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用级人形机器人Moz1
icon
搜索文档
陆家嘴财经早餐2025年7月28日星期一
Wind万得· 2025-07-28 06:30
宏观经济与政策 - 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降幅较5月收窄,装备工业等新动能行业增长较快,1-6月利润总额34365亿元同比下降1.8%,黑色金属冶炼业利润同比增长13.7倍,采矿业利润同比下降30.3% [2] - 中部六省GDP增速亮眼:湖北6.2%、河南5.7%、安徽/江西/湖南均为5.6%,均超全国5.3%水平,山西增长3.8% [4] - 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1和0.2个百分点 [5] - 国务院国资委强调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支持央企增强"创新韧性",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4] 国际贸易与地缘政治 - 美欧达成15%关税协议,欧盟将增加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采购1500亿美元能源产品和军事装备,飞机及零部件等部分产品免征关税 [2] - 美国商界代表团即将访华,由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组织,联邦快递CEO带队,波音高管参与 [3] - 韩国经济副总理将与美国财长就关税问题展开最后协商,韩外长同期会见美国务卿 [20] -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批评美欧贸易协议不平衡,认为6000亿美元投资承诺损害欧洲就业和产业 [19] 资本市场动态 - A股三大指数创年内新高,上证突破3600点,上周涨幅分别为1.67%、2.33%、2.76%,国际资金加速配置中国资产 [7] - 42家上市银行现金分红总额超6300亿元,多家分红比例超30% [7] - 年内A股定增市场募资6590亿元,74家公司完成定增,项目多数浮盈 [8] - 7月超半数债券基金业绩告负,长端利率债基金承压明显 [22] 人工智能与科技产业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释放30+应用场景,浦东计划三年新增1000家人工智能企业,核心产值突破2000亿元 [12] - 华为展出昇腾384超节点,已适配80+大模型;京东发布JoyInside附身智能品牌,与数十家机器人企业合作 [15] - 千寻智能展示商用级人形机器人Moz1;特斯拉第三代机器人预计2025年进入中国C端市场,计划5年内年产100万台 [16][18] - 国内算力需求快速增长,预计日均Token消耗达30万亿时将现算力紧张,60万亿时出现缺口,国产芯片迎来发展大年 [11] 行业与企业动态 - 光伏行业呼吁限产量稳价格,建议参考水泥整合经验推行零库存管理 [12] - 充电宝行业召开合规发展座谈会,品胜、华为、欣旺达等企业参与研讨 [13] - 焦煤期货6日飙涨35%后遭遇调控,交易所可能进一步收紧交易限制 [23] - 广期所推进铂、钯及氢氧化锂期货研发,加快电力期货上市进程 [23] 公司公告精选 - 老铺黄金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279%-288%;军信股份拟投2.8亿美元建哈萨克斯坦固废发电项目 [10] - 青龙管业布局风电混塔领域;同洲电子上半年净利2.03亿元扭亏;吉电股份风光制绿氢项目试运行 [10] - 玲珑轮胎H股备案获受理;盛达资源拟收购鸿林矿业47%股权;艾迪药业实现首款创新药海外上市 [10]
再获超5亿融资,“伯克利”AI大牛领衔,这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冲刺独角兽!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4-27 18:09
公司概况 - 千寻智能(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1月16日,是国内领先的AI+机器人全栈技术具身智能公司,致力于打造世界级通用人形机器人和下一代具身大模型与学习算法 [6] - 公司成立1年内完成4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7亿元,包括种子轮(顺为资本领投)、天使轮(弘晖基金领投)、天使+轮(柏睿资本独投)和5.28亿元Pre-A轮(Prosperity7 Ventures领投)[5][6] - 公司入选《2025中国未来独角兽TOP100榜单》等三项重磅榜单,是榜单中最年轻(成立仅1年)的具身智能企业 [2] 核心团队 - 创始人兼CEO韩峰涛师从机器人泰斗丁汉院士,曾任珞石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是国内力控协作机器人量产交付第一人 [9] - 联创兼首席科学家高阳(清华大学助理教授)为UC Berkeley博士,师从Vision领域大牛Trevor Darrell,与Pieter Abbeel合作强化学习研究,其团队在具身智能领域发表多篇标志性论文 [9][10][18] - 团队汇聚UC Berkeley、CMU、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人才,以及小米、华为、腾讯、大疆等企业精英,前字节跳动AI专家解浚源加入负责具身大模型研发 [19] 技术突破 - 采用软硬一体全栈路线,具备AI工程化能力,首席科学家高阳强调算法与硬件需无缝衔接(0.1秒内响应)[21] - 2024年9月发布半身人形机器人Demo,展示多任务连续泛化能力,为中国首个实现该技术的具身模型机器人 [23] - 2025年3月发布商用级人形机器人Moz1,拥有26个自由度,关节功率密度比特斯拉Optimus高15% [25] - 同步推出自研VLA模型Spirit v1,攻克柔性物体长程操作难题(如叠衣服),成为全球第二家实现全流程叠衣任务的公司 [27][28][31] 行业地位与商业化 - 全球具身智能领域超200家企业中,千寻智能是少数同时布局"大脑+本体"的代表企业,被称"中国版Figure AI"[20][34] - 聚焦智能制造、物流、康养等高附加值领域,已完成80+场景调研,计划2025年交付数百台产品 [33] - 行业趋势显示,具备AI能力且软硬协同的企业更受资本青睐,全栈路线被视为商业化成功关键(参考大疆案例)[34] 行业动态 - 具身智能赛道受AI技术突破推动,软件算法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自研大模型构建技术闭环成企业竞争焦点 [34] - 国际对标企业Physical Intelligence(PI)估值超170亿元,其VLA模型π0.5已实现更高泛化能力 [31] - 行业专家(如智元机器人首席科学家)普遍认为软硬一体是全栈路线的唯一出路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