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越剧
icon
搜索文档
寓教于乐中 感受非遗魅力 宝塔路街道播撒文化传承种子
镇江日报· 2025-09-05 00:25
今年暑假期间,润州区宝塔路街道联合润州花园社区、润州花园幼儿园、天益爱心公益组织,共同 开展了"茉莉花开·文艺播种——非遗进社区 文化润童心"系列活动。该活动自7月起至8月底,连续组织 了6堂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体验课,通过"百姓名嘴"连玉麟老师的生动教学与孩子们的亲身 体验,让传统文化在童心中生根发芽,焕发时代新韵。 在此次系列活动中,连玉麟以活泼的表演形式带领孩子们走进越剧的世界,模仿台步、手势,学唱 经典选段《我家有个小九妹》,点燃了孩子们对戏曲艺术的浓厚兴趣。每期的戏曲教学课堂也同步穿插 了创意手工、节气科普等多维度活动。孩子们在手工创作中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传 统文化的智慧,"非遗"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宝塔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非遗进社区 文化润童心"系列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技能的传 授,更是一堂沉浸式的传统文化实践课。孩子们在听、看、做、玩中,实现了从认知到认同、从传承到 创新的跨越。后续,街道将持续推进非遗文化融入日常,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传承新模 式,让非遗之美如春风化雨,滋养一代人的心灵家园。(周雨薇 记者 孙晨飞) ...
嵊州:百年越剧大家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1 10:22
赛事规模与参与度 - 第三届乡村越剧联赛市内总决赛由越剧名家吴凤花领衔专业评审团及50多名大众评审员共同担任评委 三江街道战队夺得冠军[1] - 总决赛前当地举办几十余场选拔赛 带动市民参与传唱越剧 比赛前后到戏迷角和文化礼堂唱戏人数明显增多[1] - 今年赛事共有近千名民间选手报名 选手职业身份各异但对越剧有着相同热爱[1] 文化推广与人才培养 - 从赛事中脱颖而出的"民星"担任文化特派员和越剧导师 主动教唱和组织活动推广越剧文化[1] - 三江街道江南社区出现由退休越剧团成员过君英与擅长民乐的丈夫马剑组成的"夫妻档" 开设免费越剧教唱班吸引近百名学员[1] - 全国赛设立少年 青年 成人三大赛道 其中"青春潮流"特色赛道面向全国年轻人和大学生 鼓励用快闪说唱情景剧等多元形式演绎越剧艺术[2] 赛事影响力与传播效果 - 近3年赛事直播 短视频和创意作品在社交媒体获得10亿级传播量 成为越剧戏迷津津乐道的话题[2] - 赛事吸引众多年轻人走进越乡并"入门"越剧 形成百年越剧大家唱的良好氛围[2] - 全国赛前三强选手将成为"村越推广大使" 参与当地文旅宣传片拍摄[2] 赛事特色与创新 - 赛事不设门槛面向大众开放报名 从民间海选到乡镇街道团体赛 参赛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1] - 特别鼓励业余戏迷和青少年登台亮嗓 推动越剧文化在基层的普及[1] - 全国赛组织年轻人打卡越剧小镇 越剧博物馆和越剧艺校等文化地标 开展国潮采风活动[2]
杭州乡村好戏“破圈”唱四方
杭州日报· 2025-08-08 10:33
艺术乡建"融"茶韵,文明实践酿共富 龙坞越剧社的"走出去",根基在于文化特派员制度在乡村沃土中催生的内生力量。杨浩平作为入驻 外桐坞村的文化特派员,敏锐地凝聚起村里的越剧爱好者,点燃了龙坞越剧社的活力。他不仅组织社员 定期排练、开展展演,更致力于本土文化的深耕——其牵头创作的、展现村庄独特魅力的本土越歌《画 外桐坞》已基本完成。在杨浩平看来,特派员的价值不只"送文化",更在于"种文化"、育团队。 仇宏昌的经历便是生动例证。在文化特派员搭建的桥梁下,他从普通戏迷到接受浙江小百花越剧院 名家王炜佳亲自指导,甚至与"偶像"结下友谊。文化特派员如同纽带,将专业院团的优质资源精准滴灌 至乡村土壤。 这场跨市联动,是省级文化特派员间的创新实践,也为杨浩平打开了新视野。下一步,他计划将龙 坞越剧社招募范围从龙坞片区扩展至整个西湖区,以期吸纳更多新生力量。 "我老六今年活了三十多,这种事情从未碰到过……"在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武康村的舞台上,来自 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越剧社社员仇宏昌,将《祥林嫂·洞房》中的贺老六演绎得入木三分。掌声雷动 中,他难掩激动:"喜欢越剧五十多年,从没想过还能去别的地方演出!" 这场跨越地市的"文化走亲 ...
坚守越剧初心 传播中国文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6 08:52
公司背景 - 创始人沈蕊出生于戏曲世家 1980年考入福建省艺术学校越剧班 1983年毕业后正式登台 师从尹桂芳 尹小芳等越剧名家 专攻尹派小生 [1] - 2000年初到加拿大时本地几乎没有专业越剧教学资源 2018年在多伦多正式成立芳华越剧团(多伦多) 2023年创办芳华越剧团(温哥华) [1] - 剧团是非营利组织 场租服装化妆道具交通等费用几乎由成员募捐支撑 排练场地租金每月280加元 团员按次分摊每次交10加元 [2] 运营模式 - 成员以华人业余票友为主 年龄跨度大 沈蕊为业余爱好者编排专门教案如《折扇组合》《水袖组合》等 兼顾规范与易学 [1] - 坚持唱做念打全方位训练 注重戏剧情感和人物塑造 避免机械模仿 教学方法强调耐心 对非职业群体需特别鼓励 [1] - 演出大多在户外舞台 安排讲解和服饰体验环节 在多伦多大学 耶鲁大学等地举办文化讲座 让当地学生体验戏服和水袖 [2] 演出活动 - 参与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支持的龙文化节 多伦多市府广场嘉年华等大型活动 演出《何文秀》《十八相送》《红楼梦》等经典折子戏 [2] - 走进温哥华小女王剧场 Orpheum小剧场进行高质量演出 吸引包括华裔和混血儿童在内的新生代 有11岁黎巴嫩与中国混血男孩从7岁开始学习 能完整演出《盘妻索妻》《红楼梦》角色 [2] 发展理念 - 注重传统艺术传承 坚持尹派正宗唱腔手势眼神 绝不降低标准 在海外必须守正以展现真正中国戏曲魅力 [3] - 渴望带学生回国交流演出 希望与绍兴芳华越剧院建立更紧密联系 关注年轻一代培养 认为孩子喜欢越剧才会更有未来 [3] - 从台前主演到幕后教学持续坚守 让传统艺术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传艺不能中断是其核心信念 [1][3]
重新认识地方戏的灵魂(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新规要求大型舞台剧创作项目每外请1类主创人员降低1个排序档次 旨在鼓励培养本土主创力量并保持剧种特色 [2] - 行业需重新认识方言和声腔音乐作为地方戏灵魂的重要性 避免因过度创新导致剧种特色丧失 [2][6] 方言与剧种特色 - 福州话的"八音"调值塑造了闽剧念白韵律 广东话"九声六调"增强粤剧旋律性 莆仙方言15个声母和40多个韵母体现古老剧种厚重感 [2] - 方言词汇体系如福州话"平八"、巴蜀方言"巴适"、吴语"芥杀格"等能精准塑造角色语言形象 增强行当特色 [3] - 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可差异化塑造丑角白话连珠、官生文读铿锵、花旦文白混读等人物形象 [3] - 外请主创难以短期掌握复杂方言体系 青年编剧方言驾驭能力下降 导致台词生硬并削弱剧种韵味 [4] 声腔音乐与艺术风格 - 闽剧声腔融合"逗腔""江湖""洋歌"三大体系 结合福州方言及逗管等特色乐器形成独特音乐风格 [5] - 湘剧通过长沙方言规范将高腔、昆腔等声腔与湖南地方音乐深度结合 形成"湘化"特色 [5] - 梨园戏"压脚鼓"、赣剧赣胡、晋剧"呼胡"等特色乐器及曲牌构成剧种高辨识度艺术风格 [5] - 当前存在外请作曲配器与剧种声腔"两张皮"现象 大建制乐队湮没特色乐器 削弱剧种辨识度 [5] 创新与传承平衡 - 行业需适应时代变化 在题材和表演程式(如闽剧"脱壳"程式、妆造改良)方面鼓励创新 [6] - 300多个剧种各美其美 革新传统需先深入理解方言和声腔音乐的核心价值 [6]
“茶和天下·雅集”文化活动在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举办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6 10:10
活动概况 - 活动由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联合主办,浙江省文化馆承办,主题为"茶和天下·雅集——人在草木间,青山绿水茶清香" [1] - 活动吸引近300人参与,包括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尼日利亚政府官员、多国驻尼外交使节及当地文艺机构代表、学生等 [1] - 活动通过茶文化展示、越剧表演等形式展示中国文化,旨在促进中尼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 [1] 中尼文化交流意义 - 活动落实2023年9月中尼元首会晤共识,呼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非"十大伙伴行动",推动两国文明交流 [2] - 2026年为"中非人文交流年",当前中尼在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合作日益紧密 [2] - 尼方高度评价中方在基建和文化发展等领域的支持,认为中尼文化交流体现"和而不同"与"发展共赢" [2] 文化展示内容 - 现场设置品茶互动、书画、浙江文旅图片、越剧表演体验四大展区,嘉宾赞赏中国茶文化及艺术家创作的《凤凰花开》等作品 [6] - 越剧表演包含《市集》《凤求凰》等选段,配合竹笛、琵琶演奏,并赠送中尼花卉团扇 [9] - 茶道、绘画技艺及音乐表演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多国嘉宾表达赴华体验文化的意愿 [9] 合作展望 - 中方提出持续深化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合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2] - 浙江省代表团邀请尼日利亚民众体验"诗画浙江"魅力,共促文明对话 [2] - 尼方强调中国茶文化"和、敬、清、寂"哲学与尼民族团结理念深度共鸣 [2]
浙江音乐学院携手“越剧之乡”,共筑育才“新摇篮”
杭州日报· 2025-05-19 10:38
合作共建 - 浙江音乐学院与嵊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于5月18日揭牌成立 围绕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3] - 合作采用"校地协同 产教融合"模式 旨在打造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越剧艺术全领域人才培养高地 [4] - 成立越剧艺术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 23名戏剧领域专家受聘为咨询委员 [5] 学科建设 - 越剧学院系统建构全要素全产业全生态'越剧学'学科建设 涵盖表演 作曲 音乐伴奏 舞美设计 戏文创作 音乐创作 表导演 理论 美学 构作与管理等专业方向 [5] - 采用"一体两翼"办学模式 统筹规划中专 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教学 未来规划在校生规模达500人左右 并根据社会需求适度调整规模并开展研究生教育 [5] - 通过引进高水平教授 艺术家及行业专家 建设涵盖理论 表演 创作 管理等领域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5] 人才培养 - 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原设戏曲表演(越剧演员)和戏曲器乐演奏(越剧音乐伴奏)两个专业方向 [3] - 与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建立"3+4"越剧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共建"浙江音乐学院附属越剧学校" [3] - 推动越剧艺术从"口传心授"向系统化教育转型 为高等教育注入乡土底蕴和学术研究力量 [6] 文化传承 - 越剧发源于嵊州 是浙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繁荣于全国并流传于世界 [3] - 嵊州作为"越剧之乡"拥有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资源 近年以"村越"形式推动越剧传承与创新 [4] - 致力于通过对传统唱腔 流派技艺 舞台元素等遗产的研究与再发掘 保持民族特色同时适应当代观众审美期待 [4]
展现唱腔之美、传承之美、气韵之美 《越动青春》助力越剧破圈传播
解放日报· 2025-05-06 09:47
节目概况 - 大型越剧文化推广竞演节目《越动青春》于5月4日登陆东方卫视、都市频道、东方影视频道与七彩戏剧专区[1] - 节目以"青春表达、破圈传播"为核心 通过竞演模式展现越剧的唱腔之美、传承之美、气韵之美[1] - 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东方娱乐将持续打造"越动青春"文化IP品牌 探索传统艺术在现代传播语境下的多元开发路径[2] 参赛阵容 - 选手大多为"95后" 年龄最小的仅19岁 包括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新人奖得主、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戏曲小梅花奖得主等[2] - 共有百余位越剧新生代入围 最终32位"未来之星"将在上海舞台展开最终角逐[1] - 节目组奔赴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全国各地越剧院团进行海选[1] 导师团队 - 梅花奖得主、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方亚芬、吴凤花担任导师[2] - 导师将从专业、创新、破圈多维度进行传帮带 见证新生代越剧传人的舞台表现[2] 节目特色 - 采用争分夺秒的生旦组队竞演模式 包含48小时极限策划和剧场LIVE直播[2] - 全程还原越剧舞台的高要求、高标准 展现变化莫测的竞演组合[2] - 聚焦Z世代青年越剧演员的成长与舞台实践 呈现师生情、同伴情等情感元素[2] 文化传承 - 越剧与上海有深厚渊源 20世纪上半叶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流派创始人在上海汇聚[1] -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等经典剧目在上海诞生[1] -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赵志刚、方亚芬、吴凤花等承上启下 推动越剧现代化转型[1] 行业趋势 - 越剧艺术正从大剧院深入小剧场以及数字演播时代的传播空间[1] - 节目旨在构建当代戏曲表达图景 呈现越剧艺术的多样生态与青年戏曲人才的成长路径[1] - 助推越剧新生代"破茧成蝶" 培育兼具传承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上海越剧新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