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刀进行曲》
icon
搜索文档
“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 淬火青春
北京青年报· 2025-08-15 16:24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中国共产 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年轻学生告别学堂奔赴战 场,用青春热血书写报国之志;知识分子放下笔杆拿起枪杆,以智慧学识点亮抗争之路……广大青年在 全民族抗战的一场场战斗实践中磨砺本领,最终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 大事中练本领 香山樱桃沟镌刻下"保卫华北"的决心 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迎来大批市民。驻足在一二九运动的巨型浮雕墙前,1935年12月9日清晨的 场景仿佛重现:数千名北平学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街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特 殊化!"的口号声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 展览上,香山樱桃沟一块镌刻着"保卫华北"四个大字的巨石图片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块如今依然屹立 在香山脚下的巨石,正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锤炼抗日本领的有力见证。 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奏响隐蔽战线凯歌 在漫长的抗日战争中,除了枪林弹雨的正面交锋,还有一种潜伏于暗处的斗争,这条战线被称作隐 ...
一首大刀曲,一生报国情(寻访)
人民日报· 2025-07-30 07:03
音乐创作背景 - 麦新23岁时受19岁大刀队员陈永德事迹启发创作《大刀进行曲》[2] - 歌词初稿"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以扩大号召范围[3] - 创作过程中融入萧红《生死场》的阅读体验和"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灵感爆发[2] 歌曲传播与影响 - 1937年8月8日首次在千人集会上公开教唱引发强烈反响[3] - 群众自发在结尾加入"冲啊——杀"的呐喊成为固定表演形式[4] - 歌曲通过战地服务队从上海传播至武汉重庆等地覆盖3000多里[5] 相关历史团体 - 孩子剧团20多名9-19岁成员通过3000里巡演传播抗日歌曲[1] - 麦新与冼星海张曙等音乐家共同指导孩子剧团演唱[1] - 1938年麦新在江山县入党后与孩子剧团在武汉重逢[5] 创作者生平 - 1940年经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批准前往延安鲁艺工作[5] - 1947年在科尔沁草原遭遇匪袭牺牲年仅33岁[6] - 创作轨迹覆盖上海武汉重庆延安等多地具有全国性影响[5][6]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喜峰口战役:大刀队的热血传奇
新华社· 2025-07-10 15:02
历史背景 - 喜峰口位于唐山迁西县和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交界处 是东北联通华北的咽喉要道 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此修筑长城并建喜峰口关城 [2] - 1933年1月 日军侵占山海关 进犯长城沿线 长城抗战由此爆发 [3] 战役经过 - 1933年3月9日 国民革命军第29军一部在赵登禹 何基沣等指挥下 夜袭喜峰口日军 夺回阵地 [3] - 3月12日凌晨 夜袭队分两路向蔡家峪 小喜峰口等处日军发起进攻 手持大刀奋勇冲杀 摧毁敌军前线指挥所 缴获作战地图等重要资料 [3] - 赵登禹亲选500名精壮士兵组成大刀敢死队 为争夺制高点攀登绝壁偷袭敌阵 500名壮士仅二三十人生还 [3] 战术特点 - 喜峰口主要由峡谷地带构成 易守难攻 日军对地理位置不熟悉 29军利用夜战 近战 奔袭战的优势绕攻敌人 [4] 文化影响 - 1937年 音乐家麦新以大刀队事迹为原型谱写《大刀进行曲》 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号角 [4] - 喜峰雄关大刀园年均接待参观者30万人次 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5]
新华全媒+丨倾听澎湃的时代战歌——重温80年前抗日沙场的激越旋律
新华社· 2025-07-09 00:37
抗战歌曲的历史背景与创作 - 抗战歌曲在1931年至1945年民族存亡关头诞生,凝聚民族力量并激发抗战意志 [1] - 《歌八百壮士》创作背景为1937年淞沪会战尾声,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4天4夜 [3] -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1939年4月13日首演,毛泽东高度评价 [4] 经典抗战歌曲的创作过程与影响 - 《游击队歌》由贺绿汀在1937年山西前线八路军办事处创作,历时一个月完成 [6][7] - 《大刀进行曲》再现二十九军大刀队事迹,成为抗战时期时代强音 [8]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43年由曹火星在房山区堂上村创作,歌词反映群众生活改善 [8] 抗战歌曲的社会价值与历史地位 - 毛泽东评价"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凸显文艺宣传作用 [9] -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作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首映后引发轰动,后成为国歌 [10] - 《八路军进行曲》1941年诞生于延安,1988年被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3] 抗战歌曲的传承与现代意义 - 抗战歌曲不仅在当时发挥宣传作用,至今仍鼓舞中华儿女 [11] - 四行仓库旧址等历史地点通过歌曲旋律持续传递抗战精神 [3] - 新华社报道强调抗战歌曲让中国人持续感受中国精神与力量 [13]
“大刀将军”赵登禹:天地正气铸英魂(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6-29 05:49
赵登禹将军生平事迹 - 赵登禹生于1898年,1914年加入冯玉祥部队,转战各省 [2] - 1933年3月11日夜,赵登禹带伤率部突袭日军,摧毁敌炮18门,取得九一八事变后首次大胜 [2] - 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在南苑战斗后撤途中遭日军伏击牺牲,年仅39岁 [2] 赵登禹将军的历史影响 - 赵登禹与佟麟阁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最早战死的两位高级将领,牺牲引起全国震动 [3] - 抗战胜利后被追认为陆军上将,遗骨安葬在卢沟桥畔 [4] - 北平市将北沟沿改名为赵登禹路,通县东大街更名为赵登禹大街 [4] 赵登禹将军的纪念活动 - 1952年6月,毛泽东亲自为赵登禹签发烈士证书 [4] - 1980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修葺赵登禹将军墓并重立墓碑 [4] - 1997年大红门中学更名为北京市赵登禹中学,2003年改为北京市赵登禹学校 [4] 赵登禹将军的精神传承 - 赵登禹学校建立赵登禹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4] - 学校开学第一课和教师培训第一课都是宣讲赵登禹将军精神和事迹 [4] - 每年清明时节群众聚集在赵登禹将军墓前缅怀追思 [5]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大刀将军”赵登禹:天地正气铸英魂
新华网· 2025-06-23 15:09
赵登禹将军生平事迹 - 赵登禹生于1898年,1914年加入冯玉祥部队,转战各省 [2] - 1933年3月11日夜率大刀队突袭日军,摧毁敌炮18门,取得九一八事变后首次大胜 [2] -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率部守卫南苑,在日军轰炸下誓死坚守阵地 [2] - 1937年7月28日撤退途中遭伏击殉国,年仅39岁,成为全民族抗战最早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2] 历史影响与纪念 - 抗战胜利后被追认为陆军上将,遗骨迁葬卢沟桥畔 [3] - 北平市将北沟沿改名为赵登禹路,通县东大街更名赵登禹大街 [3] - 1952年获毛泽东签发烈士证书,1980年墓地被修葺并列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3] - 大红门中学1997年更名赵登禹学校,2003年建立生平事迹陈列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3] 精神传承 - 赵登禹学校将将军事迹宣讲纳入开学第一课和教师培训 [3] - 每年清明群众自发前往墓地缅怀,其精神被比作"历史长空飘扬的旗帜" [4]
抗日英烈佟麟阁:卢沟烽火铸忠魂
中国青年报· 2025-06-23 10:11
历史事件 - 佟麟阁在1937年7月28日卢沟桥事变后拒绝撤回北平城,坚持在南苑战场作战,最终头部中弹殉国,时年45岁 [1] - 1933年元旦日军占领山海关后,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奉命接管长城喜峰口防务,血战10日,大刀队"血洗日军,全国皆知" [1] -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佟麟阁下令全军坚决抵抗日军进犯,誓与卢沟桥共存亡 [1] 文化影响 - 1937年音乐家麦新创作《大刀进行曲》歌颂大刀队英勇事迹 [1] - 作家齐邦媛在《巨流河》中表达对二十九军大刀队的敬仰 [1] - 天津《益世报》发表《喜峰口的英雄》一文描述大刀队战士形象 [1] 纪念馆与纪念活动 - 佟麟阁纪念馆展示其家属捐赠的大刀,成为二十九军大刀队标志性展品 [1] - 纪念馆工作人员带领志愿者在农业园地插稻苗,延续佟麟阁生前务农传统 [2] - 北京市3条以人名命名的街道中包含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 [4] 人物生平 - 1933年退居香山期间,佟麟阁务农并将收获的水稻分送村民,持续捐助香山慈幼院,获"佟善人"称号 [2] - 佟麟阁殉国后遗体经柏林寺方丈秘密收留,以母亲姓氏立灵位直至抗战胜利 [2] - 1946年国民政府为佟麟阁举行国葬,1979年被追认为抗日烈士,2009年入选"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3] 当代传承 - 青少年志愿者张崔管融通过讲解实践深化历史认知,主动补充专业知识提升讲解质量 [4] - 佟麟阁后人每年清明和殉国日进行祭扫,志愿者接续历史讲述工作 [3] - 香山佟麟阁纪念馆参观者络绎不绝,成为历史教育重要场所 [4]
永不消逝的音乐 跨越时空的回响(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音乐在战争时期的作用 - 音乐在战争时期具有触动人心、凝聚力量、记录历史和成为抗争本身的作用 [1] -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以黄河为民族象征,首演于延安鲁艺,1941年完成交响合唱配器,成为团结抗日力量的时代强音 [1] - 肖斯塔科维奇在1941年创作《第七交响曲》,仅用3个多月完成,鼓舞苏联军民反抗纳粹围困 [2] 中苏两国的抗战音乐经典 - 中国抗战经典包括《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松花江上》《毕业歌》等 [3] - 苏联名曲包括《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者之歌》《喀秋莎》《小路》《海港之夜》等 [3] - 这些作品曾是冲锋的号角和团结的旗帜,如今仍是历史丰碑和精神烙印 [3] 音乐作品的具体影响 - 《义勇军进行曲》发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呐喊,展示中华民族的绝境命运 [4] - 《松花江上》控诉侵略者罪行,成为“九一八”事变后流亡者与抗日将士的内心写照 [4] - 《大刀进行曲》源于长城抗战中第二十九军大刀队的事迹,塑造中国军人英雄形象 [4] - 《神圣的战争》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颂歌”,至今仍是红场阅兵重点曲目 [4] - 《喀秋莎》为前线战士带去心灵抚慰,鼓舞他们迈向胜利 [4] 当代音乐对战争的反思 - 赵季平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创作《和平颂》,布里顿创作《战争安魂曲》,回答当代艺术如何介入现实的命题 [5] - 现代音乐技法可承载深刻人文关怀,挑战听众审美边界,引发对历史创伤的思考 [5] - 音乐承载人类共同命运和情感,给予追求和平的勇气和力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