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
搜索文档
谁在替王家卫写《繁花》?揭秘影视剧本层层转包“枪手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1 18:28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以青年编剧古二与《繁花》剧组的署名权纠纷为切入点,揭示了中国影视行业编剧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层层转包”产业链、酬劳断崖式下跌、署名权缺乏标准以及行业高度依赖“熟人社会”信任机制等深层问题 [2][3][4] - 行业面临剧集产量大幅下滑的严峻市场环境,加剧了底层编剧的生存压力,但变革的种子也已萌芽,影视工业化的推进、AI技术的应用以及市场对优质内容的追求正逐步重塑编剧生态 [12][23][24] 酬劳之困 - 编剧行业存在金字塔式利益链,酬劳呈现断崖式下跌,头部编剧单集费用可达30万元至100万元,而底层写手每集仅能获得3000元,从10万元/集到3000元/集,缩水幅度高达97% [6][7] - 底层编剧尤其是新人月薪约5000元,由于编剧过剩,许多人只能靠接代工活生存,行业存在“层层转包”的心照不宣的秘密 [7][8] 署名之争 - 编剧署名权缺乏统一标准,完全依赖合同约定,若前期仅为口头约定,后期维权极为困难,署名权的背后是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涉及后续衍生开发的巨大收益 [10][11] - 行业对编剧的定义宽泛,前期策划、资料搜集等贡献都可能算参与工作,署名也分“编剧”“编审”“策划”等多种,但核心创作通常由成熟编剧单独完成 [10][11] 圈层之约 - 影视行业高度依赖“熟人社会”的信任机制,片方为效率优先倾向于选择有过合作或信任的人,而非最有才华的人,平台的数据考核进一步固化了这种格局 [16][17] - 头部编剧的价值在于其策划能力和对项目方向的风险把控,这并非底层编剧能替代,市场认的是策划能力而非单纯的写作能力 [18] 破局之时 - 影视工业化的核心是流程规范化,头部公司通过成立“创意开发中心”将创作环节标准化,明确责任与交付标准,有助于减少署名与薪酬争议 [23] - AI技术已应用于史料梳理等重复性工作,有望将底层编剧从“体力活”中解放,转向高阶创意,同时市场开始重视剧本质量本身,为优质小成本剧集带来机会 [23][24] - 专业编剧公司的兴起为底层创作者抱团争取权益带来曙光,展现出集体行动的可能性 [24]
编剧“古二”曝王家卫录音,《繁花》剧组严正声明:存在大量失实、蓄意剪辑情况,其本人长期滞留境外,逃避国内司法调查和认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8 21:22
事件背景与争议起源 - 自2023年起,原《繁花》剧组工作人员程骏年(网名“古二”)持续在社交平台控诉其编剧署名权问题,但未引起广泛关注 [2] - 2023年10月31日,程骏年发布多段录音,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引发公众关注 [3] - 《繁花》剧组于2023年9月23日晚首次发布声明,谴责程骏年偷录并加工剧组主创私人对话,指控其严重侵害他人隐私且毫无职业道德 [6] 剧组官方声明核心内容 - 剧组于11月8日发布严正声明,指控程骏年发布大量未经证实的非法录音,引起网络舆论争议并造成巨大不良社会影响 [1] - 声明指出程骏年发布的录音未经当事人同意,且存在大量失实、蓄意剪辑和恶意解读的情况 [1] - 剧组称程骏年因不满足于“前期责任编辑”的署名,为一己私欲而抹黑造谣主创及同行,导致相关人员遭受大规模网络暴力 [1] - 程骏年被指控长期滞留境外,逃避国内司法调查和认定,剧组呼吁其回国合法维权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 [1] - 剧组表示已就程骏年的违法行为持续取证,并提交给国家司法、执法机关和相关主管部门,相信法律会给出回应与判决 [1] 录音泄露内容要点 - 录音内容涉及《繁花》大量重头戏份为程骏年所写,并提及导演王家卫讨论演员唐嫣的相关工作安排 [4] - 录音还涉及编剧秦雯谈论《流金岁月》中刘诗诗与倪妮争台词的情况,秦雯分析认为演员团队向粉丝透露台词以向创作团队施压 [6] - 录音中提到王家卫与秦雯讨论演员陈道明,因其有意向让陈道明饰演“爷叔”,并提及陈道明喜欢修改台词但记不住长段台词 [6] - 录音中包含王家卫对演员游本昌的评价,认为其“不是省油的灯” [6]
沉默救不了王家卫
虎嗅APP· 2025-11-02 21:09
事件概述 - 编剧古二(程骏年)在小红书曝光7段王家卫与编剧秦雯的私密对话录音,总时长超过1小时,在业内引发轩然大波 [4] - 自9月古二首次维权以来,核心人物王家卫始终未对任何指控或争议进行公开回应 [4][12] - 录音事件揭示了娱乐行业在职场霸凌、资源分配及职业特权等方面的潜规则 [16] 录音核心争议内容 - 对多位演员进行超出专业范畴的私人评价:唐嫣被指“很装”,陈道明被形容为“极品中的极品”、“阴阳同体”,游本昌被评价“不是省油的灯”,金靖则遭遇疑似开黄腔的言论 [7] - 剧本内幕与资源分配争议:秦雯承认在《流金岁月》创作中将本属于刘诗诗角色的经典台词错误分配给倪妮角色,并透露当刘诗诗团队提出疑问时被以“剧本已定稿”为由驳回 [8] - 职业特权与操守争议:秦雯自曝曾因袭警被拘,后通过人脉“一个电话”即被释放,显示其特权脉络;王家卫对同为欢喜传媒股东及绑定导演的张一白的作品《风犬少年的天空》表示轻蔑,称其破亿庆功海报是“自娱自乐” [10] 事件背景与行业反应 - 古二自9月起持续指控,自称深度参与《繁花》剧本创作但未获编剧署名,仅获“前期责任编辑”身份,月薪3000至6000元,并因长期过劳导致渐冻症病情加重 [12] - 《繁花》剧组发布官方声明否认古二的编剧身份,指出其已于2020年12月31日因自行离组结束合作,并谴责其偷录及公开私人对话的行为侵犯隐私,已启动维权程序 [12] - 在娱乐圈,面对争议时选择“不回应”已成为具备地位艺人的常见危机公关策略,旨在切断话题供给,使舆论逐渐退潮 [13] 事件影响与行业反思 - 事件对王家卫精心构筑的“大师”形象与口碑造成实质性损害,引发社交媒体广泛吐槽,导致公众“滤镜破碎” [14] - 王家卫作为华语影坛顶尖导演,其沉默被视为对职场不公的背弃,对从业者信念造成远超寻常风波的打击 [15] - 事件性质特殊,不仅涉及私德,更精准刺穿行业潜规则,引发对艺术信仰精神内核的信任危机,公众期待行业对尊重、公平等基本价值的回归 [16][17]
这5年,我们追过的那些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31 08:24
行业内容生产与影响力 - “十四五”期间行业生产1500多部电视剧和网剧,纪录片总时长突破35万小时,微短剧创作量达15万部 [3] - 现象级作品如《繁花》、《我的阿勒泰》、《庆余年》深度融入大众生活并带动相关消费 [3] -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播出期间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80亿次 [4] - 《玫瑰的故事》相关短视频二次创作播放量突破20亿次,并衍生出“玫瑰线”城市漫步路线 [6] - “重温经典”频道开播后观众累计已突破3亿人次 [6] 技术升级与传播体系 - 广电5G用户突破3500万,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达2.06亿,年底“有线+5G”融合网络将全面成型 [3][7] - 纪念大会全程直播实现全媒体覆盖,观看人次超过34亿 [7] - 人工智能技术已全面进入制作流程,可自动识别采访中的“情绪高点”以提升效率 [7] - 行业定义为“超高清发展年”,9家卫视开播4K频道,年底主要视频平台新增节目中超高清内容占比将超过40% [8] 海外市场拓展与影响力 - 5年来中国视听内容出口增长超过40%,触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 - 《欢迎来到麦乐村》斯瓦希里语版本在肯尼亚播出后带动当地电视台收视率大幅上涨 [9] - 《我的阿勒泰》作为首部入围法国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长剧获得海外关注 [9] - 动画作品《宝宝巴士》已覆盖2.2亿海外用户,年播放量达390亿次 [9] - 首档中哈团队共创音乐综艺《声起地平线》录制完成,标志着芒果综艺IP国际共研机制从0到1的突破 [9]
松江戏梦 打造多元流量入口 厚重根脉交融鲜活光影
上海证券报· 2025-10-30 02:01
松江区文旅影视产业战略定位 - 文旅影视产业是松江区“2+4”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百亿级重点产业 [2] - 产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能级不断提升,涌现华侨城、七猫、钟书、上影制作等重点企业 [2] - 上海仓城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上海云间粮仓投资有限公司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 上海科技影都发展规划 - 上海市规划构建以上海科技影都为核心的“1+X”影视产业发展格局,目标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 [2] - 上海科技影都选址松江南部新城,总面积60.58平方公里,按“科创芯”“世界窗”理念发展 [2] - 影都以三大影视园区为载体,集聚8000余家影视企业,拥有22个影视拍摄基地和42个影视特色取景点 [3] - 华策影视、上海电影、柠萌影视、中国儒意等上市公司及耀客文化、森宇文化等知名企业已入驻 [3] 影视与文旅融合实践 - 积极推动“影视+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影视拍摄基地”向“影旅融合策源地”升级 [3] - 上海影视乐园借电视剧《繁花》IP开启夜游,采用“影视场景+现象级影视IP+沉浸式业态”模式 [3] - 与《南京照相馆》剧组实践“源头共创”模式,将拍摄地大戏院改造为全国首个“实景商业院线影院” [3] - 《南京照相馆》拍摄地累计吸引超22万人次体验,其中30%为专程从外地赴沪的游客 [4] 重点文旅项目与招商进展 - 上海欢乐谷持续吸引游客,思特奇酒店正式营业,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取得突破,来伊份零食博物馆焕新升级 [4] - 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上海奇幻梦乐园、上海秘苑茶境府、上海佘山寰宇探索港等项目亟待开发 [4] - 仓城·郎园Bridge、云堡未来市艺术城、新浜荷园、九里亭街道北部商务区地块等项目火热招商中 [4] - 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上影昊浦智慧产业社区以及霞飞路巡捕房、益丰外滩源等项目正积极寻找合作伙伴 [4] 产业发展成效与目标 - 今年前三季度,松江区接待旅游人数1554.95万人次,同比增长6.86% [5] - 松江区正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依托,打造多元流量入口 [5]
《繁花》维权事件,浮华背后是封建与腐朽
虎嗅· 2025-10-21 21:05
事件概述 - 编剧“古二”为电视剧《繁花》维权,要求署名并爆料剧组内幕,最终其公众号被封号,事件无疾而终 [1][6] - 维权事件因涉及知名导演王家卫及众多利益方,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各方说法不一 [2][3] - 事件核心争议点在于“古二”未能提供过硬证据证明其编剧贡献,且其公开私下对话录音的行为导致舆论转向道德审判 [6][7] 行业核心矛盾 - 影视行业存在前现代制作模式与现代工业体系的深层矛盾,表现为劳动不受保障、权力不受约束 [8] - 行业实行导演中心制,权力高度集中,导致编剧等工种的贡献在集体创作中难以被清晰界定和认可 [12][14][19] - 编剧工作具有高度创意性和复杂性,从大纲到成文耗时数年、修改十几稿,但其劳动价值在权责不清的体系下被系统性矮化 [14][15] 编剧培养与生存困境 - 编剧行业依赖师徒制培养,具有“反工业化”特性,难以通过标准化高等教育批量产出人才 [9] - 在“工作即学习”的模糊关系下,编剧的劳动常被视为学习过程,缺乏对应报酬和明确职责,导致其价值被惯性认知为廉价 [10][11] - 行业内缺乏有影响力的工会组织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编剧权益保护几乎完全依赖甲方自觉或自身咖位 [15][17] 行业生态影响 - 编剧行业普遍采用项目制下的“计件”工资,编剧工作成果无客观价值评估标准,全凭导演等核心人物主观判断,经济保障薄弱 [21] - 零工计件式的报酬分配模式和熟人社会运作机制,使得从业者敢怒不敢言,导致人才严重流失 [24][25] - 行业在故事创作层面出现肉眼可见的衰落,同质化、安全化表达盛行,反映出编剧行业疲软的事实 [24] 行业奖项与社会认知 - 奖项评审体系存在“导演中心制”偏向,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奖项最受关注,编剧的集体贡献难以得到同等尊重 [18] - 社会文化普遍吹捧导演与明星,小编剧的创意劳动既不被观众看见,也不被制度承认 [26]
《太和正音》拉开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大幕 以水磨清音“重现”故宫雅韵
解放日报· 2025-10-18 10:05
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与“上海原创”主题 -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为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1] - 艺术节是世界一流节展平台,助力“上海原创”在全球演艺版图锚定坐标 [1] 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合作项目 - 项目基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1498册清宫戏本,精心整理改编出三出以中秋、重阳为主题的剧目 [2] - 合作始于2019年,围绕学术研究、剧目创作、文化传播展开,旨在以工匠精神激活文化遗产 [2] - 公司已着手思考第二季创作,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更多可能 [2] 舞台剧《繁花》与评弹《菜肉馄饨》 - 舞台剧《繁花》历时近八年将迎来终季首演,继续使用沪语台词以精准塑造市井人物形象 [2] - 上海评弹团中篇评弹《菜肉馄饨》于艺术节首演,改编自同名小说,展现上海当下生活 [3] 其他“上海原创”演出项目 - 上海民族乐团《诗的中国》音乐会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中汲取灵感,展现中国诗词文化美学基因 [3] - 上海芭蕾舞团《百合花》改编自同名小说,自7月起在全国多地巡演并掀起观演热潮 [3] - 赵氏工坊出品《伪装者》集结十大剧种及七位梅花奖得主,进行实验性戏曲尝试 [4] 上海歌剧院参与情况 - 上海歌剧院是艺术节最忙碌团队,参与6台8场演出,包括交响合唱、歌剧等多种形式 [4] - 公司艺术家还参与《马勒交响曲全集》、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演出 [4] “上海原创”的创作理念与目标 - 创作理念是将创作融入当代语境,引入时代活水,浇灌文艺百花园 [5] - 目标是在艺术节这一国际演艺大码头和创作检阅场中,接受观众与市场的检验 [5]
君品谈|金宇澄:以细节写人生,以真诚立文心
凤凰网财经· 2025-10-15 22:19
文章核心观点 - 节目通过对话作家金宇澄,探讨其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理念,并将其对细节的真诚记录、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与“君子品质”相呼应 [1][12] 童年的自省 - 作家因童年名字问题带来的内向与自省,成为其后期文学创作的养分 [2][4] - 通过主动改名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掌握的转变,体现了自省与修身的君子风范 [2][5] 故事与文学细节 - 将生活中的“八卦”视为文学不可或缺的细节,认为真实的细节无法生造,是文学的血肉 [5] - 写作方式如同说书人,注重以有趣的故事和真实的细节留住读者,体现“以文载道” [5] - 通过具体事例(如张爱玲的细节)说明对细节的敬畏使文学更具真实感和人性温度 [7] 上海叙事与文学风格 - 因离开上海七年的距离感,使其对城市的叙事更为独特和珍惜,形成一种“异地恋”式的凝望 [7] - 创作融合弄堂谈话等真实元素,形成既古典又现代的语言风格,被视为“话本的回归”而非简单追随潮流 [7][10] - 保持开放心态,期待年轻人以新方式更新上海叙事,体现了谦逊与不断更新的君子之风 [10] 节目价值与品牌关联 - 节目向以文字守护真诚、记录时代的君子致敬,将作家的叙事精神与“君子品质”相关联 [12] - 品牌通过联合制作此类文化IP节目,传递其匠人精神与酿造君子品质的价值主张 [1][12]
谁在为“赔钱”的王家卫买单
虎嗅· 2025-10-05 12:07
王家卫的商业票房表现 - 王家卫多数电影作品在商业上亏损,仅《旺角卡门》、《重庆森林》、《一代宗师》三部实现盈利 [2] - 处女作《旺角卡门》获得1150万港元票房收益,但后续作品如《阿飞正传》投资4000万港元仅获975万港元票房,导致投资人公司破产 [5][6] - 《东邪西毒》投资超2000万港元票房仅900多万港元,《一代宗师》内地票房超2.8亿元但因其长达十年筹备期和高成本难以成为优秀商业案例 [7] 导演风格对制作的影响 - 王家卫以无固定剧本、拖延和善变的导演风格著称,拍摄周期远超计划,如《阿飞正传》拉长至近一年,《花样年华》拍15个月,《2046》拍5年 [8] - 这种工作方式导致资源大量消耗,例如为拍一个镜头让张学友吃30多盘意大利面,梁朝伟吃27个梨,但戏份最终被删减 [8] - 在《春光乍泄》拍摄期间,演员被滞留阿根廷,张国荣在等待中感染病毒甚至写下遗书 [8] 投资者逻辑与回报机制 - 尽管电影票房常亏空,但投资者看重王家卫作品的“艺术期货”属性,即其带来的品牌镀金力、顶级社交圈入场券和长期价值 [17][21] - 王家卫与刘镇伟创立的泽东影业核心收入来自电影制作、海外发行、IP授权和艺人经纪,而非票房,例如梁朝伟成戛纳影帝后接千万房产广告 [15] - 电影长尾效应显著,《花样年华》影碟发行和周边授权收入超800万美元,2024年重映首日票房突破3000万 [21] 王家卫的艺术价值与行业影响 - 王家卫以非线性叙事、大量内心独白和标志性美学(如复古色调、光线捕捉)闻名,为艺术片开辟新路并在国际获奖无数 [25] - 其创作深刻影响行业,例如刘镇伟受启发执导《大话西游》,片中“至尊宝”角色名源于王家卫项目 [25] - 有观点认为其镜头美学(如手持摄影晃动)部分源于拍摄条件受限,叙事迷离或因剧本不充分,但情绪渲染成为其作者性标志 [28][29][31] 近期争议与公众形象变化 - 2025年9月编剧古二控诉王家卫,争议焦点包括创作署名权和导演对编剧的轻蔑态度,如称“一个月几千元,既能写剧本又能当助理” [1][27] - 争议引发对王家卫作品的重估,部分评论指出其内核滞留在青春期疼痛忧伤,与郭敬明作品的情绪表达有相似性 [33][35] - 随着时代审美变化,王家卫的导演风格和艺术定位面临公众审视,新一代资本方可能难以继续支持其不受控的创作方式 [36]
影视圈的滤镜,年轻打工人亲手戳破
虎嗅· 2025-09-26 08:46
文章核心观点 - 近期编剧署名争议事件引发行业关注,揭示了影视行业中编剧,尤其是青年编剧权益保障不足、话语权弱势的长期结构性困境 [1][2][3] 编剧署名现状与争议 - 业内具备能力独立完成全程剧本的编剧极少,可能“两只手数得出来” [3] - 项目体量大时,若联合编剧或助理编剧发挥重要作用,仅署名一位编剧被认为不合理 [3] - 署名权常由项目中最具权势者(如大导演、大编剧)决定,缺乏明确规则保障 [4] - 署名是行业内的“最大资源”,多人署名会被视为对第一顺位署名者资源的稀释 [5][6] - 片头署名至关重要,片尾署名因可被跳过而几乎无人关注,影响从业者被行业看到的机会 [8] 青年编剧的生存困境 - 青年编剧普遍缺乏话语权,大编剧的话语权常源于其名望、投资等创作之外的社会能量 [4] - 行业存在“职场PUA”现象,年轻人常被告知需忍耐低薪或牺牲署名以换取“难得机会” [9] - 青年从业者突围方式包括:获得老板认可、混圈子揽活、或独立创作小成本作品以掌握话语权 [9] - 行业存在“师傅带徒弟”的封建模式,徒弟即使承担主要创造性工作,也难获得应有署名 [10] 编剧行业的结构性问题 - 编剧工作前置的特性导致其权益易受侵害,剧本交付后拍摄期的修改及署名变数很多 [10] - 编剧多为单打独斗或小型团队,相较于灯光、摄影等成建制的团队,与剧组沟通天然弱势 [10] - 编剧工作缺乏技能门槛敬畏,人人皆可对剧本指手画脚,认为“只要认字就可以教编剧做事” [12] - 维权编剧稀少,主因是担忧影响未来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13] 行业合同与规范的演变 - 早期合同不规范,例如存在即使付款但剧本未被采用也需退款的条款 [14] - 目前流程规范的平台及大公司合同日趋严谨,明确分步骤验收打款及署名规则 [14] - 维权事件的增多正在推动行业变革,促使制片公司法务工作变得更加严谨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