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八方来财》
icon
搜索文档
从《跳楼机》到《大展鸿图》,“神曲”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财经· 2025-08-29 09:38
热歌产业模式变革 - 音乐产业从传统艺人驱动模式转向以歌曲为核心的"Hit Song体系" 歌曲选择通过海量demo筛选(每月1000-2000首) 再匹配适配歌手 形成"配唱制"生产流程 [11][13] - 热歌创作遵循标准化公式:使用万能和弦(如4536251) 副歌前置(30秒内出现) 提供变速版本适配短视频剪辑节奏 旋律需"向上走"增强传播性 [15] - 歌词设计注重场景包容性 采用通俗意象(星星、月亮、故乡)和"你我他"等人称代词提升代入感 开放性的场景设定使歌曲能适配多种短视频内容 [16] 热歌传播与推广机制 - 采用冷启动测试机制:歌曲先通过音乐类自媒体账号测试初始数据 数据达标后扩展投放账号类型 最后进行大面积投放 2024年华语新歌发行量达135万首 索尼音乐发行超3700首 [22] - 推广预算分阶段动态调整:初期投放金额从5万至50万元不等 根据回报率评估追加预算 包括改编剪辑版投放、舞蹈/转场玩法博主带动二次传播、榜单和大号曝光补足 [24] - 舞蹈挑战成为关键传播节点:如《无价之姐》《一笑江湖》通过易模仿的舞蹈动作形成集体模仿潮 "拍同款"功能进一步促进裂变传播 海外用户模仿带动《大展鸿图》破圈 [26] 热歌商业化与收益结构 - 流媒体平台是主要收入来源:QQ音乐、网易云等国内平台结算价约每万次播放几十至上百元 Spotify等海外平台结算标准更高 热歌生命周期总收入可达4000万至5000万元 [30][33] - 短视频平台采用买断许可模式:抖音/TikTok一次性支付预付款 用户可自由使用授权曲库 平台不为播放量飙升追加费用 与版权方收益脱钩 [29] - 歌手收益依赖商演:多数热歌歌手仅获数千至数万元固定唱酬 无版权分成 如《爱如火》演唱者通过线下巡演获得主要收入 传统艺人歌手凭版权积累年收入可达20万元 [34] 产业影响与全球化拓展 - 唱片公司设立专门部门:索尼音乐成立Music Commercialization部门操盘热歌项目 本地音乐收入占比显著提升 竞争对手纷纷效仿设立类似部门 [32] - 热歌出海采用国际化包装:《跳楼机》推出电子混音版、粤语合唱版和英文版(7月发布) 其他语言版本筹备中 通过艺人标准化的包装推动全球传播 [33] - 音乐使用方式发生转变:音乐更多作为短视频BGM被消费 注意力投入减少 行业存在"音乐平民化"与"审美降低"的争议 用户筛选取代专业主导成为核心机制 [35][36]
揽佬真能挣1.2亿?
36氪· 2025-08-18 19:37
艺人商业表现 - 揽佬成为Spotify首位月听众量突破500万的华语歌手 实现300万至500万的三连跨越[1][4] - 专辑《八方来财》总播放量1.156亿次 按Spotify中位数千次3美元计算 流媒体收入约335万元人民币[11] - 国内平台千次播放收入约2.9元人民币 专辑需350亿次播放才能达成1亿元收入[14][16] 行业盈利模式 - 海外流媒体平台千次播放收入差异显著:Amazon最高达8.8美元 TikTok最低仅0.5美元[17] - 热歌推广成本超百万元人民币 平台倾向集中资源于S级项目并与大公司合作[21][22] - 发行方常通过版税分账回收推广成本 艺人实际到手收入可能仅百万量级[18] 华语音乐国际化 - 揽佬歌曲进入全球多国飙升榜 覆盖欧美/中东/南亚等跨语系市场[8] - 中文歌曲国际传播需突破歌词限制 建立国际通行音乐语汇[10] - Spotify华语歌手排名前十里 揽佬以507万月听众量居首 周杰伦293万位列第二[23] 行业生态演变 - 热歌消费逻辑从消耗单曲流量转向艺人粉丝沉淀 Spotify月听众量体现独立听众转化率[20] - 行业通过综艺授权/歌手二创(如索尼音乐对《跳楼机》的运营)延长歌曲生命周期[21] - 缺乏具备文化认同感的艺人将导致生态依赖算法热点 削弱长期价值沉淀[23][24]
从周杰伦到揽佬,我们经历了怎样的审美周期?
36氪· 2025-07-30 16:21
流行文化审美与经济周期关联性分析 - 中文互联网热烈讨论"经济上行的美" 聚焦千禧年初充满未来感的穿搭和昂扬精神状态[1] - 7月广东说唱歌手揽佬以月听众数第一超越周杰伦 Spotify华语歌手榜单呈现标志性更替[1] - 周杰伦2003年作品代表经济上行期的外向自信 揽佬作品体现土味/梦核/地域色彩风格 反映经济下行特征[1] 经济上行期美学特征 - 千禧年Y2K风格吊带/抹胸/热裤等五颜六色穿搭传递生命力感[3] - 2003年动感地带广告中周杰伦/潘玮柏/S.H.E展示自信昂扬精气神[2] - 零年代TVB电视剧置景与人物穿搭体现体面感 留学生旧照展示奢侈品牌与高饱和度色彩[5] - 广告语如"我的地盘我做主"/"Nothing is Impossible"鼓励向外探索与全球化想象[12] 经济下行期美学表征 - 揽佬作品《大展鸿图》《八方来财》呈现"求财"幻想 类似年轻人玄学/彩票热潮[8] - 歌词创造别墅唱K/水池银龙鱼等魔幻写实意象 展现谦卑的hustler气质而非炫耀式成功[9] - 音乐风格融合广东特色幽默与"不太正路"财路幻想 回应下行周期心理需求[9] - 梦核风格通过老家具/神像/金鱼缸等元素制造时间断裂感 体现未过去的现实[10] 代际经济体验差异 - 99年出生群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发展感知生活丰富性 而非直接体会经济发展[6] - 95后群体2017年毕业时恰逢大众创业政策 就业市场相对乐观[7] - 近两年通过外部数据与朋友情绪感知经济氛围变化 "稳稳的好日子"确定性下降[7] 地域文化回潮现象 - 经济下行美学历程呈现向内收缩特征 泉州热/潮汕文化/新南方写作等地方叙事崛起[12] - 闽南/潮汕/云南等文化惯性强的地区成为回望焦点[12] - 城市与县城消费差异缩小 生活压力推动现实性"回流"选择[13] 怀旧消费文化本质 - 怀旧元素在文化消费中占比显著 玩具领域盲盒/jellycat/芭比等复古产品复兴[17] - 山系穿搭通过绿/白/低饱和色彩传递逃离城市焦虑情绪[17] - 《漫长的季节》《小巷人家》等剧在90年代设定中探讨当下重要议题[18] - 怀旧具备低成本高情绪回报特性 易唤起熟悉感带动销售[17] 内容创新方向探索 - 《瞬息全宇宙》通过亚裔身份政治与石头对话等新形式处理传统母女关系母题[20] - 脱口秀以段子形式处理性别/家庭/代际等现实议题 实现表达创新[24] - 曾轶可虚拟人物TAYOUZI与小说《银壳下载》探讨意识上载时代保留真实经验的价值[25] - 真正的创新需把握新情绪经验与语汇 而非依赖怀旧美学偷懒[20]
「大展宏图」的揽佬,如何引发一场全球文化风潮
36氪· 2025-07-19 12:05
行业分析 - 说唱音乐已成为当下最具活力的音乐风格之一,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创作借助短视频平台能迅速转化为文化现象[1] - 说唱文化与抽象文化在短视频领域的结合成为大势,通过将歌曲浓缩为梗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18] - 新一代rapper通过自媒体拥抱大众,借助歌词诠释空间和多样化渠道运营使音乐成为流行文化起点[35] 公司表现 - 揽佬成为Spotify上月听众数最高的rapper和华语歌手,月听众数突破300万[1][3] - 专辑《八方来财》获得2024年网易云音乐中文说唱音乐奖年度单曲,制作编曲被乐评人认为创意突出[8] - 海外巡演门票在悉尼、新加坡等多地快速售罄,文化传播度成功转化为线下消费力[29] 产品特点 - 音乐风格融合孟菲斯说唱与广东本土文化,采样包含韩语老歌、《西游记》天庭BGM等东方元素[8][29] - 歌词直白切中玄学风靡趋势,"来财 来"等重复性口号具备病毒传播优势[13][23] - MV采用粤式本地特色场景如村口仓库、赛马场等,形成系统性的地域美学表达[32][34] 市场反响 - 《大展宏图》抖音二创视频最高达540万赞,不齐舞团编舞在TikTok引发翻跳风暴[16][26] - 海外受众对直白歌词接受度更高,美国网友反思其与西方说唱物质炫耀的差异[28] - 歌曲映射社会底层情绪,重复性歌词成为年轻人精神安慰密语[23] 商业模式 - 短视频平台成为核心传播渠道,推动歌曲热度达到史无前例高度[12][13] - MV作为重要艺术表达工具,通过视觉呈现强化文化输出[31][32] - 从线上流量到线下巡演的完整变现链条已跑通[1][29]
揽佬出海超越周杰伦,音综失落,下半年乐坛要彻底“卷”起来了
36氪· 2025-07-11 08:24
揽佬的全球热度与商业表现 - 歌曲《八方来财》融合孟菲斯说唱与岭南戏曲元素 稳居Spotify热门歌曲榜首 独特的"广式富贵"美学表达受到海外乐迷追捧 [2] - 揽佬月听众数飙升至310多万 超越周杰伦(2965万)成为中国歌手第一 也是唯一月听众突破300万的华语歌手 [3] - 《八方来财》全网播放量突破100亿次 Spotify播放量超3800万次 收入约百万元 国内平台红心点赞量合计超480万 流媒体版税收入达数千万级别 [7][11] - 全球巡演计划全面展开 欧洲、亚太、澳洲等多地巡演由不同主办方承办 商业回报可观 [14][16] 华语说唱行业现状 - 说唱行业上半年陷入疲软期 现象级音乐节缺席 嘻哈音乐节数量锐减 [16] - 《说唱2025》节目反响不及预期 导演异常动向引发猜测 赛程过半未诞生现象级作品 [18] - 选手与"黄金大魔王"对决结果引发争议 线下演出萎缩与线上内容遇冷双重困境 [20] - 《新说唱》系列仍具标杆地位 历届冠军发展轨迹显示节目含金量 但面临长视频环境挑战 [22] 短视频对音乐行业的影响 - 近年出圈爆款说唱多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病毒传播 如《野狼disco》《谢天谢帝》《八方来财》等 [21] - 揽佬不依赖综艺成名 凭借作品在短视频平台爆火 群众基础更好 商业自由度更高 [22] - 短视频造神速度加快 算法加持下音乐人可快速获得全球影响力 [22][23] 行业对比与趋势 - 揽佬海外影响力与GAI国内主流地位形成对比 显示不同发展路径的可能性 [20] - 华语音乐人全球市场展现潜力 为行业提供新想象空间 [23] - 综艺节目生命周期面临挑战 短视频平台正改变行业造星模式 [21][22]
“来财”洗脑全球,老外争当“憋佬仔”
36氪· 2025-05-15 09:52
文化现象分析 - 中文说唱歌曲《八方来财》《因果》《大展宏图》成为全球爆款,其中"来财"等歌词形成病毒式传播,海外网友通过对口型模仿引发千万级播放量 [1][5][15] - 歌曲融合孟菲斯说唱风格与岭南文化元素(粤剧采样/拖鞋收租意象),实现1+1>2效果,AI换声实验显示其与美国说唱歌手21 Savage声线适配度极高 [9][13] - 作品被广泛应用于汉语教学、城市宣传片BGM,衍生出"揽教"等亚文化现象,留学生群体成为主要传播媒介 [15][18] 市场表现 - 歌手"揽佬"实现三次走红轨迹:从说唱圈到抖音土摇DJ,再通过AI泰迪换脸视频在海外抽象圈爆发 [32][34] - 相关视频内容成为流量密码,对口型模仿视频获百万点赞,AI婴儿翻唱等二创内容突破恐怖谷效应获得认可 [16] - 演唱会出现全场齐唱现象,商业价值显著提升,行业观察显示其收益可能达数百万级别 [35][37] 文化争议 - 国内舆论呈现两极分化:反对者批评歌词"唐氏唱腔",支持者则认为其创新融合本土街头文化(烧香拜佛/高利贷等意象) [21][23] - 海外接受度显著高于国内,Reaction视频中90%观众表示"不理解歌词但感受强烈",形成Understanding 0% Vibing 100%的独特现象 [21] - 衍生出"揽小"模仿群体,通过玉牌/Polo衫等符号化穿搭进行身份认同,部分家庭发现自身环境与歌词高度吻合形成二次传播 [28][30] 行业趋势 - 抽象说唱成为中文说唱突围路径,从"成都迪士尼"到"吃答辩"等作品显示内容边界不断拓展 [38][42][43] - 短视频平台重塑说创作逻辑,行业逐渐演变为"短视频说唱区",揽佬案例显示文化元素与猎奇效果的结合可能带来超额流量回报 [45][47] - 中西说唱文化碰撞产生新范式,海外年轻人开始模仿中式男孩装扮,反向输出文化符号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