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仪器仪表

搜索文档
利好!“完善高端仪器发展政策”纳入工信部下半年重点工作
仪器信息网· 2025-08-01 11:59
政策方向 - 2025年下半年工信部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强化高端仪器仪表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安全保障 [2][4] - 启动促进工业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行动,完善人形机器人、物联网、高端仪器仪表等产业发展政策 [4] - 目标为提升国产仪器仪表的精度、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减少对进口高端设备的依赖,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6]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聚焦高端仪器仪表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高精度传感器、智能检测设备、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5] -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培育 [4] - 依托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突破核心部件(如高精度光学元件、芯片)"卡脖子"难题 [11] 产业政策体系 - 制定专项扶持政策,覆盖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包括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如"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市场准入便利化等 [7] - 重点支持新能源、半导体、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仪器仪表需求,推动国产替代 [8] - 扩大"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规模,为高端仪器仪表企业提供低息贷款、风险投资等融资渠道 [12] 产业链安全保障 - 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如铜、稀土等关键材料)的供应链管理,确保高端仪器仪表制造所需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9] - 通过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优化重点产业链的全球布局,降低国际政治经济风险对国内产业的影响 [10] 具体实施手段 - 推动政府和国有企业优先采购国产高端仪器设备,通过"首台(套)"政策降低企业市场推广风险 [12] -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仪器仪表深度融合,开发智能检测、预测性维护等新型产品和服务 [13] - 分级分类推进工业互联网在仪器仪表行业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数据化、智能化管理 [14] 标准与认证体系 - 完善高端仪器仪表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 [15] - 支持企业通过CE、UL等国际认证,增强出口竞争力 [16]
特别报道 | 苏州工业园区:“623”产业体系铸就发展新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6-18 13:45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概况 - 国家级经开区从1984年首批14家发展至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数量超230家,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 -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首个政府合作项目,30年间从农田洼地发展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级经开区考评中实现"九连冠"[3] - 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实现税收1.09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经济密度与创新浓度全国领先[4][13] "623"产业体系构建 - 苏州工业园区形成6大重点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8] - 2024年"623"产业体系规上企业总规模达8460亿元,培育千亿级产业链5条、500亿级产业链7条[8] - 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全国第一,纳米新材料与生物医药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74%[8][20] 制度创新与协同机制 - 构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协同机制,落地全国首个跨省市航空前置货站、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等创新政策[5] - 在DEPA框架下开展跨境数据流动、数字身份互认等制度创新,实施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集成创新[5] - 国务院通过《深化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工作方案》,推动经开区与自贸试验区在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等领域协同[6][7] 产业生态与创新资源 - 园区集聚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89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5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8家[8][14] - 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和30亿元天使母基金,建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专业产业园[9]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61%,引进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424名[14][20] 未来发展方向 - 重点布局集成电路/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制定"一链一策"专项政策[10] - 推动链主企业与上下游协同,促进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ESG/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10] - 目标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双向开放节点和现代产业高地[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