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大米
搜索文档
“泰州粮”连续八年单产全省第一的密码
新华日报· 2025-10-31 07:33
农业现代化与智慧农业 - 农业生产方式正从传统人畜劳作向全程机械化、智能化转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6% [3] - 无人机施肥喷药效率比传统作业提高30倍,一台植保无人机一天可完成600亩秧田作业 [2][3] - 田间安装“耳目”、云端构建“大脑”,科技赋能实现精准育秧、控肥和灌溉,让种植告别“靠天收” [2]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1%,数字农田系统建设使粮食产量提高10%左右 [3]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联盟模式 - 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提供粮食烘干、农机存放、集中育插秧等七大基础服务,降低生产成本 [6][7] - 加入服务联盟后平均一亩田可降低200元成本,并免除自建晒场、农机库的投入 [6] - 小杨社区服务联盟模式已推广至322家,服务面积达189.9万亩,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5万元 [7] - 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采用一站式服务模式,2024年服务农田1.3万亩,预计2025年服务规模达2万亩 [6]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效益 - 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良田粮用,永久农田中高标准农田建成率达81.6% [9] - 改造后农田实现亩均产量提高约100公斤,每亩节水量80-100吨,节约人力物料成本约300元 [9] - 2024年新建百亩攻关田152个,农田基础设施升级带动玉米、小麦、水稻总体产量比前年高出5%左右 [9] - 科技助农队伍覆盖全市17个乡镇,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 [9]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与集群建设 - 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超1600亿元,已创建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聚8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1] - 依托“2+N”农业全产业链,打造涵盖特医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预制菜的健康食品产业集群 [1] - 米糠加工能力达2000吨/日,生产稻米油近300吨/日,米糠综合利用率超过90%,远超全国30%的平均水平 [12] - 稻谷副产物实现循环利用,衍生出谷维素、米糠蜡等高附加值产品,甚至用于发电、制油和环保轮胎 [12] 种业创新与政策支持 -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8%以上,自主选育“泰香粳1402”水稻品种最高亩产达828.3公斤 [3][11] - 市、区每年安排财政资金500万元支持种业发展,累计选育“泰稻、泰麦”等主要农作物品种65个 [11] - 海陵区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产业技术体系 [3][11] 新农人培育与青年返乡 - 泰州市计划到2027年底重点培育“新农人”头雁100人,带动培育“新农人”雁阵1200人 [4] - 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农村,部分农场主将流转土地从50亩发展至1600亩的省级“无人化农场” [2][4] - 实施“新农创”领航、“新农匠”卓越等五大行动,开展精准培训、扶持和服务 [4]
兴化入选全国文化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江南时报· 2025-05-14 08:04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 - 兴化市入选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成为江苏省两个入选地区之一 [1] - 公司定位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市、全国河蟹养殖第一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1] - 公司以"文化活水"润泽乡野 "产业动能"激活田园 打造乡村振兴"国字号答卷" [1] 产业链升级与文旅融合 - 依托"垛田"农业文化遗产和"河蟹之乡"双名片 采用"链式思维"推动产业升级 [2] - 打造"千垛花海"文旅IP 带动民宿、农家乐、农副产品加工集群发展 [2] - 构建国蟹"5G"版图 包括国蟹市场、预制菜产业园等 贯通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 [2] - 创新"链长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形成"一链一特色"发展格局 [2] - 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策略 深挖水乡文化基因打造田园美学空间 [2] 农业科技与品牌建设 - 建立"3+1"农技专家服务体系 实现乡镇派驻全覆盖 培养"新农人"群体 [3] - 构建优质粮食、特色水产"2+N"农业全产业链 [3] - 培优兴化大米、兴化大闸蟹等十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3] - 推进"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 "花海森林"示范区成为省级片区 [3] 金融创新与未来发展 - 成功申报省生猪"保险+期货"项目试点 创新鸡蛋价格、油菜等期货险种 [3] - 通过金融工具破解资金瓶颈 为乡村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3] - 下一步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