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李白》
icon
搜索文档
从那艺娜到单依纯,年轻人为何爱上这种“癫”?
36氪· 2025-06-27 09:49
华语乐坛"抽象"文化现象 - 那艺娜巡演现场观众齐喊"退票"后突变成大合唱,形成独特的《爱如火》应援方式 [1] - 《歌手2025》舞台上者来女将西北划拳"五魁首,六六六"融入《侠客令》表演 [1] - 单依纯改编版《李白》中"如何呢,又能怎"魔性洗脑网友半个月,连奥运冠军全红婵都模仿 [1] 亚文化偶像的商业价值 - 那艺娜巡演票价分99/129/299/699元四档,开售即抢空且二级市场价格翻三倍 [5] - 那艺娜已完成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多城巡演,并计划海外加开8场 [5] - 庞麦郎巡演12首歌换10套衣服,其土味表演从被群嘲转为被理解 [6] 抽象内容的传播效应 - 单依纯《李白》改编版在抖音掀起超20亿播放量,引发全民翻唱模仿 [8] - 野生rapper诺米《谢天谢帝》MV拍摄地成打卡点,本人升咖为正能量网红 [10] - 草根说唱节目《说唱刷笼怪》选手怪态百出却吸引百万粉丝 [10] 青年文化演变轨迹 - 抽象文化起源于游戏圈主播黑话,经土味网红(Giao哥/药水哥)发展成亚文化圈层 [13] - 当代青年通过玩梗建构统一语言寻求身份认同,类似60年代摇滚乐的反抗形式 [19][23] - 法老/早安《健将》歌词"有意思比有意义本身更有意义"成为年轻世代精神宣言 [18] 文化消费行为分析 - 观众追捧那艺娜本质是追求"能笑到肚子疼的集体狂欢"而非音乐品质 [6] - 年轻人通过抽象表演解构权威秩序,在虚假狂欢中获得短暂平等感 [16] - 当代青年用游戏术语/网络烂梗塞入歌曲,以娱乐化方式消解生活压力 [18][23]
对于音乐人而言,现在还是一个靠作品说话的时代吗?
36氪· 2025-06-18 08:13
音乐产业资源分配与艺人发展路径 - 蔡徐坤新单曲《Deadman》凭借高度工业化制作水准实现风评逆转,B站音乐节现场视频播放量达296万,MV播放量230万,QQ音乐巅峰潮流榜TOP3持续三周 [2][4] - 顶级偶像身份为蔡徐坤提供资本优势,团队投入重金邀请顶尖制作团队,资本堆砌出接近理想作品的可能性 [4][7] - 单依纯通过《歌手2025》舞台强化"活人感"形象,翻唱《李白》引发两极争议,支持者认为改编展现唱商与灵气,反对者批评形式大于内容 [10][12] 音乐作品市场反响与行业现状 - 《Deadman》以复古old soul风格打破路人固有认知,形成强反差叙事:偶像产出非K-POP的优质作品,专业乐评人及普通听众均表示意外认可 [7][9] - 华语流行音乐通俗化趋势下,《Deadman》因艺术性稀缺获得关注,虽全球视野下仅为达标作品,但在本土市场成为鲜有之作 [9] - 单依纯改编争议反映音乐人突破困境:当表达与市场期待未完全契合时,可能面临营销反噬,需平衡艺术探索与大众接受度 [12][13] 艺人突破路径与行业挑战 - 蔡徐坤案例证明流量艺人可通过顶级资源转型,产出被严肃讨论的音乐作品,打破偶像仅服务粉丝的固有模式 [14][16] - 单依纯代表传统歌手路径,需在商业回报(如综艺曝光)与个人音乐追求间寻找平衡,坚持非主流表达仍获年轻群体支持 [14][17] - 互联网时代音乐人需"好作品+好故事"双轮驱动,仅靠作品难以在信息洪流中突围,资源分配与个人表达需协同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