩的执念可以放下
第一财经· 2025-09-13 17:05
预制菜行业政策支持与监管框架 -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产业标准化水平并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2] -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发布通知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并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2] -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3] 餐饮行业预制菜应用趋势 - 餐馆使用预制菜可同时满足快速出餐、食品安全和价格控制三大需求 [2] - 未来大部分餐馆餐食将采用预制菜,现炒现做将成为小众个性化服务 [3] - 使用预制菜被类比为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化肥的常规化操作 [4] 消费者权益与信息披露 - 市场监管总局要求餐饮环节推广使用预制菜明示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3] - 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情况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3] - 预制菜透明化主张在互联网获得广泛支持 [3] 产业定位与市场发展 - 符合国家标准的预制菜能解决大多数消费者快速就餐需求并起保底作用 [2] - 预制菜生产需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且品质把控至关重要 [1][4] - 有机食品模式显示高端现制菜品将定位于小众市场而非大众化推广 [3]
清华大学教授谈预制菜:找到对的人,卖进对的场景!
南方农村报· 2025-08-01 18:33
行业背景与定义 - 预制菜是餐饮产品和农产品的工业化产物 伴随农业生产技术 保鲜技术 冷链物流发展而兴起 是农产品食品化的最新迭代 [16][17] - 预制菜并非新生事物 三四十年前的豆豉鲮鱼罐头即属预制菜 广东为产业策源地并创造性提出概念 [18][19][74] - 食品工业是工业化进展最迟的产业 现进入发展时代 [22] 产业现状与挑战 - 行业处于万亿赛道 但面临四大困境死亡谷 [7][9] - 社会对预制菜接受度存在显著分歧 推广方强调便捷 健康 助农增收 而反对群体关注防腐剂 营养 新鲜度 安全性等问题 [25][26] - 2023年秋季开学期间 家长强烈反对预制菜进校园事件引发社会抵触情绪爆发 [36] - 推广方处于强势地位 但宣传中"预制菜成为餐桌主角"等论调引发更多群体不适 [29][30][31][32][33][34][35] 推广策略与场景适配 - 需针对有需求的人群和特定场景进行推广 例如不擅长烹饪者 高铁旅行 露营等场景 [40][41][42][43] - 面对现炒菜需求者应强调预制菜是忙碌时的品质选择 而非替代品 [44][45] - 针对反对群体需明确预制菜仅提供额外选择 如为加班者提供方便面之外的选项 [46][47] - 校园推广需让家长参与并见证 强调共同目标为孩子健康营养 而非强制推行 [48][49][50][51] 监管体系与标准 - 预制菜产业链复合 涉及种植养殖 加工包装 仓储物流等多环节 但监管无需重构标准体系 [63][64][65] - 现有食品标准已覆盖防腐剂使用 农药残留等规范 未突破原有监管维度 [65] - 需填补细分领域监管空白 如复热烹饪过程的业态变化 [66][67] - 国外无统一强制性标准 依赖行业定义与共识 各细分行业自有标准保障安全 [68] - 监管范围不宜过宽 冻肉及中央厨房半成品等传统业态已受现有监管覆盖 [69][70][71] 发展建议与舆论引导 - 广东作为预制菜策源地 其发展对全国具有示范价值 [74][75] - 民众对预制菜了解不足 需加强舆论引导 通过媒体带意见领袖探厂溯源 [76][77] - 提供明厨亮灶使消费者直观了解生产过程 消除"隔月菜"偏见 [7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