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

搜索文档
【环时深度】战火暂息,以伊留守华侨华人“松了半口气”
环球时报· 2025-06-26 06:41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胡雨薇 徐嘉彤 线一凡】编者的话:6月25日是以伊正式停火后的第一天。这一天,伊朗各大报纸头版都是关于"我们赢 了""德黑兰的天空又干净了"的报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前一天也宣布以色列取得"历史性胜利",并表示"已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计划"。"为期 12天的以伊冲突真的结束了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25日在报道中提出这一疑问。近两天,《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多名留守在伊朗和以色列的中 国公民,记录了他们在冲突前线这12天来的真实生活。有的人在频繁的轰炸和防空警报中"一直紧绷着神经",有的人学习"久经沙场"的当地人努 力维持正常生活,还有的在硝烟中感受到人与人相互扶持的温暖。停火后,一些华侨华人感到"如释重负"的同时,也有些迷茫。普通民众为冲突 付出的代价将不仅仅来自这12天,比起谁输谁赢,他们更关心的是何时才能迎来长久稳定的和平。 " 终于可以睡个好觉 " "终于停火!不用神经紧绷了。"当地时间24日上午10时许,居住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中国建筑工人吴先生给《环球时报》记者发来这条消息。此 前不久,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刚刚确认以方同意停火。然而,防空警报一小时后再度响起,吴先生不得不又躲进了防空 ...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如果美国总统特朗普作出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决定,国防部“随时准备执行”。
快讯· 2025-06-18 22:28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如果美国总统特朗普作出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决定,国防部"随时准备执行"。 ...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伊朗将坚决反对强加的战争,正如它将坚决反对强加的和平,面对任何形式的胁迫,伊朗都决不会低头。
快讯· 2025-06-18 18:35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伊朗将坚决反对强加的战争,正如它将坚决反对强加的和平,面对任何形式的 胁迫,伊朗都决不会低头。 ...
“里斯本丸”号救援,战火中结下的情谊永不褪色
新华社· 2025-05-15 17:10
浙江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深邃的海底,沉睡着一艘承载悲壮历史的沉船"里斯本丸"号。蔚蓝大海,铭记 着83年前,中国渔民勇救英军战俘的人道主义壮举。 "里斯本丸"号沉船救援事件中幸存下来的英军中校汉密尔顿,在回忆录中高度评价中国渔民援救的意 义:"原来日本人的本意是让战俘全部淹死,这样就能说船是美国人击沉的,他们没有机会实施救援。 后来在海上看到中国人救了如此多的战俘之后,他们明白计划不可能实现,所以改变了策略。" 战火中结下的真挚情谊,勾连起中英上千个家庭的命运。近年来,每年10月初,跨越时空的纪念仪式会 在舟山与伦敦两地举行,人们寄托哀思并感佩舟山渔民的壮举。在舟山多年组织"里斯本丸"号救援事件 纪念活动的吴似真说,每年都会有英军战俘的后人寄来信件,委托他们在纪念活动上诵读。 2024年6月,英军战俘的15名后人来到舟山群岛海域缅怀先人。"我父亲总是说,渔民们是英雄。他说, 如果没有中国渔民,他就活不下来,也就不会有我了。我们永远感谢他们。""里斯本丸"号幸存者丹尼 斯·莫利之女维尼说。 这一年,历时八年拍摄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上映。这部纪录片抢救性寻访了亲历者及亲历者后 代、历史学者,挖掘出大量珍贵历史文 ...
永不消逝的音乐 跨越时空的回响(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尤其是在动荡的战争时期,好的音乐作品以无可取代的方式触动人心、凝聚力量、 记录历史,甚至成为抗争本身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遭遇的一场空前浩劫。今天,我们重温那些诞生于烽火岁月的经典音乐作品,绝 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苦难,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过去80 年里,二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音乐家对战争的回望从未停止。 无论是中国作曲家赵季平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创作的《和平 颂》,还是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创作的《战争安魂曲》,都回答了当代艺术如何介入现实、回应时代的重 大命题,证明了最前沿的现代音乐技法可以用来承载最深刻的人文关怀。音乐不必局限于传统的"美"的 范畴,也能够传递极为深刻、震撼人心的力量。现代音乐在挑战听众听觉习惯和审美边界的同时,更能 引发关于艺术如何表现极端经验、如何应对历史创伤等问题的思考。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前,世界仍然被冲突的阴云笼罩。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向往不 应停止也不会停止。那些永不消逝的音乐,承载着人类共同的命运和情感,给予我们追求和平、追求美 好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 人民日报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