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M3阶段回款率低至3%,助贷平台催收困局待解,暴力催收仍存
北京商报· 2025-10-27 12:29
助贷新规核心要求与影响 - 助贷新规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要求金融机构在“白名单”制度下开展助贷业务,并将利率红线全面压降至24%以下 [1] - 政策倒逼金融机构加速清理合作版图,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10月1日前陆续完成合作机构信息披露 [1] - 新规大幅压缩助贷产品利润空间,倒逼平台将经营重心前移,通过风控和合理定价优化客群结构 [2] - 利率上限锁定后,平台向高风险客户放贷的意愿和能力显著下降,依赖暴力催收维持回款率的贷后管理方式不再具备生存空间 [13] 催收行业现状与挑战 - 在金融机构披露的“白名单”中,催收服务机构占比普遍超过30% [1] - 尽管有严格规范,暴力催收仍是行业高频投诉区,言语侮辱、威胁等方式时有出现 [1][4] - 行业整体利润下降,逾期回收率处于持续下降状态,催收对于放款机构而言是一大难题 [12] - 传统“人海战术”和“电话轰炸”的催收方式后遗症较大,而实施合规、精细化催收意味着成本上升 [11] 贷后管理运营模式与数据 - 市场上大多数平台采用自营催收与委外催收相结合的方式,催收流程按逾期时长划分为“电催—调解—法诉”等阶段 [10] - 行业整体M3(逾期三个月)阶段的回款率大概在3%至5%水平 [12] - 由于M3之后能有效收回的部分较少,行业内各机构一般会将M3到M6或M3到M12的逾期贷款进行整阶段打包处理 [12] - 平台方会向合作的催收公司开放经过加密处理的外呼线路,并在不允许催收的时间段直接关闭线路以加强管理 [11] 违规催收手段与信息获取 - 催收员多使用虚拟号进行联系,对于暴力催收情况,平台方往往予以否认 [6] - “失联修复”是催收中的一种违规手段,即平台方或催收机构通过相关渠道获取逾期客户未授权的联系方式 [7] - 部分机构将获取用户其他联系方式的授权许可隐藏在贷款申请时的众多协议或隐私协议中 [7] - 暴力催收涉嫌侮辱、恐吓他人,或存在非法获取、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 [8] 行业应对策略与发展趋势 - 在合规要求严、回收率承压的情况下,平台更注重和客户谈判、协商,帮客户规划债务解决方式 [14] - 催收行业正从“武力威慑”的丛林法则,逐步转向深度嵌入业务全流程的、以技术和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终端 [14] - “反催收”黑灰产活跃,以“债务重组”“债务优化”为旗号,试图从借款人处获取高额服务费 [14] - 机构建议强化对合作贷后机构的日常巡查,及时将不合规机构清理出合作名单 [15]
加强消费金融从业机构管理 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
金融时报· 2025-06-24 09:41
金融服务领域消费者权益问题 - 金融服务领域存在价格不合理问题 部分金融机构通过隐性收费抬高贷款成本 以担保费 会员费 咨询费 服务费等名目收取费用 实际贷款利率远超国家规定 [1] - 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 个人信息安全等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部分消费者遭遇催收机构"暴力"催收 造成生活困扰和精神损害 [1] 监管处罚与行业现状 - 金融机构因违规行为频遭行政处罚 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因"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及贷款定价"被罚140万元 [2] - 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委外催收情况 不正当催收行为是行业风险点 也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领域 [2] - 消费金融公司与助贷机构合作普遍 第三方平台成为重要获客渠道 但合作机构管理亟待加强 [3] 助贷业务管理动态 - 助贷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 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开始披露合作助贷机构名单 [3] - 宁银消费金融官网公布35款合作助贷产品 尚诚消费金融 长银五八消费金融等4家机构已披露相关信息 [3] 行业监管趋势 - 监管部门对消费金融业务保持强监管态势 助贷新规过渡期临近 行业需确保业务合规以应对市场竞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