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流金岁月》
icon
搜索文档
沉默救不了王家卫
虎嗅APP· 2025-11-02 21:09
以下文章来源于文娱先声 ,作者先声编辑部 文娱先声 . 十万个好奇心,专注文娱观察与商业解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文娱先声 ,作者:王烨,题图来自:AI生成 王家卫秦雯录音事件扒得越深,滤镜就碎得越狠。 10月31日, 编剧古二 (实名程骏年) 在小红书 曝出7段王家卫与编剧秦雯的闲聊对话录音 ,总时 长超过1个小时。其信息量之大、辐射范围之广令人咋舌,迅速在业内引发轩然大波。 然而,面对这场由私密录音引爆的舆论海啸,处于风暴中心的王家卫,却依然以沉默作为全部的回 应。自9月古二首次发声维权至今,这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导演, 始终未对任何指控或争议有过只 言片语的公开解释。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娱乐圈一整套司空见惯的公关机制,每当危机来临,公众人物便以"不回应"作为默 认策略,静待时间冲刷公众记忆。 而我们想追问的是,这份沉默背后,最终需要谁来承担代价?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内容来看,古二曝光的录音均以"会议纪要"为主要场景,涉及多位演员和剧组内部的争议细节。用 文字或许无法精准复现录音所带来的临场感,但抽丝剥茧,其核心争议大致可归结为三点: 首先是对多位演员超出专业范畴的评价。 第一个中枪的是唐嫣。录音中,王 ...
离开TVB已10年,胡杏儿如何融入内地影视圈?
第一财经· 2025-07-01 15:24
演艺事业发展 - 胡杏儿在《蛮好的人生》中饰演"第三者"邱丽苏,与孙俪对手戏表现势均力敌,原声普通话台词精准传递角色情绪 [1] - 胡杏儿通过多年经验累积实现普通话和演技的双重突破,塑造的反面角色富有魅力,不同于以往雷同刻画 [3] - 1999年香港小姐季军出道,早期在TVB多演配角,2002年《流金岁月》饰演智力障碍女孩崭露头角,获TVB"飞跃进步女艺人奖" [5] - 2006年《肥田囍事》为角色增重42斤,首次进入TVB视后竞争行列,2011年凭《怒火街头》《万凰之王》成为TVB首位同时斩获三项大奖的艺人 [5] 内地市场拓展 - 2015年离开TVB北上发展,2009年首部内地剧《美人心计》坚持用普通话表演克服语言障碍 [7] - 2020年《演员请就位》第二季饰演安徽农妇李红琴,苦练方言获"年度最佳演员"称号,41岁迎来事业高光 [7] - 内地拍戏相比TVB有更多时间打磨角色层次,人生经历丰富使同类角色呈现差异 [10] 角色塑造理念 - 不简单定义角色好坏,注重为角色行动赋予前因后果使其鲜活,不惧演"坏人"或考虑角色是否讨喜 [9] - 认为邱丽苏的特别在于"错的时候仍然理直气壮",理解人物多面性和利益导向行为 [9] - 未来希望挑战未演绎过的角色类型,尤其是"比较疯狂的角色" [12] 港剧行业观察 - TVB高强度工作环境锻炼快速适应角色能力,16年间塑造《冲上云霄》苏怡、《怒火街头》王思苦等经典角色 [10] - 近年《新闻女王》等热播剧带动观众对港剧关注,新人演员编剧导演浮出水面,行业持续创新 [12] - 作为港剧一份子参与《刍狗之血》等作品,希望与同行共创观众喜爱的内容推动行业兴旺 [12]
刘诗诗有了自己的“如懿传”
36氪· 2025-05-08 12:16
行业趋势分析 - 长剧模式为明星提供展示个人理解力和剧组掌控力的平台,形成"留念剧"现象,如周迅《如懿传》、陈坤《天盛长歌》、张颂文《清明上河图密码》及刘诗诗《淮水竹亭》[1] - S级剧集市场表现分化,部分剧集播出无声,而《淮水竹亭》凭借争议性内容获得观众讨论,形成"中胜"局面[3] - 古偶题材呈现"拼多多演法"趋势,演员通过集合多种流行元素(如清冷感、黑化、激情戏)提升观感丰富度,刘诗诗在《淮水竹亭》中融合白鹿、周迅、陈都灵等表演风格[8][13] 明星表演特征 - 刘诗诗表演风格突出仪态管理,如《淮水竹亭》中保持"七星连珠"式颈椎线条,床戏中仍维持端庄体态[11][13] - "天选古人"标签被简化为仪态营销,早期角色如龙葵、若曦的成功实为唐人制作体系(BGM、武指等)与演员协作结果,非单纯仪态功劳[14][16] - 85花集体回归古偶赛道,刘诗诗在《一念关山》《掌心》等剧中延续端肃形象,结合女性叙事潮流但被批角色理解流于表面[18][21][23] 制作生态问题 - 主演话语权过大导致创作失衡,《淮水竹亭》被指围绕刘诗诗"独美"需求设计,编剧透露其拒绝角色设定坚持"做自己"[23] - 制片人过度干预引发争议,如王一栩在剧中植入饭局游戏桥段,被质疑脱离剧情逻辑[23] - 行业存在"外行领导内行"现象,于正批评《淮水竹亭》质量问题时暗指明星与制片方专业缺失[3][24] 市场反馈与作品评价 - 《淮水竹亭》因情爱叙事自我沉溺遭口碑滑坡,虽制作精良(妆造、特效)但难掩内核空洞,被观众定位为"搞笑剧"[23] - 刘诗诗黑化戏参考短剧夸张演法,呈现"自嗨式"表演风格,与陈乔恩版东方不败形成类比[10][13] - 历史剧《上阳赋》与《如懿传》均因主演过度自我投射引发观众不适,暴露明星主导创作的局限性[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