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mAb)

搜索文档
Nature子刊:曹云龙团队利用病毒进化,预测并筛选广谱中和抗体
生物世界· 2025-06-12 17:37
SARS-CoV-2病毒进化与抗体研究 - SARS-CoV-2病毒通过关键受体结合域(RBD)的突变(如L455、F456、A475)持续逃避免疫,导致XBB 1 5和JN 1等高度逃逸突变株出现[1] - 现有单克隆抗体(mAb)因病毒快速进化而失效,亟需开发广谱中和抗体(bnAb)以应对未来突变株[2] 广谱中和抗体筛选策略 - 研究团队提出通过预测病毒进化热点筛选bnAb的策略,将发现概率从1%提升至40%[3][5] - 基于深度突变扫描技术对1103种野生型诱导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回顾性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5] BD55-1205抗体的突破性发现 - BD55-1205抗体能中和所有现存SARS-CoV-2突变株,并对表位逃逸突变具有强抵抗能力[3][6] - 冷冻电镜显示其受体模拟特性,mRNA-LNP递送后对XBB 1 5、HK 3 1、JN 1的中和抗体滴度达约5000[6] 技术应用与行业前景 - 结合病毒进化预测与mRNA递送技术,可加速开发针对SARS-CoV-2及其他潜在流行病原体的下一代抗体疗法[7] - 该研究由北大-清华联合中心、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与美国Moderna公司合作完成,发表于《Nature Microbiology》[2][8]
恒瑞医药通过港交所聆讯:今年一季度净利同比增长36.9%
IPO早知道· 2025-05-06 22:29
公司概况 - 公司战略聚焦肿瘤、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科学等领域 [1] - 研发模式涵盖传统小分子药物及多种前沿药物形式,包括PROTAC、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ADC等 [1] - 拥有110多款商业化药物,包括19款新分子实体创新药和4款其他创新药 [1] - 管线涵盖超90款候选新分子实体创新药及7款处于临床及更后期阶段的其他创新在研药物 [1] - 30多款创新在研药物处于关键性临床研究或更后期阶段 [1] 研发能力 - 自有临床开发团队覆盖约5,000名临床研究者 [2] - 针对90多款在研创新药开展约400项临床试验 [2] - 2024年招募近20,000名临床研究参与者 [2] - 2018年以来在中国、美国、欧盟等市场获得60项监管促进路径认定 [2] 商业化能力 - 自建销售和营销团队约9,000人,规模在中国制药企业中领先 [3] - 销售网络覆盖中国30多个省级行政区的超过22,000家医院及超过200,000家线下零售药店 [3] - 产品在40多个国家实现商业化 [3] - 2018年以来达成14笔对外许可交易,涉及17个分子实体,总交易额约140亿美元,首付款总额约6亿美元 [3] 财务表现 - 2024年收入人民币280亿元,2014年起复合年增长率约14% [3] - 创新药销售收入占比从2022年38.1%增至2024年46.3% [3] - 净利润率从2022年17.9%提升至2024年22.6% [4] - 经营性现金流入2022-2024年分别为12.65亿元、76.44亿元及74.23亿元 [4]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72.06亿元,同比增长20.14%,归母净利润18.74亿元,同比增长36.90% [4] 股东回报 - 自A股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约人民币80.29亿元,相当于A股上市募集资金的16.8倍 [4] - 每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该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 [4] - 2022-2024年分别宣派股息10.21亿元、10.20亿元及12.74亿元 [4] - 2025年4月股东批准宣派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现金股息12.76亿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