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情绪价值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Z世代的“双十一”消费新场景
搜狐财经· 2025-10-24 22:38
消费新趋势与Z世代偏好 - 品牌通过创新营销方式吸引年轻消费者,例如某奶茶品牌在小票上连载小说,融合品牌IP与碎片化阅读以提供情绪价值 [1] - 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已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重要理由,相关研究显示其占比超过40% [1] - Z世代消费倾向表现为满足刚需与提升品质并重,并为情绪价值支付溢价 [1][3] - 年轻消费者追求独特的国潮品牌体验和商圈特色,如大吉巷商圈引入首店及定制店占比超50%以迎合此需求 [5][7] 政策支持与消费升级 - 北京市通过以旧换新、消费券发放、服务消费提质等政策组合拳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3] - 2025年北京双十一补贴策略从“普惠式”转向“精准化”,聚焦净水器、空调等民生刚需品及智能家居产品,实现消费潜力与民生需求的精准匹配 [2][3] - 政策明确引导国潮消费新风尚,鼓励新老品牌跨界合作,激发国潮产品市场潜力 [7] - 一系列政策如《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等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与新型消费融合提供方向,精准对接Z世代需求 [8] 物流效率与技术升级 - 物流效率显著提升,对比去年双十一同款产品配送用时两天,今年可实现最快半小时送达 [4] - 京东物流超脑2.0及智能设备集群首次大规模应用,在全国近百城实现最快“分钟级送达”,“211仓配提前送”整体配送时效缩短63% [4] - 菜鸟供应链业务接入淘宝闪购,为日用快消品等提供“仓配小时达”服务 [4] - 物流技术升级有明确政策支撑,如《北京市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及2025年工作要点,系统推进现代物流提质增效降本 [4] 商圈创新与消费场景融合 - 新兴商圈如大吉巷自2025年5月25日开业后迅速成为西城“顶流”,引入品牌150余个,累计销售额近3亿元 [5][7] - 商圈特色侧重于首店与国潮京韵,形成“老字号+新消费”共生生态,例如白塔寺街区汇聚五十余家特色商户,包括10家北京首店和5家西城首店 [7][8] - 历史街区通过保护更新与新型消费融合,如胡同里喝咖啡、吃汉堡的休闲方式,成为Z世代青睐的消费新风尚 [8] - 政策引导消费空间长远布局,通过历史街区与新型消费融合模式,推动区域消费升级 [8]
“赛事+”“情绪价值”“品质化”……消费向新而行 提质、焕新亮点持续显现
央视网· 2025-10-23 11:01
这里是上海徐汇区的西岸滨江,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再造和活化利用,曾经的水泥筒仓、船坞旧址等工业遗存摇身一变成为一处热闹的文旅商业 地标。 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这里还上演了一场极限运动巡回赛,吸引了来自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900名运动员参与竞技。同时,还跨界联动200 多家潮流品牌,打造出集赛事、艺术、零售、餐饮于一体的复合型消费动线,共有约8万人次到场观赛,同比2024年增加了60%。 上海西岸集团副总经理陈安达介绍,2025年升级了大量嘉年华区域,包括科技和运动结合的产品,未来会带来很多新的产业增量。西岸从金秋 开始,是一个"商旅文体展"非常密集的一个状态,希望它能够形成多主体之间的一种机制上的联动。 与此同时,上海的老商圈、老线路也纷纷通过盘活资源、场景重塑、业态升级等多种方式集聚人气。新天地商圈以海派石库门里弄为特色载 体,新开发的东台里还配备了6500平方米的全景天幕,超六成品牌推出露台或者外摆区,持续发力露台经济。 央视网消息:当前,我国消费升级正处在关键时期。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市场的扩容升级过程中蕴含着重大机遇。2025年以来,各 地消费焕新亮点持续显现,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上海 ...
必胜客亮相图书市集,餐饮品牌为何越来越热衷“文化味”?
贝壳财经· 2025-10-20 15:39
在2025秋季场的北京图书市集上,必胜客带来的秋季菜单新品与多款文创产品,与书香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全新菜单中的秘汁炭烤风味牛堡、法式黄油风 味嫩鸡披萨成为本次图书市集超过300个出版文化和文创艺术摊位中备受读者欢迎的"能量补充站",而必胜客与北京多个名胜景区"合影"的明信片、DIY钥 匙链等文创周边也让大家的情绪价值拉满。 这已不是简单的餐饮供给,而是精心设计的文化体验。近年来,必胜客频频对文化与美食的融合进行深入探索,多个联名产品冲上热搜,多个主题餐厅成为 打卡热门。在业内看来,当文化赋能重塑了餐饮的空间体验,本土融合让西餐品牌开始深耕传统文化的基因,消费者从沉浸式体验中,进一步实现了情感连 接。背后的逻辑是包括必胜客在内的多个餐饮品牌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当今消费者追求的已不仅是美食,更是综合的感官体验与文化共鸣。 必胜客亮相秋季场北京图书市集。 从"披萨专家"起步的文化跨界 热乎乎的披萨、鲜嫩多汁的汉堡、香脆的薯格、爽口的茶饮……在今年秋季场的北京图书市集上,必胜客的首次亮相,为"废寝忘食"的爱书人提供了美味 的"物质食粮"。更令人惊喜的是,与必胜客美食一同呈现给读者的,还有必胜客多款经典美食与长城 ...
中国消费市场迎来“青春期”? | 新刊发售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6 16:46
核心观点 - 2025年消费市场的主旋律是情绪价值成为超越价格、功能、品牌知名度的核心消费驱动力 [3] - 泡泡玛特旗下潮玩IP LABUBU是情绪价值消费的代名词并在2025年风靡全球 [1] - 第一财经金字招牌调研显示潮玩为新增品类且泡泡玛特在该品类中拔得头筹同时出现迄今为止最多的12个失金品牌意味着消费者品牌偏好发生显著变化 [1] 泡泡玛特与潮玩行业 - 泡泡玛特在潮玩品类中获得第一财经金字招牌消费者调研的第一名 [1] - 潮玩消费的快乐转瞬即逝复购转化是关键挑战 [10] - LABUBU作为一个10岁的森林精灵形象潮玩IP其一切细节均成为被广泛解读的对象 [1] 消费趋势与品牌偏好 - 传统消费决策要素如价格、功能、品牌知名度正在让位给更抽象的情绪价值 [3] - 第一财经金字招牌调研出现12个失金品牌显示至少在12个消费品类中消费者改变了维持至少3年以上的品牌偏好 [1] - 情绪价值是一个含义可无限延伸的抽象词汇其流行说明传统品牌营销理论框架在新语境下失效 [1] 各行业未来展望 - 现制茶饮行业未来的比拼发生在强供应链、健康理念与情绪共鸣 [5] - 服饰行业超级单品必须扎根场景而不是品类 [10] - 零售商业地产行业中免税与折扣业态将重塑中国零售版图 [10] - 包装饮料行业中即饮茶、功能型饮料增长显著存量市场微创新成为新看点 [10] - 奢侈品行业高净值客户是奢侈品增长的稳健基石 [10] - 演出市场已从井喷式狂欢走向理性繁荣 [10] 重点公司案例分析 - 老铺黄金通过独家供货、选址顶级商场、稀缺氛围和服务以及高客单价设计让黄金生意奢侈化 [6] - 运动品牌如可隆已成为某种地域文化标配购买决策已不再和运动直接相关 [7] - 优衣库在日本和中国市场增长天花板隐约可见在更广阔国际市场讲述新故事并与快时尚切割 [8] - 霸王茶姬的翻身依靠供应链、门店管理能力及独特营销策略但成功经验的边际效应出现递减 [9]
爆火的“表演饭”,开始被年轻人避雷
36氪· 2025-10-13 07:57
行业核心观点 - 沉浸式“表演饭”餐饮模式正席卷全国,从高端主题餐秀到平价连锁业态快速扩张,其核心是通过融合表演、场景和互动来提供情绪价值,成为吸引年轻消费者和提升溢价能力的新筹码[8][26][29] - 该模式持续迭代升级,呈现出进入商场、体验更沉浸、形式更多元、价格更下沉四大趋势,扩大了受众基础并延长了市场热度[9][14][19][22][23][24] - 行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挑战,部分餐厅过度注重形式而忽视菜品质量,使用预制菜导致体验不佳,可能造成消费者流失[31][32] 市场热度与规模 - 全国沉浸式主题餐厅热度惊人,以“宫廷”“国风”为主题的“进宫吃饭”模式尤为火爆,代表性品牌“宫宴”需提前至少7天预约,并已在北京、上海、杭州开设三家门店[5][7] - 品牌扩张迅速,“叙宴”自去年5月在上海开设首店后,已落子北京、杭州、深圳、台州、合肥等城市,并于今年5月开放加盟,将“剧场餐饮”发展为连锁业态[7] - 根据《2024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截至2023年底,全国沉浸餐饮市场项目数量为117项,消费市场规模达10.82亿元,项目数量从2019年至2023年增长303.4%,消费市场规模增长266.8%[25] 模式迭代与趋势 - 沉浸式餐饮从景区进入商场等生活场景,例如全国首家开心麻花主题戏剧餐厅“开心麻花·江湖饭局”在北京超级合生汇开业,人均消费不到100元,看剧票180元起[9] - 表演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从过去的背景音或气氛组(如海底捞的舞面条和“科目三”)演变为深度沉浸体验,食客从踏入餐厅起即成为剧情的一部分,表演不再是餐饮的附属品[14][15][18] - 形式更加多元,从高端餐厅延伸至街头摊贩,例如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通过网梗和互动营造“活人感”,证明了无需剧本也能成就“餐饮小剧场”[19][21] - 价格持续下探,早期沉浸式餐秀人均达八九百元,现在出现地域价差,例如北京体验需五六百餐费加妆造接近千元,而河南洛阳同类体验仅168元包含妆造和十七八道菜,性价比更高[23][24] 消费者驱动因素 - 近6成(56.3%)Z世代青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该占比较2024年增长16.2个百分点,同时有44.8%的青年关注“品质升级”,显示年轻人追求更好的体验感而非盲目悦己[27] - 青年最愿付费的情绪价值前四位分别为:价值共鸣(37.6%)、自我疗愈(34.2%)、仪式感(32.3%)和审美契合(31.1%),表演饭的走红是这些情绪价值具象化的结果[28][29] - 海底捞的夜宵主题店通过DJ打碟等表演形式成功吸引年轻人,相关话题在小红书浏览量突破1000万,在抖音播放量超900万,上半年已在多个城市布局近30家夜宵主题店[13] 行业挑战与风险 - 部分餐厅过度侧重形式,菜品质量被轻视,甚至出现“连预制菜的水准都达不到”的负面评价,甜品和小菜占据菜单一半却像“摆拍用的道具”,实际用餐体验差[31] - 沉浸体验的配套环节如妆造、服饰、道具质量参差不齐,选择少、质感差、服务不完善等问题,让本应制造仪式感的环节反而成为扣分项,影响整体情绪引导[31] - 表演可以成为食物和品牌的增值媒介,但无法替代食物本身,在表演饭时代,菜品质量与体验感必须同步提升,否则沉浸感将沦为空洞噱头并导致客户流失[32]
建信基金|港股通基金:一键布局中国优质资产的双重机会
新浪基金· 2025-10-10 17:45
港股通基金的定义与特点 - 港股通基金是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机制投资港股市场的公募基金产品 [2] - 该类基金无需QDII资格及外汇额度即可便捷配置港股通标的股票 [2] - 具备无需换汇、无需港股开户的特点 是投资者布局港股市场的主要工具之一 [1] 当前布局港股通基金的机遇 - 恒生指数中可选消费零售及软件服务两大行业占比明显高于上证指数 [3] - 可选消费囊括潮玩IP、传媒娱乐、消费电子等新消费核心领域 受益于情绪价值消费崛起 [3] - 软件服务聚集腾讯、百度、网易等科技巨头及商汤、金山等技术服务商 受益于AI技术发展 [3] - 恒生指数当前市净率自基日以来分位值处于51.32% 估值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处于较低水平 配置性价比较高 [6] - 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买入额为9790亿港元 相较2024年全年同比增长幅度为21% [9] - 南向资金重点配置科技、医药、消费等领域 偏好AI、半导体、生物科技等新兴行业 [9] - 在美债下行及美国政策经济不确定性下 全球资产回流为港股注入流动性 [9] - 今年以来港股在新消费、科技、创新药等板块作用下整体涨幅更为可观 [10] 挑选港股通基金的方法 - 投资者需首先了解不同基金的风险特征 评估产品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匹配 [13] - 投资于港股科技、创新药等行业的基金风险等级通常较高 而跟踪宽基指数的ETF及部分混合型基金风险相对适中 [14] - 应优选港股投资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以更好把握投资机会 [15] - 需关注基金团队的整体投研实力 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支持 [15] - 关注基金不同时期的策略及业绩表现 便于了解其整体投资水平 [16] - 培养定投意识 利用微笑曲线在市场下跌时积累低价份额 平滑短期波动影响 [17] - 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定投金额 确保能长期坚持 并优选操作便捷的定投平台 [18] 行业活动背景 - 北京证监局指导北京证券业协会携手四十余家公募基金管理人、销售机构、评价机构及主流媒体启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 [18] - 活动以新时代、新基金、新价值为主题 旨在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宣传强化投资者教育与保护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18]
发力特色生活方式酒店,抖音的机会在哪儿?
36氪· 2025-09-28 17:32
行业趋势与市场动态 - 酒旅行业近期备受关注,新玩家不断涌入,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3] - 抖音生活服务自2022年进入酒旅行业,被视为行业黑马 [3] - 抖音生活服务于9月23日首次发布心动榜酒店榜单,覆盖39个城市、443家酒店 [4][5] 榜单核心特点与评选标准 - 心动榜酒店榜单以"心动指数"为核心评价标准,而非传统硬件设施或星级标准 [7] - 评选维度包括内容互动、用户口碑和交易转化,旨在筛选提供"超预期体验"的酒店 [7] - 上榜酒店均为特色生活方式类酒店,如Club Med、上海外滩悦榕庄、杭州湘湖逍遥庄园等 [9] 消费行为演变与酒店价值重构 - 消费核心从基础需求转向情绪价值,进入"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时代 [11] - 酒店角色从"落脚工具"演变为"生活方式载体" [12] - 2025年65%的用户预订酒店是为了"到酒店去度假休闲",追求独特的心动体验 [12] - 年轻一代成为市场主力,追求个性化、情感化和体验感,旅行目的转向"体验另一种生活" [14] - 特色生活方式酒店通过设计美学、在地文化和主题叙事满足用户表达自我、连接社群的需求 [14] - 在社交媒体时代,酒店"可分享性"至关重要,成为用户的"社交货币" [14] 平台策略与商业模式创新 - 抖音生活服务通过"酒店生活剧场"模式,构建"种草-心动-转化"的感性决策路径 [19] - 该模式区别于传统"搜索"逻辑,是一种"创造"逻辑,尤其适配特色生活方式酒店 [20] - 特色酒店在抖音平台订单增长达118%,平台上特色酒店类相关内容播放量高达350亿次 [16][22] - 2024年前七个月,特色生活方式酒店搜索量达1.3亿次,酒店POI收藏和分享达5580万次 [22] - 平台核心消费人群为亲子家长和年轻白领,二者占比近60%,情侣和单身人群渗透率均超45% [25] 商家端变革与平台能力 - 传统酒店行业陷入"硬件内卷",忽视"体验创造"的长效竞争力 [26] - 抖音生活服务的精准分发逻辑与特色酒店"细分客群+独特标签"特质高度契合 [27] - 平台通过达人合作机制和UGC口碑传播,将酒店特色转化为可感知的情绪价值 [27] - 工具与交易链路的一体化能力实现"从心动到订单"的闭环转化,降低损耗 [27] - 平台推出"安心"系列产品保障用户体验,并通过"经营分"体系激励商家健康经营 [29]
“演出+旅游”成为文旅消费新潮流
环球网· 2025-09-23 11:10
演出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暑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12.63万场,较2024年同期增长4.18% [1] - 暑期演出市场票房收入为151.35亿元,同比增长3.90% [1] - 观众总人数达到4223.32万人,同比增长5.17% [1] - 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的票房和观众人数保持上升趋势,例如新疆超级草莓音乐节两天吸引7.99万人参与 [2] 产品内容与消费趋势 - 具有持久口碑的优质剧目是专业剧场的票房主力,例如舞剧《丝路花雨》《杜甫》及杨丽萍作品等经典剧目广受欢迎 [1] - 消费需求呈现高品质特点,观众对艺术品质要求提高,口碑效应成为发展观演人群的关键 [1] - 情绪价值消费成为重要驱动力,亲临演出现场成为年轻人情绪表达和情感满足的流行方式 [3] - “为一场演出打卡一座城”成为文旅消费新潮流,大型演出形成“3小时演出撬动72小时消费”的模式,延长观众停留时间至不少于3日 [5] 业态创新与文旅融合 - 演出形态日益丰富,从一线城市地标场馆到文旅新场景,呈现多元创新形态 [2] - 各地演出场所积极结合地域文化探索新项目,向文旅型剧院转型,例如哈尔滨大剧院推出沉浸式旅拍和音乐剧快闪长廊 [2] - 宋城演艺通过推出“千古情音乐节”和研学讲座等方式,利用其75个剧院、17.5万个座位的硬件优势打造双重体验 [2] - 各地出台针对性政策刺激消费,如上海“乐赏上海”文化消费券、北京2000万元专项补贴、厦门“票根福利”等,激发“演出+旅游”消费潜力 [3] - “票根”串联碎片化消费场景产生放大效应,演出旅游产品具有带动百业兴旺的乘数效应,将“演出共鸣”延伸为“文化共情” [5]
2025服贸会观察:中国服务贸易如何突围?
新浪财经· 2025-09-15 08:04
泡泡玛特业务表现与战略 - 泡泡玛特作为独家潮流文化品牌合作伙伴亮相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多款IP产品如星星人雪糕、DIMOO饼干、MOLLY巧克力受到追捧 [1] - 泡泡玛特在全球18个国家开设571家门店 2024年上半年营收138.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04.4% 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62.8% [1] - 公司通过潮玩IP打破文化壁垒 将东方美学融入全球消费语境 为全球消费者提供多元情感体验与文化价值 [1][3] 中国服务贸易整体格局 - 2024年全球服务出口8.9万亿美元 增长9.9% 贡献全球贸易增量的60%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服务贸易国但存在巨额逆差 [3] - 逆差源于第三产业结构性短板 金融、咨询、知识产权等高附加值服务进口需求大 旅游、运输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优势不足 [3] - 服务贸易发展是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3]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突破 - 航景创新FWH-3000重载无人直升机具备大载重、长续航能力 应用于物流运输、医疗救援等领域 已销往东南亚、中东、非洲地区 [6] - 公司实现产业链完全自主可控 包括上游材料配套、核心发动机自主研发生产 以及下游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 [6] - 突破基础零部件依赖海外供应瓶颈 连航天科研院所也采购其核心平台零部件 [6] 服务贸易区域格局变化 - 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正快速崛起成为中国服务贸易重要出口目的地 需求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电子商务领域 [7] - 中国企业可输出工程服务及配套数字支付系统、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物流体系等一揽子"中国服务方案" [7] - 服务企业覆盖范围从欧美转向东南亚、中东市场 佰信集团服务网络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重点布局东南亚及"一带一路"市场 [8] 服务模式创新与风险应对 - 发展"产品+服务"捆绑模式 通过增加服务要素投入提升传统货物贸易附加值 [9] - 集成电路行业通过提前备货核心零部件设备 采用"保税+"模式降低关税影响 [9] - 运用AI技术实现外国邮件实时翻译、自动创建订单及海关申报 克服语言时差障碍 实现7x24小时全天候交易 [9] 政策与营商环境建设 - 以制度型开放推动一流营商环境建设 是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10] - 一流营商环境需聚焦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等7大领域 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融 [10] - 本届服贸会吸引54个国家、21家国际组织参展 近2000家企业线下参展 包括近500家世界500强企业 覆盖27个服务贸易前30强国家和地区 [10]
年轻人“捧红”剧场经济背后的消费逻辑
中国青年报· 2025-09-14 10:07
行业核心观点 - 剧场经济正被年轻群体重塑 年轻群体不仅是观众更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以情绪价值和社交赋能为消费动因影响产业发展方向[1] 消费群体特征 - 18至34岁年轻人群连续3年占购票观众比例超过76% 2023年剧场类演出观众中该年龄段占比达72%[2] - 音乐剧25岁以下观众占比最高达40% 年轻群体通过消费行为标榜审美偏好与文化归属[2][3] - 消费逻辑从性价比转向心价比 愿为8分钟沉浸演出排队3小时 将剧场视为情绪解压阀[3] 市场规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剧场演出16.05万场 创造票房收入54.02亿元 话剧稳居品类榜首[2] - 音乐剧 舞剧等艺术门类齐头并进 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2] 行业发展趋势 - 从封闭舞台向全域沉浸生态场景重构 推动城市空间戏剧化改造和闲置空间再利用[4][5] - 内容生产从创作者主导转向用户共谋 例如《不眠之夜》让观众在实景场景中自由走动体验[5] - 技术赋能成为重要方向 运用AR重现非遗故事 VR虚拟剧场和AI实时剧本提升参与感[5][7] 运营模式创新 - 形成体验-分享-再传播的价值循环链 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形成体验-创作-引流闭环[3][5] - 探索多剧场联票制实现一票通达相互引流 构建观演-游览-住宿一体化文旅消费闭环[6] - 数据驱动创作利用用户画像定制剧目 建立智慧运营管理系统提升服务精准度[7] 政策支持体系 - 分层分类支持大型营业性演出 演艺新空间和中小剧场等不同类型[7] - 设立剧场产业基金 对非营利剧目免税 鼓励演出剧本创作[7] - 发放折扣券 体验券等消费补贴 同时加强演出消费监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