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缱绻与决绝》

搜索文档
《生万物》背后:90年代文学的心力复利
虎嗅· 2025-09-07 08:21
小说《缱绻与决绝》及改编电视剧《生万物》 - 作家赵德发于1995年创作乡土小说《缱绻与决绝》,讲述1920年代至1990年代四代人与土地的关系,时间跨度70年 [1][3] - 小说于199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25年改编电视剧《生万物》引发社会广泛共鸣 [1] - 作品核心矛盾体现为对土地的"缱绻"(传统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与"决绝"(改革开放后农民离乡弃土) [4] 创作背景与时代关联 - 创作准备历时两年,涉及农村经济学、社会学著作及中外文学经典研究 [1] - 1995年中国实施"抓大放小"国企改革,推动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涌现,体现"心力"驱动的创业精神 [16] - 1995-1998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萌芽期,丁磊、马化腾等凭借好奇心和信念开展探索 [16] 心力经济理论框架 - 心力经济强调个体内在力量(好奇心、创造力、信念)驱动经济活动 [7][8] - 心力作为复利本金,通过持续投入产生指数级增长效应 [8][10][12] - 早期心力积累存在滞后效应,需长期视角才能获得超线性回报 [12][13] 文化属性与商业实践 - 强势文化遵循事物规律(如市场规律、人性博弈),造就强者;弱势文化依赖外部救世主,导致失败 [19][20][22] - 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90年代企业凭借使命愿景和创新能力建立品牌韧性 [13] - 《遥远的救世主》案例体现强势文化实践,包括私募基金操盘和扶贫商业设计 [20] 土地与传承价值观 - 土地被赋予"敬地养地"的价值观,通过深耕、施肥等具体实践体现传承 [6][7] - 封二向封大脚传授种植技术涵盖小麦、谷子、棉花等18类作物 [6][7] - 土地作为坤力和女性崛起力量的象征,与个体心力形成呼应 [2][7]
《生万物》导演刘家成:拍“不卖惨”的农村年代剧
中国青年报· 2025-08-29 06:08
电视剧内容与主题 - 电视剧《生万物》改编自赵德发获奖文学作品《缱绻与决绝》,讲述1926年至1947年间鲁南大地宁家、封家、费家三大家族两代人的农耕故事,展现中国百姓对土地的深刻眷恋 [3][5] - 剧情以宁绣绣和封大脚的人生为主线,描绘个人命运突围与土地价值重新发现的过程,突出人物从怨恨土地到拥抱土地的转变 [4][6] - 剧集基调强调"不管经历何种痛苦终归温暖",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和幽默表达(如封二夫妇拌嘴)提亮原著灰色基调,强化故事感染力 [6] 创作背景与导演理念 - 导演刘家成此前以《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等"京味剧"闻名,此次突破舒适区转向农村题材,2024年其执导的航母题材剧《海天雄鹰》播出后接手《生万物》项目 [3][4] - 创作聚焦20多年时间跨度而非原著几代人叙事,因"观众最多接受与两代人建立情感连接",避免第三代主角导致观众弃剧 [5] - 通过镜头语言突出农村田地、山峰、房屋的美感,引导观众思考土地依恋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剧中人不服输的拼劲对当下年轻人的启发 [7] 文化表达与艺术特色 - 剧集融合农耕文化循环时间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与线性叙事,通过"试春气""踅谷仓喊五谷丰登"等民俗场景展现地域特色 [6] - 关键情节如封二临终独白"土地用收成报答真诚"、宁绣绣试春气独白"感受土地迫切与庄户关怀"强化土地作为物质与精神双重载体的主题 [6][7] - 采用"寓教于乐"手法将价值表达糅入人物命运,反对强行卖惨,以轻松风格使观众自然感知故事内核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