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

搜索文档
豆瓣6.7,姜文的新片很难评
36氪· 2025-07-22 08:36
电影制作与风格 - 姜文新作《你行!你上!》采用自编自导自演自剪辑的全能创作模式,出品方为其新注册公司"大虫影业"[3] - 电影以郎朗自传《千里之行》为题材,通过钢琴演奏呈现类似《让子弹飞》的戏剧张力,强调"不发一枪一炮"也能制造激烈冲突[9] - 影片延续姜文标志性的快速剪辑风格,钢琴演奏部分刻意营造躁动感以配合角色情绪,被形容为"打砸抢"式听感[13] 叙事元素与符号 - 天台作为关键场景反复出现,象征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界限,延续《阳光灿烂的日子》《邪不压正》等前作意象[16] - 飞机冲破云层镜头隐喻全球化背景下突破体制束缚的野心,与《一步之遥》的飞行意象形成呼应[16] - 片中设置多个夸张造型角色(坦克头、爱因斯坦卷发等),延续导演擅长的视觉符号化人物塑造手法[20] 文化隐喻与主题 - 通过"沈阳人在费城"的叙事框架,展现华人从寻求认可到重订规则的文化自信转变过程[23] - 选用《浏阳河》《黄河大合唱》等民族乐曲作为关键演出曲目,强化文化身份认同主题[23] - 饺子制作过程被提炼为创作纯粹性的隐喻,强调"一个人完成"的创作态度比外界评价更重要[7] 女性角色塑造 - 马丽饰演的母亲角色承载导演对理想女性的投射,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斯琴高娃角色形成代际呼应[26][28] - 红色衬衫裙女性形象延续《太阳照常升起》中陈冲角色的视觉符号体系[25] - 片尾台词"性格随他妈"体现导演对母亲形象的复杂情感,弱化所谓"爹味"批评[30][32]
豆瓣6.7,姜文的新片很难评
虎嗅· 2025-07-21 09:48
电影制作与发行 - 姜文新作《你行!你上!》由大虫影业出品,大虫影业是姜文新注册的公司,取代了此前的不亦乐乎公司 [1] - 电影采用暑期档上映策略,但票房表现不及同期动画片《罗小黑战纪2》 [2] - 电影采用姜文标志性的全流程控制模式,包括自编自导自演自剪辑 [1] 内容与风格分析 - 电影以郎朗自传《千里之行》为故事来源,但进行了姜文式的艺术加工 [4] - 延续姜文标志性的民国叙事风格,但首次尝试当代名人题材 [4] - 电影中大量运用姜文过往作品的标志性元素,包括天台场景、太阳意象、夸张人物造型等 [9][10][11] - 音乐处理采用非常规手法,钢琴演奏刻意制造"打砸抢"的躁动感而非悦耳效果 [6] - 视觉上延续姜文式的夸张表现手法,如飞机冲破云层的镜头 [10] 市场反应与评价 - 电影自点映起即呈现口碑两极分化现象 [2] - 影评认为该片可能像《让子弹飞》一样需要时间沉淀才能获得更高评价 [8] - 部分观众认为电影视觉冲击力过强,产生被阳光直射的不适感 [10] 文化符号与隐喻 - 电影通过饺子隐喻创作过程的纯粹性 [2][3] - 用钢琴替代枪炮延续《让子弹飞》的戏谑精神 [4][5] - 片中多次出现中国经典乐曲如《浏阳河》《黄河大合唱》作为文化符号 [13] - 通过《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等怀旧元素构建时代记忆 [12] 角色塑造 - 葛优角色延续姜文电影中知识分子讽刺形象 [6] - 女性角色塑造体现姜文对母亲形象的复杂情感 [14][15][16] - 雷佳音、王传君等配角采用夸张造型快速建立人物特征 [11]
姜文不行!别上!
虎嗅· 2025-07-21 07:38
姜文导演风格分析 - 个人风格鲜明且坚持魔幻主义 充满雄性荷尔蒙的视听语言和时代隐喻 [2] - 作品产量极低 七年仅推出《你行!你上》一部新作 [5][6] - 早期作品如《让子弹飞》获得广泛认可 后期作品转向争议性创作 [7][10] 《你行!你上》电影内容 - 表面讲述郎朗成长故事 实际聚焦父亲角色塑造 主角郎朗性格刻画单薄 [19][23][26] - 电影时长140分钟 技术层面存在剪辑美术等多方面缺陷 [36] - 采用"醋与饺子"比喻 被批评为只有隐喻表达而缺乏故事本体 [15][16][41] 市场反应与评价 - 豆瓣出现大量一星差评 同时存在维护导演的争议性评论 [12][13] - 被指"90%观众看不懂" 隐喻设计过于明显且缺乏深度 [14][43] - 与前作相比 失去故事吸引力 仅剩抽象表达 [35][36] 导演创作背景 - 曾有两个项目因题材敏感被搁置 最终选择郎朗题材 [52][53][54] - 创作受到妻子周韵影响 与早期支持者刘晓庆关系密切 [55][60][62] - 采访中表现出强势态度 被批评为"爹味"过重 [74][75][76] 行业趋势观察 - 观众对传统雄性叙事和权威表达接受度降低 [66][78] - 明星与家庭压迫关系成为社会关注话题 [69][70] - 导演个人风格与市场偏好出现明显脱节 [79][80]
拍电影的,少听姜文
虎嗅· 2025-05-22 15:25
行业现状 - 5月20日票房单日四千多万 创2011年有记录以来历史新低 [1] - 疫情后市场对票房低迷已形成耐受性 行业对历史新低数据反应平淡 [2] - 当前行业核心矛盾在于观众基础娱乐需求的类型片供给不足 [63] 创作理念分歧 - 姜文代表"天赋碾压 唯我独尊"的创作观 强调表达优先于技术 [30][32] - 行业需要平衡作者表达与商业娱乐 彻底斩断两者通吃的幻想 [54][55] - 张艺谋式灵活适应与姜文式固守形成创作路径对比 [26] 类型片发展 - 成功案例显示"既新又旧"的混合模式能覆盖最大观众群 [66][67] - 需先通过《绝望的主妇》类作品培养市场 才能发展高阶内容 [59][60] - 当前创作过度依赖极端反转和极化情绪 忽视戏剧本质 [73][74] 技术执行问题 - 《邪不压正》暴露重表达轻执行的技术短板 [38][40] - 行业缺乏技术过硬的匠人 大师班热度与实操能力不匹配 [71] - 翻拍片《独一无二》显示基础戏剧构建能力缺失 [75][77] 市场反馈 - 观众评价体系呈现分裂 网络要求创新与收视要求下沉并存 [61] - 老片重刷现象反映新作过度追求包装而缺乏戏剧内核 [72] - 影评圈对姜文近作评价走低 显示作者电影市场接受度变化 [51][52]
电影要走出“像”的困扰(锐见)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电影行业创作同质化问题 - 电影行业面临创作同质化困境,表现为影片之间高度相似,导致观众难以区分和记忆[1] - 类型片存在固有相似性,但优秀作品需在相似框架中融入30%-40%创新元素以脱颖而出[1] - 漫威超级英雄系列近年市场表现下滑,主因是过度依赖固定配方导致观众审美疲劳[1] 艺术电影创作困境 - "作者电影"概念被滥用,部分艺术电影为追求差异化反而形成新的同质化模式[2] - 创作者常被与影史大师类比,导致个性化表达被标签化消解[2] - 行业存在"为不像而不像"的极端倾向,反而限制真正创新[2] 经典传承与创新平衡 - 成龙动作片对巴斯特·基顿默片的致敬展现传承中创新的可能性[2] - 姜文《一步之遥》开篇既复刻《教父》经典场景又注入个人风格[2] - 邵艺辉作品延续上世纪上海文华公司风格但保持当代性[2] 近期电影创新实践 - 《大风杀》融合刑侦与西部类型,角色塑造借鉴诺兰《黑暗骑士》但保留导演个人风格[3] - 《猎金·游戏》创新尝试导致剧情碎片化,人物关系缺乏交织[3] - 《人生开门红》突破常规喜剧模式但现实与幻想元素割裂[3] 创作本质回归 - 电影创作源头应来自现实生活而非其他作品,需反映时代社会本质[4] - 创作者需培养全方位能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实现艺术个性表达[4] - 观众真正需求是通过电影感受理想化美感,兼具熟悉感与惊喜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