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搜索文档
浮来山银杏与刘勰的《文心雕龙》
齐鲁晚报· 2025-10-30 19:55
□于晓斌 而银杏叶飘落的情景,亦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满地的银杏叶给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感觉。"鸭 脚半熟色犹青,纱囊驰寄江陵城",这是张商英笔下的银杏叶,他将银杏叶比作鸭脚,形象地写出了银杏叶的 形状。而在李清照的词中,"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则赋予 了银杏叶高贵、优雅的气质。银杏叶飘落,在古人眼中,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情感的寄托,对生命的 感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浮来山还因山中定林寺、刘勰故居而闻名天下。目前国内见有记载的冠名定林 寺的有五六处,与刘勰有关的共三处,其中两处在江苏南京钟山,分别被命名为上定林寺和下定林寺(仅存 遗址),史称南定林寺;另一处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浮来山定林寺,史称北定林寺。 一棵古树,犹如一位时间老人,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在莒县浮来山,有棵号称"天下银杏 第一树""银杏之祖"的银杏树。有关测量显示,古树的主干周长约十六米,需七八个成年人伸展双臂方能环 抱;树高约二十七米。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此树进行专题研究,称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银杏 树。 古人不见今时树,今树曾经见古人。这棵银杏树,不仅是体格 ...
用阅读编织自驱自在的人生(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如果没有"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人生体悟,就没有不乏禅意的"水上青莲"——弘一大师纪念馆; 起初,我的阅读主要是围绕着建筑学。专业书自不必说,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诗词以及画论、文论等 有关艺术评论和理论也在我的涉猎范围。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丹纳的《艺术哲学》,我读过许多遍。 有时碰上一本好书,废寝忘食也是常事。记得《罗丹艺术论》就是我在出差夜车上一口气读完的。合上 书时,天已经蒙蒙亮了。 渐渐地,我体会到长期跨学科阅读,不仅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专业素养,也能给自己的创作带来许多启 发: 作为一个从业近70年的建筑师,我的大半时间都在做设计,读书时间不多,更谈不上系统。不过,从决 定以建筑学为终身事业的青年时期起,我就发现读书,特别是自主自觉地读书,对我的专业提升和为人 处世,实在是太重要了。 如果没有"心物相照"的感念,就没有浙江美术馆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自然景观; 世界每天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改变。作为建筑师,我一直在思考,人类社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人工智 能对建筑学、对人们的生活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对这些问题,中外学者都有自己的解读。与西方现代 哲学奉行的"科学理性"及其强调的确定性与必然性的线性逻辑思维方式不同 ...
古朴之气 求实之风(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6-20 05:51
我在北京城南生活了几十年,后来搬到了宣南一带,离琉璃厂挺近,渐渐就与它熟悉了。琉璃厂的旧书 店很多,线装书、旧报刊、信笺、碑帖等,可谓林林总总。在荣宝斋和一些店铺里偶能看到名人的字 画,还有一些学者的签名本,都可以驻足浏览。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20日 2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章门弟子的著述,都带有古朴之气,因为在音韵训诂中浸泡很深,辞章都言之有物,不做虚幻之语。除 了周氏兄弟从事新文学写作外,钱玄同、沈兼士、黄侃、朱希祖、吴承仕等都在大学教书,专心于学 问。关于这些人的学问,我是外行,不能道出其中的一二来,但对于他们的学术情怀和辞章里的智慧, 则颇为佩服。比如钱玄同的杂文里,就带有思想之风,在一些地方受到了章太炎的影响。黄侃对于《文 心雕龙》的解析含有才气,《訄书》的韵致隐于句子里。吴承仕谈论宋儒的思想,许多地方也延续了章 太炎的观点。鲁迅自己就承认,他的《故事新编》一些元素,是从章太炎那里得到的启示。前几年我写 《鲁迅与国学》一书时,许多地方参考了他们的观点,在对于古代经典的理解方面,这些前辈的见解不 浅。晚清之后,学术所以进步,章太炎可谓功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