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球场
搜索文档
桥洞球场、教练外卖、3元健身房…国家喊你减肥了
吴晓波频道· 2025-10-09 08:29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体育产业在政策引导下正经历结构性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通过开发“金角银边”等新型社区化、智能化体育场景来刺激消费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3][16][26] 新型体育设施商业模式 - 出现“共享球场”和“3元健身房”等中间路线商业模式,通过承接社区运营权、无人化智能设备和免租金模式实现低成本运营 [9][10] - “3元健身房”初始投入为30万至40万元,单店月营收达到1.5万元即可实现理想运营状态 [10] - 网球学练馆营收主要来自培训课程约占60%,场地租赁占25%,其余为会员费和装备销售 [13] - “体育外卖”等轻资产模式运营成本低,办公室租金成本仅为健身工作室的十分之一 [30] 政策支持与产业目标 - 政策层层推进,《“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确立总方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完善设施供给,《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的意见》激活消费市场 [14] - 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在2030年达到7万亿元,以2024年末的3.9万亿元为基准,未来6年年均增速需维持在10%左右 [17][18]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突破3.0平方米,较30年前增长4倍,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场地位于居委会和村委会辖区内 [19] 市场潜力与消费趋势 - 中国体育消费整体水平较低,人均仅3000元出头,为德国的1/5、美国的1/9,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21] - 观赏性消费潜力巨大,UFC格斗周单日票房突破千万元,创近五年全国室内体育馆单日票房最高纪录,七成观众为外地专程前往,人均消费超3400元 [23][28] - 职业网球“中国赛季”一票难求,“村超”“苏超”等赛事带动场馆利用率提升和文旅消费,苏超13支球队已全部转战万人大场馆 [22] 行业挑战与结构性矛盾 - 体育类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全国体育用品制造单位超6.3万家,但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仅3家,产业集中度低 [30] - 冰雪、水上等高端运动装备领域仍有80%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尚未诞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30] - 体育发展区域不平衡,长三角和珠三角体育产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国近一半,而贵州、甘肃、吉林三省总和占比不足4% [30]
3元健身房,在上海赚钱了
创业邦· 2025-09-15 11:41
核心观点 - 九回体育通过政府合作零租金模式运营共享健身房和球场 以极低价格提供健身服务 上午场3元/小时 下午场6元/小时 晚场9元/小时 实现单店月营收1.5万元并达到小赚状态[5][6][8] - 公司业务从共享球场起步 通过无人化智能设施和微信小程序实现低成本运营 目前在上海及长三角拥有206个共享场馆 健身房业务在2022年疫情期间逆势扩张至20多家门店[12][15][21] - 健身房业务面临更高复杂度和成本挑战 单店先期投入30万~40万元 月器材损耗成本2000~3000元 在行业价格战背景下已放缓扩张节奏[8][25][26] 商业模式 - 采用政府提供场地+公司改造运营的零租金合作模式 使价格降至商业健身房的5%以下(商业篮球场60~100元/小时 vs 共享球场3~8元/小时)[6][14] - 完全无人化运营 用户扫码进出 后台监控管理 无销售人员和无附加服务 降低人员成本[5][6] - 价格体系直接锚定共享球场标准 健身房采用"3元/6元/9元"三档定价 球场采用"3元/5元/8元"标准[14][19] 运营数据 - 共享健身房单店月运营成本约2000元 月营收达1.5万元 整体处于小赚状态[8] - 共享球场业务零成本进场 健身房单店装修投入30万~40万元[12][25] - 经营良好的场馆年收入约20万元 但回本周期并不快[25] 发展历程 - 2017年从共享球场起步 与上海静安区达成首合作 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自助服务[12] - 2018年运营第一个社区健身房 但此后4年主业仍为球场业务[19] - 2022年疫情期间社区健身需求爆发 一年内在上海开出20多家健身房门店[21] 行业对比 - 传统核心商圈健身房月租金达20万元 教练工资超10万元/月 月卡价格近200元[8] - 2021年后高端健身房出现颓势 社区健身需求上升 2023年行业出现60元月卡的价格战[21][25] - 一兆韦德2017年110家门店总营收16亿元 位列全球连锁健身房前20名[18] 挑战与调整 - 健身房选址要求苛刻:200~300平方米面积 居民区3公里内 交通便捷和醒目展示面[22] - 面临器材耗材维护问题 月损耗成本2000~3000元 运营复杂度高于球场[25] - 2023年主动放缓扩张节奏 仅选择特别优质场地合作 资源重心回调至球场业务[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