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二十不惑》
icon
搜索文档
柠萌影视(09857.HK)7月9日收盘上涨15.61%,成交11.68万港元
金融界· 2025-07-09 16:37
市场表现 - 7月9日柠萌影视股价上涨15.61%至3.63港元/股 成交量3.27万股 成交额11.68万港元 振幅9.87% [1] - 公司近1个月累计涨幅26.61% 年内涨幅12.14% 但跑输恒生指数20.38%的同期涨幅 [1] - 恒生指数当日下跌1.06%至23892.32点 [1] 财务数据 - 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6.57亿元 同比下滑46.22% 归母净利润亏损1.89亿元 同比扩大188.54% [1] - 毛利率16.52% 资产负债率28.09% [1] - 当前市盈率-5.56倍 低于行业平均值-13.52倍和中值-1.44倍 行业排名第79位 [1] 同业对比 - 可比公司市盈率:华视集团控股2.01倍 耀星科技集团2.53倍 微博-SW6.78倍 艾德韦宣集团7.48倍 新华文轩8.38倍 [1] 业务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4年 专注剧集全产业链运营 已制作发行13部剧集 精品率达71.4% [2] - 2018-2020年5部精品剧网络点播量达193亿 电视台收视率均超1.0% [2] - 代表作品包括《小别离》《三十而已》等现实题材剧集 聚焦教育、女性成长等社会热点 [2] - 通过内容营销、衍生授权、海外发行等多元化方式挖掘IP价值 [2]
十年后,《欢乐颂》口碑两极反转了?
虎嗅· 2025-05-14 14:10
影视行业分析 内容制作与市场反响 - 正午阳光制作的都市情感剧《欢乐颂》在2015年大爆,沿用《伪装者》《琅琊榜》部分原班人马,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4] - 剧中"22楼五美"角色设定(刘涛、蒋欣、王子文、杨紫、乔欣)及男性配角(王凯、靳东、杨烁)均成为现象级出圈形象 [5][6] - 该剧被视作国产影视黄金期标志,代表经济上行期的文化产品特征,后续续集及同类女性群像剧(如《三十而已》)未能复刻其盛况 [35][75][77] 观众代际与审美变迁 - 十年间互联网用户已迭代两代人(90后/00后→95后/05后),导致对同一内容的解读发生显著变化 [7][8][9] - 当代观众通过B站解析掀起"颂学"热潮,对原剧男性角色进行集体祛魅(如奇点、王柏川人设崩塌),女性角色则获得重新评价 [13][14][17][68] - 樊胜美角色从"拜金女"逆转为励志符号,反映观众对阶层差异认知的深化及对普通人困境的共情 [51][61][65] 政策与内容审查影响 - 流媒体平台对原剧内容进行修改(如五一假期时长从7天改为3天),显示政策调整对文化产品的持续性影响 [38][42] - 原剧中直白的台词(如"蕾丝边"、"三陪")在当前审查环境下难以再现,反映内容创作自由度收缩 [44][45][46] 文化现象分析 怀旧经济与IP价值 - "颂学"现象体现观众对2010年代优质都市剧的考古热情,背后是对当前影视行业精品短缺的补偿心理 [37][102] - 剧中跨阶层叙事(如富豪与工薪族同住)成为绝响,当前影视作品更倾向阶层隔离的设定,显示社会心态变化 [79][85] - 主演后续发展差异显著(杨紫成顶流/乔欣沉寂),印证影视行业马太效应 [92] 社会议题映射 - 剧中女性互助情节(如樊胜美托举四美)被重新发掘,契合当代女性主义思潮 [70][72] - 角色命运与观众现实处境形成镜像(如"以为能成安迪,结果不如樊胜美"),强化作品的情绪价值 [90][105] - 台词修改案例("离婚"改"分开")揭示社会敏感词库的演变轨迹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