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报销服务
搜索文档
医保基金如何成“生意”?揭秘医保骗保“黑色产业链”
搜狐财经· 2025-11-13 18:45
案件核心事实 - 山西省大同市某医院有限公司作为医保定点医院系统性骗取医保基金 涉案金额达970余万元人民币 [1][18] - 案件经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 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典型案例 [1][18] - 主犯艾某忠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50万元 其余被告人被判处十一年至四年不等有期徒刑 [18] 主要骗保手段 - **手段一:拉人“充数”增加虚假住院患者** 通过院内职工及外部营销团队招揽住院患者 发放100元至500元不等介绍费 [1][2] - **手段二:空挂床虚构住院全流程** 患者实际不住院 医院伪造虚假病历、检查报告和用药记录以套取医保报销 [3][4][6] - **手段三:小病大治虚增费用至报销上限** 对轻症患者通过修改病历、增加住院时间、开具名贵药品和检查项目将费用提至医保报销最高标准 [7][9] - **手段四:财务造假虚报成本与费用** 虚增药品进价和临床用药 例如一味中药实际进货7700元 上传医保报销金额高达40万余元 药品未使用即回流药房 [11][13][17] 医院内部运作模式 - 医院设立营销组、检验科、护理部、医保办等部门 形成严密分工协作的骗保链条 [15] - 内科和骨科为主要负责科室 通过虚增药品进价、药品重复入库、虚增检查费用、虚报床位等方式系统性地虚构住院费用 [17] - 针对空挂床和实际住院患者均进行费用造假 在患者临出院前添加虚假治疗项目以使费用达标 [6][9]
每天限额50元,防医保欺诈不能成了刁难民众
新京报· 2025-11-11 13:48
政策调整核心内容 - 新乡市医保局发布通知,规定居民医保每日报销限额为50元,职工医保每日报销限额为150元 [1] - 医保局首次回应称限额是因为若不采取此措施,医保基金到12月份将出现无钱可付的情况 [1] - 医保局第二次回应称限额是为了防止医院和药店进行欺诈骗保,规范医疗行为 [1] 政策对患者就医的影响 - 每日50元或150元的报销标准,对于普通感冒等小病的血常规检查和药品费用(通常超过百元)而言严重不足 [2] - 对糖尿病、高血压等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影响显著,其每日药费可能已超过限额 [2] - 患者面临的选择包括:自付超额费用、减少用药量或选择效果可能不佳的廉价药品 [2] - 政策可能产生软性拒绝医保患者的实际效果,使部分患者不知如何看病 [2] 政策执行与监管方式 - 医保部门将患者为应对限额而采取的变通方式(如将500元药品分散至10天购买)称为“大病小看”,并列为重点监控行为 [2] - 限额政策与打击欺诈骗保直接挂钩,但其“一刀切”的方式被认为并未精准打击欺诈,反而对正常就医患者造成困扰 [3] - 真正的防欺诈应聚焦于精准识别违规行为、完善动态监管机制,而非设置简单的限额门槛 [3] - 该举措被指缺乏对民众实际就医需求的充分考虑,可能以牺牲患者正当权益来换取管理便利 [3]
医保局希望每位参保人都能明明白白看病,顺顺利利报销!
搜狐财经· 2025-09-25 20:20
医保报销范围与限制 - 医保并非全能保险,其报销范围严格遵循《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这“三个目录”[3][4] - 不在目录内的药品如进口药、特效药、保健品以及部分先进的、非必需的诊疗项目均需自费[4][5] - 账单上的“自费”项目多因项目不在报销目录内,而非医保局不予报销[6] 就医过程中的沟通策略 - 建议患者在医生开具检查或药方时主动询问项目是否在医保报销范围内、提前告知不能报销的项目以及有无功效类似的可报销选择[9] - 主动沟通有助于患者提前了解费用构成,避免结算时的意外,也是对自身知情权的尊重[9] 医保报销流程与各方职责 - 医院作为医疗服务提供方,直接为患者垫付医保报销费用,患者在窗口支付的是扣除医保报销后的自付金额[11] - 医保局负责事后与医院结算、审核和监督,确保医院的报销申请符合规定后,将医院垫付的费用从医保基金支付给医院[12] - 若医院操作不符合医保规定,医保局审核时将不予拨款,损失由医院承担,这可能导致医院在提供服务时更为谨慎[12] 异地就医的政策要求 - 异地就医是目前投诉和误会最多的领域,参保人去外地看病需提前通过官方平台或经办窗口办理备案手续[13][14][16] - 未办理备案可能无法直接结算,需患者先垫付全部费用,再回参保地手动报销,流程繁琐且报销比例可能降低[16] 官方信息渠道的重要性 - 由于医保政策复杂且时常更新,建议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等官方渠道查询目录、办理备案、查找经办机构,避免轻信小道消息[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