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韶乐

搜索文档
在文献中“聆听”千年宫乐: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宫廷音乐特展
新华网· 2025-07-05 12:31
展览内容 - 特展名为"宫乐响起:文献中的宫廷音乐",呈现自周朝至清代宫廷祭祀、宴飨、庆功的典雅乐章,展示千年礼乐文化传承 [1] -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宫廷大乐团"介绍清宫最高规格的"中和韶乐",使用编钟、建鼓、排箫等10余种乐器 [1] - "载歌载舞"展示清朝宫廷乐舞如佾舞、庆隆舞,"四方乐聚"呈现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弦外余音"展出《御制律吕正义》等经典著作 [1] 展品细节 - 乾隆年间《皇朝礼器图式》"乐器"专卷包含82幅乐器图像,详细记录尺寸、质地与纹路等资料 [1] - 展览通过文献、古籍、书画等展品,系统展示清代宫廷音乐性活动的历史面貌 [1] 文化意义 - 中国传统音乐不仅用于娱乐,更深度融入礼制与信仰体系,展览回溯千年宫廷音乐与佾舞传统 [2] - 现今台湾多地孔庙仍沿用"中和韶乐"乐器演奏祭祀乐音,延续礼乐传统 [2] 观众反馈 - 展览配合音乐营造沉浸式体验,观众评价其"让人沉浸其中"并赞赏古人音乐智慧与审美追求 [2] 展览时间 - 展期持续至9月7日 [3]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玉振金声传古今:中和韶乐的天坛回响
新华网· 2025-06-28 04:54
中和韶乐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中和韶乐源自西周时期的雅乐,是一种融合礼、乐、歌、舞的典礼音乐,使用16种乐器演奏,讲究庄重、和谐、正统 [2] - 中和韶乐演奏要求"八音具备",即金、石、丝、竹、土、木、匏、革8种材料制成的乐器,演奏过程条理清晰,有始有终 [2] - 中和韶乐被誉为"华夏正声",是中华礼乐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北京中轴线的天坛、先农坛、社稷坛、太庙、故宫等场所使用 [2] - 中和韶乐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中和韶乐的传承与保护 - 天坛公园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中和韶乐进行抢救性整理和挖掘,2012年成立神乐署雅乐中心,系统性研究、保护和传承中和韶乐 [2] - 团队已完成明清时期464首中和韶乐的音频录制,并借助4K技术录制部分曲目演出过程,以数字化形式保存 [3] - 通过翻译古谱,将宫商、工尺、律吕、减字四种记谱方法转换为现代曲谱,使古代音乐得以重现 [3] 中和韶乐的推广与传播 -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广中和韶乐,如在天坛公园、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开展行进式展演,推出宫廷音乐专场、诗经主题专场等线上演出 [3] - 2020年至2023年,中和韶乐线上直播观看量从50万人次增长至2300万人次,实现大幅提升 [3] - 天坛神乐署雅乐团多次赴法国、比利时、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民族"和"的文化理念 [6] 中和韶乐的艺术与理念 - 中和韶乐运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创作,体现中正平和、尽善尽美的艺术追求 [3][6] - 中和韶乐传递了古人对人与世界、自然关系的思考,是中华民族美好向往的艺术化体现 [5][6] -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中和韶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的故事 [6]
北京:打造“非遗+文旅”新场景
人民日报· 2025-06-13 07:02
文旅活动 - 2025年东城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以"非遗焕新"为核心,通过开幕仪式、主题展览、跨界体验等形式展现非遗活力 [1] - 活动发布非遗促消费打卡计划,游客可凭借手账打卡集章领取优惠福利,体验"文化+旅游+消费"新玩法 [1] - 活动由北京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东城区非遗保护中心承办 [1] 非遗保护与扶持 - 东城区"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惠及44个优秀项目和传承人,现场颁发奖牌 [1] - 天坛公园"数字化记录国家级非遗中和韶乐"项目连续第二年获得扶持计划资助,获得资金、宣传展示、平台搭建全方位支持 [1] - 东城区构筑非遗资源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传播矩阵 [1] 未来发展计划 - 东城区将持续推进非遗"焕新计划",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性遗产保护观 [1] - 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科技""非遗+老字号""非遗+文创"等手段推动非遗保护体制机制创新 [1] - 从机制焕新、产品焕新、生态焕新三个维度促进非遗创新性成果转化案例落地 [1] - 促进非遗与老字号融合发展,实现"保护第一、突出特色、合理利用、均衡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