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搜索文档
“写戏是我生命所必需的”(人物)
人民日报· 2025-10-23 06:21
公司创作历程与成就 - 公司于1991年创作的话剧《李白》首演即轰动京城,并获得剧目、编剧、导演、舞美、表演5项文华奖 [2] - 公司于1979年完成并公演第一部京剧作品《司马迁》,该剧获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二等奖 [3] - 公司为评剧院创作的《成兆才》《评剧皇后》,为北方昆曲剧院创作的《南唐遗事》,以及为潮剧院创作的《绣虎》均是其早期重要作品 [3] - 公司于49岁正式成为北京人艺编剧,其创作的《李白》、《天之骄子》、《知己》构成“文人历史剧三部曲”,2019年作品《杜甫》也成为北京人艺历史剧保留剧目 [4] - 公司创作生涯共完成90余部剧本 [5] 行业艺术理念与影响 - 公司提出“传神史剧论”的艺术主张,即“传历史之神,传人物之神,传作者之神”,在戏剧界引发广泛关注 [4] - 公司作品以“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著称,使历史人物摆脱符号化桎梏,曹禺戏剧文学奖评委认为其作品展现了“灵魂与灵魂的对话”的历史剧新可能 [5] - 公司作品《南唐遗事》在舞台上连演百余场,并被拍成电视艺术片,获得高度评价 [3] - 公司认为成功的剧作家需具备诗人的激情、小说家的睿智、散文家的词采等多种素养,并强调创作自由和对艺术的敬畏 [4][5]
“演出+旅游”成为文旅消费新潮流
环球网· 2025-09-23 11:10
演出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暑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12.63万场,较2024年同期增长4.18% [1] - 暑期演出市场票房收入为151.35亿元,同比增长3.90% [1] - 观众总人数达到4223.32万人,同比增长5.17% [1] - 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的票房和观众人数保持上升趋势,例如新疆超级草莓音乐节两天吸引7.99万人参与 [2] 产品内容与消费趋势 - 具有持久口碑的优质剧目是专业剧场的票房主力,例如舞剧《丝路花雨》《杜甫》及杨丽萍作品等经典剧目广受欢迎 [1] - 消费需求呈现高品质特点,观众对艺术品质要求提高,口碑效应成为发展观演人群的关键 [1] - 情绪价值消费成为重要驱动力,亲临演出现场成为年轻人情绪表达和情感满足的流行方式 [3] - “为一场演出打卡一座城”成为文旅消费新潮流,大型演出形成“3小时演出撬动72小时消费”的模式,延长观众停留时间至不少于3日 [5] 业态创新与文旅融合 - 演出形态日益丰富,从一线城市地标场馆到文旅新场景,呈现多元创新形态 [2] - 各地演出场所积极结合地域文化探索新项目,向文旅型剧院转型,例如哈尔滨大剧院推出沉浸式旅拍和音乐剧快闪长廊 [2] - 宋城演艺通过推出“千古情音乐节”和研学讲座等方式,利用其75个剧院、17.5万个座位的硬件优势打造双重体验 [2] - 各地出台针对性政策刺激消费,如上海“乐赏上海”文化消费券、北京2000万元专项补贴、厦门“票根福利”等,激发“演出+旅游”消费潜力 [3] - “票根”串联碎片化消费场景产生放大效应,演出旅游产品具有带动百业兴旺的乘数效应,将“演出共鸣”延伸为“文化共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