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欢乐颂》
icon
搜索文档
我在CP感玄学课考了99分的好成绩
虎嗅· 2025-08-02 17:35
CP感的市场表现 - 《深情眼》凭借张予曦和毕雯珺的颜值及CP感赢得口碑,成为暑期档黑马 [1] - 《樱桃琥珀》因选角不当导致"父女感"争议,削弱观众接受度 [2] - 《这一秒过火》仅凭张凌赫与王楚然的民国CP路透即引发观众强烈期待 [3] CP感的化学反应模型 - **燃烧反应**:强调肢体接触与荷尔蒙碰撞,如《这一秒过火》中军阀与准大嫂的禁忌恋设定 [8] - **酸碱中和反应**:通过人设反差实现互补,如《永夜星河》黑莲花男主配小太阳女主,或《念念有词》哑巴男主配喇叭女主 [9] - **氧化还原反应**:角色互相成就,如《雁回时》大女主与辅助型男主的协作关系 [10] - **分解/合成反应**:前者解放角色特质(如《苍兰诀》东方青苍),后者聚焦双强联合(如《朝雪录》李兰迪与敖瑞鹏) [10][11] 行业制作方法论 - 成功CP需满足三要素:精准选角(化学元素)、适配剧情(反应式)、导演与演员的临场催化 [13] - 《樱桃琥珀》失败案例显示,选角与公式错配(浓颜熟男+幼态女主)导致化学反应失效 [14] - 行业需避免过度关注番位等表面平衡,而应聚焦角色匹配与情感逻辑 [16] CP邪修现象分析 - **主动邪修**:导演刻意设计非传统CP,如《云之羽》女女暧昧或《贤者之爱》女主与女二的复杂关系 [20][21] - **观众自发邪修**:通过二创脑补形成跨作品CP,如林黛玉×孙悟空或《甄嬛传》"鸟嬛"组合 [22][23] - 行业警示:邪修需建立在基础公式成熟后,避免本末倒置 [24][25]
郎朗:演奏时我不会感到累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13:21
音乐会巡演安排 - 郎朗2024-2025乐季五大洲巡演包括悉尼、墨尔本、欧洲和美洲等多个城市 [2] - 6月18日和22日在悉尼歌剧院举行协奏和独奏两场音乐会 [1] - 独奏音乐会上以中国曲目《茉莉花》作为安可 [1] 音乐会的意义与文化交流 - 郎朗认为音乐具有凝聚力能化解文化冲突并团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 [2] - 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音乐认为中国民乐需要更多传播 [2] - 今年将在多个城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上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 [2] 郎朗的演奏风格与创作理念 - 演奏风格以肢体语言丰富和极具感染力著称面部表情被网友制作成表情包 [3][4] - 强调自然流露的演奏风格反对刻意展示不同 [4] - 专注于当下演奏瞬间不考虑其他杂念 [4] 个人生活与灵感来源 - 几乎每天见缝插针练琴并快速调整状态包括保证睡眠和保持好心情 [3] - 喜欢户外散步、逛美术馆画展和陪儿子玩玩具作为寻找灵感的方式 [3] - 如果不做钢琴家希望从事与音乐和钢琴相关的工作 [5]
十年后,《欢乐颂》口碑两极反转了?
虎嗅· 2025-05-14 14:10
影视行业分析 内容制作与市场反响 - 正午阳光制作的都市情感剧《欢乐颂》在2015年大爆,沿用《伪装者》《琅琊榜》部分原班人马,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4] - 剧中"22楼五美"角色设定(刘涛、蒋欣、王子文、杨紫、乔欣)及男性配角(王凯、靳东、杨烁)均成为现象级出圈形象 [5][6] - 该剧被视作国产影视黄金期标志,代表经济上行期的文化产品特征,后续续集及同类女性群像剧(如《三十而已》)未能复刻其盛况 [35][75][77] 观众代际与审美变迁 - 十年间互联网用户已迭代两代人(90后/00后→95后/05后),导致对同一内容的解读发生显著变化 [7][8][9] - 当代观众通过B站解析掀起"颂学"热潮,对原剧男性角色进行集体祛魅(如奇点、王柏川人设崩塌),女性角色则获得重新评价 [13][14][17][68] - 樊胜美角色从"拜金女"逆转为励志符号,反映观众对阶层差异认知的深化及对普通人困境的共情 [51][61][65] 政策与内容审查影响 - 流媒体平台对原剧内容进行修改(如五一假期时长从7天改为3天),显示政策调整对文化产品的持续性影响 [38][42] - 原剧中直白的台词(如"蕾丝边"、"三陪")在当前审查环境下难以再现,反映内容创作自由度收缩 [44][45][46] 文化现象分析 怀旧经济与IP价值 - "颂学"现象体现观众对2010年代优质都市剧的考古热情,背后是对当前影视行业精品短缺的补偿心理 [37][102] - 剧中跨阶层叙事(如富豪与工薪族同住)成为绝响,当前影视作品更倾向阶层隔离的设定,显示社会心态变化 [79][85] - 主演后续发展差异显著(杨紫成顶流/乔欣沉寂),印证影视行业马太效应 [92] 社会议题映射 - 剧中女性互助情节(如樊胜美托举四美)被重新发掘,契合当代女性主义思潮 [70][72] - 角色命运与观众现实处境形成镜像(如"以为能成安迪,结果不如樊胜美"),强化作品的情绪价值 [90][105] - 台词修改案例("离婚"改"分开")揭示社会敏感词库的演变轨迹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