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茶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我与中国的学术之缘”系列访谈之二: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学奥秘
环球时报· 2025-10-27 06:52
文章核心观点 - 多位国际学者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探讨中国学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 强调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和平性 延续性 世俗性及其全球价值 并指出中国茶文化 文学 语言 舞蹈等是理解中华文明多元性与创造力的重要载体 [1][4][5][6][7] 学者观点与学术贡献 - 澳大利亚学者席格伦认为中国茶文化涵盖哲学 中医 生活方式等知识体系 茶马古道等遗产是促进文化传播与旅游的重要资源 茶作为跨文化桥梁体现了“和合”精髓 即动态的对话与和谐共处过程 [2][3] - 德国学者施寒微强调中国学研究需突破简单化标签 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其著作《中国文学史》面向大众 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 并指出国际学界应超越偏见 通过对话理解中国文化的可能性 创造力与开放性 [4][5] - 美国学者管礼雅指出中国崛起促使国际学界重新审视“文明”概念 中华文明的世俗性(以现实人间为中心)和延续性(核心原则五千年一以贯之)为比较文明研究提供理想范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语境的结合 [6][7] - 日本学者内田庆市提出“文化交涉学”框架 强调文化间平等互动与跨学科融合 汉字的表意特性影响了语言接触史 如佛教术语“阿弥陀佛”的本土化 外部视角(拼音文字背景学者)能发现汉语研究盲点 [8][9] - 美国学者魏美玲认为舞蹈是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中国舞蹈的审美特质(如水袖的含蓄表达)和创新精神(动态传承理念)反映了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9][10] 中华文明特质与全球意义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和平性 为多极世界的文明互鉴提供新思路 其世俗性使社会原则可分析 可讨论 延续性体现在“天下大同”世界观与“和谐”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紧密连接 [3][6][7] - 中国正获得更多国际尊重(南美洲 非洲等地兴趣提升) 其文化经验(如茶文化分享平台)基于相互尊重 与西方历史上带有霸权倾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对比 [3][4]
“茶和天下·雅集”文化活动在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举办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6 10:10
活动概况 - 活动由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联合主办,浙江省文化馆承办,主题为"茶和天下·雅集——人在草木间,青山绿水茶清香" [1] - 活动吸引近300人参与,包括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尼日利亚政府官员、多国驻尼外交使节及当地文艺机构代表、学生等 [1] - 活动通过茶文化展示、越剧表演等形式展示中国文化,旨在促进中尼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 [1] 中尼文化交流意义 - 活动落实2023年9月中尼元首会晤共识,呼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非"十大伙伴行动",推动两国文明交流 [2] - 2026年为"中非人文交流年",当前中尼在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合作日益紧密 [2] - 尼方高度评价中方在基建和文化发展等领域的支持,认为中尼文化交流体现"和而不同"与"发展共赢" [2] 文化展示内容 - 现场设置品茶互动、书画、浙江文旅图片、越剧表演体验四大展区,嘉宾赞赏中国茶文化及艺术家创作的《凤凰花开》等作品 [6] - 越剧表演包含《市集》《凤求凰》等选段,配合竹笛、琵琶演奏,并赠送中尼花卉团扇 [9] - 茶道、绘画技艺及音乐表演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多国嘉宾表达赴华体验文化的意愿 [9] 合作展望 - 中方提出持续深化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合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2] - 浙江省代表团邀请尼日利亚民众体验"诗画浙江"魅力,共促文明对话 [2] - 尼方强调中国茶文化"和、敬、清、寂"哲学与尼民族团结理念深度共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