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神圣的战争》
icon
搜索文档
通讯丨从“协奏”走向“交响”的中俄音乐交流
新华网· 2025-10-24 15:01
中俄音乐教育机构合作 - 格涅辛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通过成立“俄中音乐交流学术与创作中心”和“中俄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深化合作,推动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和联合研究[1] - 两所学院正推动合作出版和互译工作,计划将中国代表性原创教材引入俄罗斯,并探讨师资及学生互派[2] - 格涅辛音乐学院副院长评价双方交流极其宝贵,将开创专业领域前所未有的合作模式[2] 中俄音乐演出与文化交流活动 - 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于9月4日至7日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6场“胜利之歌”主题音乐会,曲目包括《神圣的战争》等[3] - 中国国家大剧院院长表示剧院作为文化交流桥梁,多年来引进俄罗斯艺术,并通过巡演向俄罗斯观众传播中国文化[3] - 10月20日中国青年作曲家王晨旭在莫斯科作曲家协会大音乐厅举行七部作品首演,作品融合俄罗斯经典旋律与京剧元素[3] 中俄经典音乐作品互演与推广 - 近期《黄河大合唱》《红旗颂》等中国经典音乐作品在莫斯科上演并受到喜爱[4] - 上海音乐厅举办以俄罗斯音乐作品为主的“伏尔加河回响”系列音乐会,受到热烈欢迎[4] - 上海音乐学院中俄音乐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合作举办音乐会,将中俄音乐作品融入两国人民日常音乐生活[4]
永不消逝的音乐 跨越时空的回响(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音乐在战争时期的作用 - 音乐在战争时期具有触动人心、凝聚力量、记录历史和成为抗争本身的作用 [1] -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以黄河为民族象征,首演于延安鲁艺,1941年完成交响合唱配器,成为团结抗日力量的时代强音 [1] - 肖斯塔科维奇在1941年创作《第七交响曲》,仅用3个多月完成,鼓舞苏联军民反抗纳粹围困 [2] 中苏两国的抗战音乐经典 - 中国抗战经典包括《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松花江上》《毕业歌》等 [3] - 苏联名曲包括《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者之歌》《喀秋莎》《小路》《海港之夜》等 [3] - 这些作品曾是冲锋的号角和团结的旗帜,如今仍是历史丰碑和精神烙印 [3] 音乐作品的具体影响 - 《义勇军进行曲》发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呐喊,展示中华民族的绝境命运 [4] - 《松花江上》控诉侵略者罪行,成为“九一八”事变后流亡者与抗日将士的内心写照 [4] - 《大刀进行曲》源于长城抗战中第二十九军大刀队的事迹,塑造中国军人英雄形象 [4] - 《神圣的战争》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颂歌”,至今仍是红场阅兵重点曲目 [4] - 《喀秋莎》为前线战士带去心灵抚慰,鼓舞他们迈向胜利 [4] 当代音乐对战争的反思 - 赵季平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创作《和平颂》,布里顿创作《战争安魂曲》,回答当代艺术如何介入现实的命题 [5] - 现代音乐技法可承载深刻人文关怀,挑战听众审美边界,引发对历史创伤的思考 [5] - 音乐承载人类共同命运和情感,给予追求和平的勇气和力量 [5]
纵情歌唱,有着英雄血脉的伟大人民!——《黄河大合唱》与《神圣的战争》跨越时空的交响
新华社· 2025-05-08 01:40
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 -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9年延安,六天六夜完成谱曲,首演后在中国各地演出超百场,成为抗战精神象征 [4][6] - 《神圣的战争》创作于1941年卫国战争初期,莫斯科白俄罗斯火车站首演后迅速成为苏联军民战斗号角 [5][6] - 两部作品均采用民族音乐语言与战斗主题结合,被评价为"东方战场英勇之声"和"反法西斯精神武器" [7] 跨国艺术交流 - 1955年起《黄河大合唱》多次在俄演出,包括2015年柴可夫斯基音乐厅联合音乐会及2025年《莫斯科之春》音乐会 [10] - 《神圣的战争》通过广播传入中国,现被中国音乐人广泛演绎并融入影视作品 [10] - 中俄艺术院校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2018年以来8名留俄博士加入延安大学鲁艺教师队伍 [10] 文化经贸合作现状 - 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244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11] - "中俄文化年"活动吸引约150万人参与"莫斯科的中国新年" [11] - 俄罗斯外交部明确将人文交流列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核心组成部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