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人形机器人

搜索文档
再获近6亿融资,“伯克利”AI大牛领衔,这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晋升独角兽!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7-31 12:57
公司融资与投资动态 - 千寻智能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由京东领投,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浙江省科创母基金、华泰紫金、复星锐正等跟投 [1] - 公司成立1年半完成5轮融资,累计融资超14亿元 [1] - 华为通过哈勃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4323%,完成具身智能领域投资首秀 [1] - 2024年3月完成种子轮融资,顺为资本领投,绿洲资本跟投;8月完成天使轮融资,弘晖基金领投,达晨创投、千乘资本跟投,累计融资近2亿元 [3] - 2025年3月完成5.28亿元Pre-A轮融资,由阿美风险投资旗下Prosperity7 Ventures领投 [3] 科技大厂布局具身智能 - 2025年以来,汽车主机厂和科技大厂通过"自研+投资"双路径入局具身智能赛道 [2] - 蚂蚁集团领投星海图和星尘智能;腾讯领投智元机器人B轮;字节跳动投资星尘智能和乐享智能;美团投资自变量机器、它石智航、星海图 [2] - 比亚迪重投帕西尼感知;宁德时代领投银河通用11亿元融资;腾讯、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字节和吉利联合领投宇树科技 [2] - 京东领投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和机科未来 [2] - 美团、京东成为2025年投资具身智能创企最活跃科技大厂 [2] 公司团队与技术实力 - 创始人兼CEO韩峰涛师从丁汉院士,曾任珞石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 [9] - 联创兼首席科学家高阳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具身视觉与机器人实验室主任 [9] - 团队汇聚UC Berkeley、CMU、清华、北大、浙大等顶尖高校人才,以及小米、华为、腾讯、大疆等企业精英 [18] - 前字节跳动AI技术专家解浚源加入担任具身智能部负责人 [17] - 公司联手清华、北大、浙大、中科院等高校制定毕业生定向培养计划 [18] 产品与技术进展 - 2024年9月发布半身人形机器人首个视频Demo,展示多任务连续泛化能力 [21] - 2025年3月发布自研VLA模型Spirit v1,攻克柔性物体长程操作难题,实现叠衣服全流程操作 [23][24] - 2025年7月发布全力控人形机器人Moz1,可自主完成清理会议室等办公场景任务 [29] - 公司坚持软硬一体全栈路线,具备全栈AI工程化能力 [19] - 首席科学家高阳强调软硬协同是具身智能核心,算法延迟和硬件响应需无缝衔接 [19] 行业竞争格局 - 千寻智能被称为"中国版Figure AI",是全球第二家能挑战全流程叠衣任务的公司 [27] - Physical Intelligence为全球具身智能领域最强团队,估值超170亿元 [27] - 国内人形机器人创企分为"硬件派"(如宇树科技)和"软件派"(如智元、银河通用、千寻智能) [34] - 具备强大AI能力且涉及本体的初创公司成为资本市场香饽饽 [34] - 具身智能创企商业化场景仍处POC阶段,技术壁垒有待商榷 [34] 商业化进展 - 公司聚焦智能制造、物流、康养等高附加值领域 [33] - 已完成80+场景调研,计划2025年交付数百台产品 [33]
再获超5亿融资,“伯克利”AI大牛领衔,这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冲刺独角兽!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4-27 18:09
公司概况 - 千寻智能(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1月16日,是国内领先的AI+机器人全栈技术具身智能公司,致力于打造世界级通用人形机器人和下一代具身大模型与学习算法 [6] - 公司成立1年内完成4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7亿元,包括种子轮(顺为资本领投)、天使轮(弘晖基金领投)、天使+轮(柏睿资本独投)和5.28亿元Pre-A轮(Prosperity7 Ventures领投)[5][6] - 公司入选《2025中国未来独角兽TOP100榜单》等三项重磅榜单,是榜单中最年轻(成立仅1年)的具身智能企业 [2] 核心团队 - 创始人兼CEO韩峰涛师从机器人泰斗丁汉院士,曾任珞石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是国内力控协作机器人量产交付第一人 [9] - 联创兼首席科学家高阳(清华大学助理教授)为UC Berkeley博士,师从Vision领域大牛Trevor Darrell,与Pieter Abbeel合作强化学习研究,其团队在具身智能领域发表多篇标志性论文 [9][10][18] - 团队汇聚UC Berkeley、CMU、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人才,以及小米、华为、腾讯、大疆等企业精英,前字节跳动AI专家解浚源加入负责具身大模型研发 [19] 技术突破 - 采用软硬一体全栈路线,具备AI工程化能力,首席科学家高阳强调算法与硬件需无缝衔接(0.1秒内响应)[21] - 2024年9月发布半身人形机器人Demo,展示多任务连续泛化能力,为中国首个实现该技术的具身模型机器人 [23] - 2025年3月发布商用级人形机器人Moz1,拥有26个自由度,关节功率密度比特斯拉Optimus高15% [25] - 同步推出自研VLA模型Spirit v1,攻克柔性物体长程操作难题(如叠衣服),成为全球第二家实现全流程叠衣任务的公司 [27][28][31] 行业地位与商业化 - 全球具身智能领域超200家企业中,千寻智能是少数同时布局"大脑+本体"的代表企业,被称"中国版Figure AI"[20][34] - 聚焦智能制造、物流、康养等高附加值领域,已完成80+场景调研,计划2025年交付数百台产品 [33] - 行业趋势显示,具备AI能力且软硬协同的企业更受资本青睐,全栈路线被视为商业化成功关键(参考大疆案例)[34] 行业动态 - 具身智能赛道受AI技术突破推动,软件算法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自研大模型构建技术闭环成企业竞争焦点 [34] - 国际对标企业Physical Intelligence(PI)估值超170亿元,其VLA模型π0.5已实现更高泛化能力 [31] - 行业专家(如智元机器人首席科学家)普遍认为软硬一体是全栈路线的唯一出路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