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仪
搜索文档
安图生物
2025-11-01 20:4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为安图生物 主要业务为体外诊断(IVD)产品 包括化学发光、微生物检测、生化、分子诊断、质谱等试剂和仪器 以及代理业务[1][2] * 2025年前三季度收入31.27亿元 单三季度收入未明确给出[2] * 前三季度主要自产试剂业务多数下滑: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收入17.66亿元 同比下滑7.86% 微生物试剂收入2.71亿元 下滑1.08% 核酸检测试剂收入2595.67万元 下滑2.57%[2][3] * 自产仪器业务增长:资产仪器收入2.87亿元 增长17.45%[3] * 代理业务普遍下滑:代理佳能生化业务9421.33万元 下滑29.26% 代理九联检业务3225.14万元 下滑53.82%[3] * 出口业务表现亮眼:出口收入2.77亿元 增长38.35%[3] * 单三季度化学发光收入5.8亿元 下滑18.8% 出口收入1.21亿元 增长73.89%[4][5] * 装机情况:前三季度化学发光仪(600速)装机559台 (200速)装机400台 分子仪器装机82台 流水线装机198条 质谱仪装机134台[3][4] 单三季度各项装机加速[5][6] 行业政策与市场环境 * 行业面临多项政策影响:集采(如安徽肿瘤甲功集采)、DRG/DIP付费改革、全国统一收费目录调整、检验结果互认等[6][7] * 安徽肿瘤甲功集采预计10月份落地执行 国家医保局全国统一收费目录尚无进一步进展[6] * DRG付费改革对检测量影响显著 尤其对生化项目影响最大[52] * 检验结果互认政策可能对转院病人的检测量产生轻微影响[7][43] * 行业量价承压 2025年被认为是行业低谷年 但预计从2026年开始将出现拐点 逐步回暖[7][8][58] 核心业务表现与展望 化学发光业务 * 化学发光业务三季度承压明显 单季度收入下滑18.8%[4][9] * 承压原因包括:整体标本量无起色 公司年初给代理商设定任务过高 后在八九月份进行调整 影响三季度进货[9][10] * 预计全年化学发光收入争取个位数下滑[10] * 集采价格调整:肿瘤项目已基本调整 甲功项目部分调整 待安徽集采全面落地后 预计还有个位数百分点的调整幅度 不会出现原先预期的20%多降幅[12][46] * 国产化率:传染病项目国产化率较高(约50% 按量计) 但肿瘤、甲功、激素等项目国产化率仍较低[31] * 未来展望:待肿瘤甲功集采落地后 进口替代有望加速 长期看国产占比有望达到28开(国产占20-30%)[31] 对本土企业是增长机会[8] 海外业务 * 海外出口增长强劲 单三季度增长73.89% 主要动力来自仪器销售(约7300多万元 增长接近140%)和试剂增长(约50%)[5][15] * 增长主要来源于新款仪器(如S900)的推广 以及俄罗斯(6月1日后化学发光可发货)、墨西哥、巴西等市场的放量[15][16] * 印度、俄罗斯是主要出口国 伊朗因代理商问题销售额为0[16] * 预计全年出口收入目标约4亿元[17] * 海外业务已实现盈利 但化学发光试剂毛利率低于国内[24] * 长期策略:公司高度重视海外市场 推进销售和服务本地化 目标保持高增长(如年化50%)但原有五年规划过高需调整[26] 仪器与流水线 * 质谱仪装机加速(单三季度装机68台) 主要因新款小型触摸屏机器推出[17] * 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刚获证 配套试剂不健全 预计短期内贡献收入有限[17] * 流水线商业模式:当前普遍采用低价甚至极低价(如1元中标)投放设备以绑定试剂销售的模式 短期内改变可能性不大[28][29][55] * 政策导向和进口设备更新周期有利于国产头部企业在三级医院实现替代 流水线是争夺存量市场的关键[37][38][41] * 流水线能有效带动生化试剂等业务增长[53] 其他业务 * 生化业务:市场趋于饱和 DRG影响大 增长乏力 未来增长依赖流水线带动[52][53] * 测序业务:仪器注册证预计11月中旬获取 配套试剂预计2027年才能拿到 短期内临床推广受限 可能先进行非临床合作[22] 竞争格局与公司战略 * 行业集中度提升 政策有利于头部企业 小企业生存困难[38] * 进口品牌在集采下面临价格压力 更新周期(仪器5年 流水线7年)为国产品牌提供替代窗口期[39][41] * 公司与进口品牌给代理商的让利空间对比:集采落地后 公司让利约40-45% 进口品牌约30% 公司仍有约20%的价格优势[36] * 公司展望:2025年是行业底部 2026年起行业将反弹 国内头部企业有望实现10-15%的稳定增长[58][59]
多家IVD企业回应关税影响,行业再迎重构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4 17:26
关税政策调整 - 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关税税率从84%提高至125% [1] - 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 [1] 行业短期影响 - A股IVD板块应声下跌 行业面临原料成本激增和供应链重构挑战 [4] - 多数IVD企业对美国市场依赖度较低 美国营收占比普遍不足1% [4] - 达安基因、易瑞生物等企业无对美国产品出口 不受关税政策直接影响 [4] - 新产业、圣湘生物、亚辉龙等公司业务重心分布在欧洲、拉美、中东和东南亚 [4] - 上海太阳生物已实现原料国产化或供应链自主可控 [4] - 行业未出现大规模负面影响 展现较强抗风险能力 [4] 技术依赖现状 - 国内70%以上磁微粒化学发光设备核心光学部件依赖进口 [5] - 核酸提取试剂中关键酶原料90%来自欧美供应商 [5] - IVD设备具有系统锁定效应 替代过程需要6到12个月时间 [5] - 国产产品在价格上具有40%优势 [5] 国产化进展 - 生化诊断、血细胞分析、分子PCR检测、NGS和POCT领域国产替代比例达60%-70% [5] - 新产业生物与中科院合作研发"壳结构磁珠"技术 预计磁微粒化学发光产品国产替代率达80% [6] - 圣湘生物投资5亿元建设酶原料生产基地 计划2025年实现逆转录酶60%自给自足 [6] - 上海交通大学激光直写技术使国产微流控芯片模具成本降低40% [6] - 安图生物与哈工大合作突破微泵技术 [6] 供应链重构 - 菲鹏生物提供1300+种核心原料并开放化学发光、分子诊断平台 [7] - 迈瑞医疗在马来西亚建立化学发光试剂生产基地 [7] - 新产业生物与德国企业合资获取核心工艺技术 [7] - 安图生物在县域医院实现化学发光设备90%国产化率 [7] 政策支持与市场生态 - 各地对首台套国产设备采购提供30%补贴 [8] - 行业修订IVD设备兼容性标准 建立性能验证指南 预计替代周期缩短至3-6个月 [8] - 安徽等地化学发光集中采购政策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8] - 迈瑞、新产业等国产品牌在部分检测项目中市场份额超过进口品牌 [8] 产业发展规划 - 短期目标(1年内)实现30%关键原料国产替代并建立安全库存 [8] - 中期目标(3年内)实现60%核心部件自主可控和东南亚产能备份 [8] - 长期目标(5年内)高端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 [8] - 建立"三线作战"体系:每年15%营收用于原料攻关、联合科研院所共建核心实验室、每个关键原料确保3家以上合格供应商 [8] - IVD产业有望在3-5年内将进口依赖度从45%降至15%以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