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

搜索文档
暑期文旅消费火热开启
经济日报· 2025-07-08 06:12
暑期文旅消费活动 - 今年7月至8月各地将举办超4300项约3.9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发放超5.7亿元消费补贴 [1] - 避暑游、研学游、亲子游等产品销售火热,对应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2] - 亲子家庭出游人次占比达42%,主题公园、海滨海岛、亲子研学产品热度走高 [3] 避暑旅游市场 - 乌鲁木齐、昆明、贵阳、哈尔滨等城市成为避暑游热门目的地 [3] - 西北、东北等平均温度低于25℃地区酒店预订增幅位居前列 [3] - 中国气象局推荐16条避暑旅游路线,相关地区推出森林音乐节、星空露营等夏季主题活动 [3] 产品供给创新 -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需求推出亲子家庭、主题研学、毕业旅行等应季文旅产品 [4] - 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7] - 青岛啤酒博物馆升级夜间沉浸式体验,拉动夜间文旅消费 [7] 文体旅融合消费 - "苏超"带动江苏目的地过夜游客大增,南通、宿迁等城市酒店预订量翻倍增长 [5] - 江苏将举办500多项特色文旅活动,推出1400多项惠民措施 [5] - 大型演唱会跨城观演比例达64.2%,音乐节达62.2%,跨城观众人均消费约2000元 [5] 城市服务提升 - 连云港延长主要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推出球迷优惠政策 [8] - 泉州推出景区免费讲解等优惠措施,加强文旅市场监管 [8] - 青岛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暑期将上演10场演唱会、60场主题展演 [6]
2025南京艺术节圆满闭幕,演出板块总票房达6190万元,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2.5亿元
南京日报· 2025-06-30 10:22
2025南京艺术节总体表现 - 艺术节推出五大板块共15部精品演出、10场精品展览、20余场重点品牌文化活动及30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 [1] - 演出板块总票房达6190万元 参与人数10万人次 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2.5亿元 [1][8] - 活动获得中央及省市级主流媒体超400万次关注量 新媒体话题传播量突破600万次 [8] 文化惠民与城市艺术生态 - 伦敦西区话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吸引大量亲子家庭 体现"家门口"文化惠民理念 [2] - 佘村端午主题活动通过古宅庭院与竹林田间的艺术呈现 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2] - 提供免费观影名额和9.9元非遗体验优惠券 覆盖剧场、街区等多类型场地资源 [4] 艺术教育普及成效 - "戏剧进校园"覆盖30余所中小学及高校 惠及师生近万人次 [7] - 南京市第五届临书作品展将专业书法转化为大众美学体验 实现"润物细无声"文化启蒙 [6] - 儿童舞台剧《小英雄哪吒之灵珠传奇》与高校传统经典戏剧形成差异化美育路径 [6][7] 文商旅融合创新模式 - 老门东艺术活动推出70余场演出及互动 包含非遗体验和文创消费 单游客最高消费658元 [8] -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75%门票由外地观众购买 带动酒店住宿超1万间次及8460万元关联消费 [9] - 形成"话剧+文创""演出+旅游"等融合模式 串联剧场、商圈、景区等多业态 [9] 国际文化交流案例 - 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天鹅湖》与伦敦西区话剧同步引进 体现国际化艺术资源配置 [2][9] - 精品剧目成为城市流量入口 外地观众占比显著提升文旅消费能级 [8][9]
来一杯清茶、听几段戏文……“传统文化+创新展陈+动态体验”圈粉年轻消费力
央视网· 2025-06-29 16:48
文博热与沉浸式体验 -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博物馆通过创新方式满足群众需求,如江苏无锡锡剧博物馆吸引大量游客 [1] - 无锡锡剧博物馆通过"博物馆+戏剧"融合模式,在周末提供清茶、戏文等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 [1][5] - 博物馆内展陈锡剧相关文物,并通过现场演出方式让展陈内容鲜活起来 [5] 创新展陈方式 - 无锡锡剧博物馆打破传统安静氛围,举办"锡韵流芳"专场演出 [3] - 观众可观看演出并与演员互动,青年演员表演与展柜戏服形成传统文化创新传承图景 [8] - 浙江杭州博物馆将戏剧舞台融入文博空间,使文物"活"起来、历史"动"起来 [10] 非遗馆戏剧体验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提供非遗体验如木版水印、篆刻等,游客可戴凤冠入戏 [15] - 馆内传统戏剧厅复刻传统戏台,每周轮演越剧、昆曲等经典选段吸引游客 [15] - 戏台以清代浙东戏台为原型,设有"鸡笼顶"藻井增强演员唱腔效果 [17] 演出数据与效果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自2023年开馆至今已举办272场戏剧演出,平均每2-3天一场 [19] - 通过"先看展后看戏"模式,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水袖、戏服等传统戏剧元素 [23] - 沉浸式体验打破文化传播壁垒,使游客深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23]
今年1至5月成都演艺市场带动综合消费超25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6-18 09:26
演艺市场表现 - 成都1至5月开展音乐演出2100余场,票房收入4.74亿元,开展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43场,票房约3.2亿元 [1] - 演艺市场带动餐饮、住宿、商圈等综合消费超25亿元 [1] - 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青春越剧《我的大观园》、袁娅维、周传雄等演出活动密集举办 [4] - 端午假期非遗巡游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 [4] - "五一"假期推出"演艺票根"联动消费,带动文旅消费 [4] 政策支持 - 四川省实施演艺赛事活动激励,演艺主办单位最高可获得500万元激励 [8] - 省市区三级政策联动对在蓉举办演出活动给予更大力度支持 [8] - 成都举办2025成都演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话活动、2025中国(成都)演出交易会等行业交流活动 [8] - 新政出台对主办方和承办方均为重大政策利好,预计今年演唱会观演人数和场次将创新高 [9] 行业活动与奖项 - 许嵩、新蜂音乐节、郁可唯、仙人掌音乐节、陈慧娴等演唱会陆续官宣定档 [11] - 中国音乐金钟奖已连续在蓉举办多届并成功签约未来三届 [11] - 第30届"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将举办近百场演出,首次来蓉项目首演率超过80% [11] - "蓉城之秋"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知名音乐家参演 [11]
茉莉花开映京口 文艺播种悦邻里
镇江日报· 2025-06-18 07:14
活动概述 - 活动名称为"茉莉花开·文艺播种"活力健康·悦享邻里暨"魅力京口"广场活动,举办地点为镇江苏宁广场 [1] - 活动由京口区健康路街道健康社区与市文广旅局联合主办,属于2025年"百场村晚"下基层系列活动之一 [1] 活动主题与形式 - 活动以"文艺+健康"为主题,响应"文化惠民"工程号召,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 [1] - 活动通过"欢乐大舞台"为载体,融合传统戏曲、现代歌舞、诗朗诵等多元形式 [1] - 活动将传统戏曲、非遗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相结合,为市民提供文化与健康交融的体验 [1] 演出内容 - 开场舞蹈《看山看水看中国》以灵动的舞姿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画卷 [1] - 越剧《白蛇传》选段通过婉转唱腔和细腻表演展现江南戏曲韵味 [1] - 京剧《贵妃醉酒》通过华美服饰与精湛唱功诠释国粹艺术经典 [1] - 诗朗诵《镇江,一个美得让你吃醋的地方》勾勒古城镇江的城市风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1] 活动意义与未来规划 - 活动是健康社区推进"文化+治理"融合的创新探索,搭建群众文艺展示平台 [2] - 活动挖掘社区文化能人,以文艺为纽带拉近邻里距离 [2] - 健康社区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文艺播种"行动,联动更多文化资源,以"小舞台"撬动"大民生" [2]
重新认识地方戏的灵魂(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新规要求大型舞台剧创作项目每外请1类主创人员降低1个排序档次 旨在鼓励培养本土主创力量并保持剧种特色 [2] - 行业需重新认识方言和声腔音乐作为地方戏灵魂的重要性 避免因过度创新导致剧种特色丧失 [2][6] 方言与剧种特色 - 福州话的"八音"调值塑造了闽剧念白韵律 广东话"九声六调"增强粤剧旋律性 莆仙方言15个声母和40多个韵母体现古老剧种厚重感 [2] - 方言词汇体系如福州话"平八"、巴蜀方言"巴适"、吴语"芥杀格"等能精准塑造角色语言形象 增强行当特色 [3] - 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可差异化塑造丑角白话连珠、官生文读铿锵、花旦文白混读等人物形象 [3] - 外请主创难以短期掌握复杂方言体系 青年编剧方言驾驭能力下降 导致台词生硬并削弱剧种韵味 [4] 声腔音乐与艺术风格 - 闽剧声腔融合"逗腔""江湖""洋歌"三大体系 结合福州方言及逗管等特色乐器形成独特音乐风格 [5] - 湘剧通过长沙方言规范将高腔、昆腔等声腔与湖南地方音乐深度结合 形成"湘化"特色 [5] - 梨园戏"压脚鼓"、赣剧赣胡、晋剧"呼胡"等特色乐器及曲牌构成剧种高辨识度艺术风格 [5] - 当前存在外请作曲配器与剧种声腔"两张皮"现象 大建制乐队湮没特色乐器 削弱剧种辨识度 [5] 创新与传承平衡 - 行业需适应时代变化 在题材和表演程式(如闽剧"脱壳"程式、妆造改良)方面鼓励创新 [6] - 300多个剧种各美其美 革新传统需先深入理解方言和声腔音乐的核心价值 [6]
得失尽在“我”(新作速评)
人民日报· 2025-06-03 06:02
越剧《我的大观园》的创作特点 - 该剧以老年贾宝玉的视角重新诠释《红楼梦》,通过"我"的主观视角和开放身份重构经典叙事,形成独特的戏剧关系[1] - 创作构思大胆奇峭,将戏剧核心转移到老年宝玉与少年宝玉的关系上,引入重新选择的命题,打破传统线性叙事框架[2] - 剧中采用意识流手法和消解功能,在情感维度上凸显哲理性,为舞台呈现提供更自由空间[2] 艺术表现与叙事结构 - 以元妃省亲开场再现荣华场景,同时穿插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等经典画面,但全知视角与"我"的主观视角存在逻辑冲突[3] - 老年宝玉缺乏新动机和情感注入,导致过去与现在两条时间线的联结薄弱,戏剧张力不足[3] - 舞台设计采用深旷纵向空间和长台阶,但被批评影响表演效率[4] 创新尝试与现存问题 - 作为强实验性作品,在经典叙事与越剧生旦表演本体要求之间寻求平衡,但部分妥协导致观众预期落空[2] - 关键人物贾母缺席,主要角色如林黛玉、薛宝钗等形象塑造平铺缺乏个性[4] - 部分情节如宝黛共读西厢的对白唱词被指浅白缺乏韵味[4] 行业意义与发展前景 - 在戏曲传承发展挑战下,该剧的自觉创新具有行业探索价值[5] - 通过观演互动持续改进,舞台艺术有望在反复打磨中实现艺术成熟[5] - 作品争议反映创作艰辛,各类评价将成为改进提升的重要养分[5]
长江剧场焕新归来!变身“观演-体验-消费”综合空间
搜狐财经· 2025-05-29 22:47
历史沿革与定位转型 - 长江剧场始建于1923年,原名卡尔登大戏院,由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以设备先进和装饰奢华著称,被誉为"中国话剧大本营" [5][10] - 上世纪50年代更名为长江剧场,90年代因城市开发淡出,2018年翻修后重新开放 [6][10] - 近期从单一演艺空间升级为"观演-体验-消费"一体化文商旅综合空间,定位城市黄金地段的文化地标 [2][3][5] 空间改造与硬件配置 - 包含"红匣子"(230座)和"黑匣子"(100座)两个小剧场,主打"小而美"特色 [7][11] - "红匣子"采用镜框式舞台,最远观剧距离10米,座椅可灵活摆放 [7][13] - "黑匣子"配备11块升降台和全息声技术,实现舞台与观众席零距离交互 [7][13] 内容运营与业态创新 - 推出"海派声韵""海派喜剧"等四大系列演出,融合传统艺术与现代表演形式 [7][13] - 一楼增设文创销售区,引入国家京剧院、迪士尼授权产品及上海老字号"蝴蝶酥" [8][14] - 长期驻演环境式越剧《红楼梦》,采用270度环绕舞台技术 [16] 文旅融合战略 - 开发"黄河路怀旧经典""戏曲研学"等城市漫游路线,串联周边文化地标 [9][16] - 与宛平剧院联动运营,整合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资源打造文艺打卡地 [7][11] - 通过演出、展览、商业的立体化组合形成文旅商体验系统 [9][16]
相聚现场,一起“嗨”(青年消费新趋势观察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8 06:56
观众在天津金街观看话剧《日出》片段。新华社记者 李然摄 演员在国家大剧院西咖啡厅前演奏。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5月2日,观众在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现场观看演出。新华社记者 肖潇摄 去听歌手的演唱会,感受现场"大合唱"的魅力;去看小剧场演出,近距离与演员互动;去参加户外音乐 节,跟着节奏尽情摇摆……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线下演艺市场的消费者,推动演艺消费形成新生 态。 演出市场 繁荣多元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测算,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 增长7.61%。票房收入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 演出市场繁荣发展,对文旅消费产生明显拉动作用。业内人士有观点认为,演唱会经济有"1∶4.8"的拉动 效应,即花费1元门票能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8元。演艺消费作为"流量入口",能够串起更多场景,延长 消费链条。 在山西上大学的温昀告诉笔者,她今年最开心的一次出游,是在年初奔赴广东广州,参加了自己偶像举 办的演唱会。"开票前,我请3个室友一起帮我抢票,最后很幸运地抢到了一张1580元的票。"温昀说, 当时,她选择乘坐动车往返,再加上住宿、餐饮等,两天的行程花费了约3 ...
“茶和天下·雅集”文化活动在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举办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6 10:10
活动概况 - 活动由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联合主办,浙江省文化馆承办,主题为"茶和天下·雅集——人在草木间,青山绿水茶清香" [1] - 活动吸引近300人参与,包括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尼日利亚政府官员、多国驻尼外交使节及当地文艺机构代表、学生等 [1] - 活动通过茶文化展示、越剧表演等形式展示中国文化,旨在促进中尼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 [1] 中尼文化交流意义 - 活动落实2023年9月中尼元首会晤共识,呼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非"十大伙伴行动",推动两国文明交流 [2] - 2026年为"中非人文交流年",当前中尼在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合作日益紧密 [2] - 尼方高度评价中方在基建和文化发展等领域的支持,认为中尼文化交流体现"和而不同"与"发展共赢" [2] 文化展示内容 - 现场设置品茶互动、书画、浙江文旅图片、越剧表演体验四大展区,嘉宾赞赏中国茶文化及艺术家创作的《凤凰花开》等作品 [6] - 越剧表演包含《市集》《凤求凰》等选段,配合竹笛、琵琶演奏,并赠送中尼花卉团扇 [9] - 茶道、绘画技艺及音乐表演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多国嘉宾表达赴华体验文化的意愿 [9] 合作展望 - 中方提出持续深化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合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2] - 浙江省代表团邀请尼日利亚民众体验"诗画浙江"魅力,共促文明对话 [2] - 尼方强调中国茶文化"和、敬、清、寂"哲学与尼民族团结理念深度共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