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指数保险

搜索文档
闻“风”而动!保险业全力迎战“桦加沙”,巨灾险仍面临三大挑战
国际金融报· 2025-09-26 00:00
台风“桦加沙”影响与保险业应急响应 - 台风“桦加沙”于9月24日登陆广东阳江,中心最大风力13级(40米/秒),成为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并于25日在广西北海再次登陆 [1] - 截至9月25日10时,广东保险业累计接到报案1.14万件,估损金额2.29亿元,已支付保险赔款2125.88万元 [1] - 金融监管总局下发通知,要求行业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应对准备,畅通理赔通道 [1] 保险机构应急理赔举措 - 保险机构启动大灾应急响应机制,科学调配查勘救援车辆、理赔工作人员和大额赔付资金等资源 [2] - 行业强化内部协同,运用大灾车辆损失查勘互认等机制,共享救灾资源 [2] - 简化理赔手续,优化流程,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并主动开展救援救助 [2] - 太保产险深圳分公司通过线上视频实现远程评估,30分钟内完成赔付到账 [3] - 中国人寿财险广东分公司在台风登陆前即主动联系客户,启动绿色通道,支付赔款6.5万元,实现“台风未登陆,赔款已到账” [3] 巨灾保险发展现状与成效 - 我国巨灾保险试点自2014年启动,地方巨灾试点保费年均复合增速超过40%,保费规模已达10亿元 [4] - 2022年至2024年广东先行试点期间,全省巨灾保险累计保费8.6亿元,累计赔付超19亿元 [4] - 2024年2月政策将洪水、暴雨、台风等纳入保障范围,提升基本保额,基本实现全域常见自然灾害全覆盖 [5] - 此次台风期间,广东湛江触发台风巨灾指数保险,人保财险24小时内快速支付赔款1020万元 [5] - 台风巨灾指数保险以风速指数作为赔付依据,免去定损环节,赔付资金统筹用于抗灾救灾 [5] 巨灾保险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建议 - 我国保险赔付仅占灾害损失约10%,远低于全球40%的平均水平,保障水平低且覆盖面不足 [6] - 市场化机制不完善,风险分散主要依赖传统再保险,应对极端损失能力有限 [6] - 产品创新与数据支撑不足,缺乏全国统一的巨灾风险数据库支撑精准定价 [6] - 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专项立法,配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 [6] - 建议创新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巨灾基金、巨灾债券等工具,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散体系 [6] - 建议强化科技与数据支撑,利用大数据、AI提升风险评估能力,建立国家巨灾风险数据库 [6] - 个人和中小企业对自然灾害风险认知及投保意识薄弱,需政府与行业共同促进风险意识教育 [7] - 再保险公司需积极赋能巨灾风险价值链,打破数据壁垒,提高自然灾害建模和风险管理能力 [7]
从赔付到风控 强台风“桦加沙”应对背后的保险业角色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9:45
台风灾害应对与保险业响应 - 第18号台风"桦加沙"预计以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级别登陆广东 沿海海面将出现10~16级大风和阵风17级以上[1] - 应急管理部门组织相关地区和部门全力防范应对台风灾害[1] - 保险业在台风预警后立即启动风险减量排查 平安产险锁定高风险企财险客户并派遣风控团队赴广东开展隐患排查[1] 保险理赔服务创新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加强监测预警和理赔服务 简化理赔流程 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4] - 中国太保产险开通"台风灾害绿色授权通道" 实行单证简化服务 截至9月24日15:00已收到台风相关报案325笔(车险287笔 非车险35笔 农险3笔)[4] - 中国人寿财险在台风登陆前完成天气指数保险赔付 茂名和阳江地区8笔赔款共计6.5万元实现"台风未登陆 赔款已到账"[5] 保险产品与服务转型 - 天气指数保险通过气象要素与经济损失量化关联实现自动理赔 无需实地查勘[5] - 保险业从传统"事后理赔"向"事前预警、事中防控、事后补偿"全流程服务转型[6] - 广东地区推出普惠型家庭综合保险 覆盖台风暴雨房屋被淹、火灾爆炸、水管爆裂等常见居家风险[7] 巨灾保险制度发展 - 广东省建立"财政+巨灾指数保险"制度 已覆盖全省20个地市[7] - 巨灾保险分散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风险[7] - 2024年巨灾保险保障范围扩大至台风、洪水、强降雨、滑坡等灾害 基本保险金额实现翻倍[8] 行业风险应对策略 - 全球自然灾害损失增加凸显风险应对重要性 需依靠适应、保险和减缓三大措施[2] - 保险服务增量即风险减量 保险公司将服务链条延伸至风险识别、预警和防控全生命周期[7] - 各类主体需采取长期风险减缓和适应方法 提升自然灾害韧性并发挥保险对剩余风险的保障作用[2]
台风“桦加沙”来袭,首批保险理赔已到账
北京商报· 2025-09-24 16:30
行业响应与理赔效率 - 广东保险业在超强台风"桦加沙"影响期间启动理赔工作 [1] - 理赔人员主动联系符合天气指数保险出险条件的客户并指引报案 [1] - 行业通过绿色理赔通道实现快速赔付 当天完成赔款支付 [1] 公司具体行动与赔付情况 - 中国人寿财险广东分公司在茂名和阳江等台风高风险地区部署理赔资源 [1] - 茂名地区完成7件赔案 阳江地区完成1件赔案 总计赔付6.5万元 [1] - 公司在台风登陆前完成赔款到账 体现高效服务能力 [1]
广东保险业24小时值守迎战“桦加沙”,首批理赔已到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4:41
行业应对与理赔效率 - 台风“桦加沙”影响持续,广东保险业理赔服务加速进行 [2] - 多家保险机构在台风登陆前即主动联系符合出险条件的客户,启动绿色理赔通道,实现“台风未登陆,赔款已到账”,例如中国人寿财险广东分公司在茂名和阳江支付8笔赔款共计6.5万元 [2] - 中华财险广州中心支公司完成广州地区首笔案件赔付,从接案到支付全流程仅用时11分钟 [2] - 平安产险阳江中心支公司处理一起台风打砸报案,在15分钟内完成线上定损和赔付 [4] - 尽管广东多地发布“五停”通知,保险业理赔服务并未停歇 [4] 公司具体措施与服务承诺 - 中国人寿财险广东分公司在预计受台风正面袭击的茂名和阳江等地,理赔人员主动指引客户报案并迅速支付赔款 [2] - 中华财险通过线上远程查勘、审核资料完成快速赔付 [2] - 平安产险理赔员在接到报案后第一时间指引客户至安全地点,并安排线上定损 [4] - 广东人保财险有1500名员工居家在线值守,承诺“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提供24小时服务 [6] - 人保财险客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拇指理赔’小程序和APP等线上方式报案,线上理赔团队远程完成查勘、单证收集、电子签署及赔款支付,实现零接触便捷服务 [6]
气象指数保险: 让农险理赔更精准高效
金融时报· 2025-09-24 12:50
新闻核心观点 - 中国人寿财险在山东省淄博市推出商业性果树综合气象指数保险,通过指数化理赔模式提升农业风险保障效率 [1][2] - 天气指数保险利用客观气象数据作为理赔触发条件,正成为应对极端天气、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金融工具 [2][3][4] 产品创新与特点 - 产品聚焦果树春季花期和秋季采摘期,针对“花期低温霜冻”与“秋季连续降雨”两大风险设定保障责任 [1] - 理赔依据权威气象观测站官方数据,达到赔付标准后系统自动判定理赔,无需农户报案和实地查勘 [1][2] - 该产品在淄博市承保面积已超过4万亩,承担风险保障金额3200多万元 [1] 运营模式与优势 - 指数化理赔模式提升理赔精准度与时效性,有效化解传统模式下的定损争议 [2] - 赔付与客观气象数据直接挂钩,降低保险公司运营成本,避免人为干预 [3] - 农户能够更快获得资金支持,及时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3] 行业应用与发展 - 天气指数保险将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指数化,每个指数对应农作物产量和损益 [2] - 具体案例如广西甘蔗热带气旋风力指数保险,当风速≥20.8米/秒时触发理赔,不同时期和风速对应不同赔付金额(如每亩赔付600元至1050元) [2] - 国家多部委联合发文提出强化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探索研发苹果、柑橘等地方优势作物天气指数保险 [3] - 指数保险应用范围扩大,包括广西甘蔗风灾保险、海南橡胶风灾保险、山东大樱桃低温冻害保险等 [4]
中华保险:创新南果梨“双险融合”模式 筑牢乡村振兴风险屏障
人民网· 2025-09-19 08:21
产业概况 - 鞍山南果梨产业年产量超18万吨,年产值突破15亿元,带动8万余名农户就业增收 [1] - 产业面临“花期怕旱,秋季怕涝”的气象灾害挑战,常导致产量大幅波动 [1] 风险识别与产品创新 - 保险机构组建专项调研队,历时5个月绘制出南果梨全生长周期产业风险图谱 [1] - 创新提出“果树综合险+天气指数险”双轮驱动方案,形成“政府引导、保险托底、农户受益”的产业保障新机制 [2] 保险方案细节 - 试点项目提供1560万元风险保障,覆盖南果梨全生长周期 [2] - “果树综合保险”对霜冻、冰雹、风灾造成的树体损伤及果实减产按实际损失比例赔付 [2] - “天气指数保险”为霜冻、暴雨、干旱设定触发阈值,实现灾害发生即启动快速理赔 [2] 产业影响与未来规划 - “双险融合”模式填补产业专属保险空白,稳定了产量与收入预期 [2] - 保险模式催生南果梨酒、果酱等深加工新业态,支持产业向高附加值升级 [2] - 未来计划以试点为起点,“以点带面”扩大当地特色产业保险覆盖面 [3]
中国人寿财险广东分公司迎战台风“韦帕” 专业担当守护民生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5 19:59
灾前预警与部署 - 公司启动三级机构协同应急预案,多部门联动构建防御体系 [2] - 通过多渠道推送预警信息超85万条,覆盖公众及企业客户 [2] - 实地排查90余处易涝点,设置100张警示标识,完成251家重点企业风险排查 [2] - 运用"国寿大灾应急助手"转移168台低洼区域车辆 [2] - 中山风勘团队分两组检查制衣厂排水系统及养殖基地堤坝防护 [4] - 茂名中心支公司开展"一对一"企业风险排查并提供定制化防灾方案 [4] 灾中救援行动 - 理赔人员24小时待命,珠海案例中快速处理树木砸车事故并转移车辆 [5] - 揭阳案例中26分钟内完成积水车辆理赔结案 [7] - 东莞案例通过视频连线实现40分钟全线上理赔 [7] - 小额案件推行"快赔""闪赔",1小时内完成线上理赔 [7] - 累计投入1024人次服务人员、592台查勘车、93架无人机 [7] - 截至7月21日接报案405件,估损974万元 [7] 农业保险服务 - 组织农险团队协助农户疏通沟渠、加固设施 [9] - 阳江团队配合收割机抢收稻谷降低损失 [9] - 中山团队向1200户农户推送预警,调配5台抽水泵和115个防灾包 [10] - 协调20台收割机优先保障投保农户抢收作物 [10] - 云浮团队直接参与农户水稻抢收工作 [12] - 揭阳开展"清渠行动"清理沟渠并发放防灾手册 [12] - 肇庆通过天气指数保险绿色通道支付21万元养殖险赔款 [12] - 累计协助抢收水稻1.62万亩,排查鱼塘1208亩 [12]
“气象+保险”兜住农户钱袋子
经济日报· 2025-05-26 06:11
极端天气对保险行业的影响 - 2024年4月北京大风橙色预警导致财险机构受理报案上千件,估损金额超千万元,5月冰雹灾害报案超4万件,估损达3亿元 [1] - 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总体损失3200亿美元(同比+19%),其中保险损失1400亿美元(同比+32%),93%总体损失和97%保险损失与天气灾害相关 [1] - 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协同创新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农业稳定的必然选择 [1] 金融与气象协同联动进展 - 中国气象局等5部门2023年12月联合发文,要求深化保险业气象服务,加强气象保险产品创新,推动气象在农业保险定价赔付中的应用 [2] - 28个省份气象部门与20家保险企业开展200多项合作,涵盖巨灾、农业等险种,例如山东海洋牧场巨灾保险提供2600万元风险保障,内蒙古肉羊天气指数保险2024年投保规模增50% [2] - 中国气象局2023年9月发布"中气指"平台,2024年1月升级2.0版本,新增保险证明和风险减量服务,实现高风险区域快速定位 [3] 气象服务能力提升 -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可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3-7天预测区域性暴雨等灾害,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 [3] - 气候预测能力覆盖0-60天及月季年尺度,提供分灾种、分区域的风险评估产品 [3] - "中气指"平台建立农业、能源等气象敏感行业金融气象指数,为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3] 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实践 - 全国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已超百款,从粮食作物扩展至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渔业 [5] - 广东省研发27种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替代传统定损模式,如荔枝龙眼、茶叶等,实现"一地一方案"精细化设计 [5][6] - 天气指数保险优势包括防范道德风险(统一赔付标准)、降低管理成本(标准化合约)、增强流通性(易捆绑农村信贷) [7] 行业现存挑战 - 气象与保险机构数据流通存在障碍,产品种类有限,风险减量服务协同模式不足 [4] - 政策性农业保险方案限制天气指数保险设计,如省级统一保额导致费率不精准,保障范围仅覆盖生产成本 [8] - 农户防灾能力不足,协保队伍对产品理解有限,需加强科普和"农险+"综合服务模式探索 [8][9]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保险+期货"模式联动信贷担保,构建覆盖种植、产量、价格的全产业链保障体系 [9] - 从"险后补偿"转向"险前预警",实现风险减量服务 [9] - 需突破政策性保险限制,开发特色保险品种并扩大规模效应 [8]
“气象+金融” ——气象服务农业保险的创新路径
证券日报· 2025-04-29 15:39
气象服务农业保险创新发展论坛 - 论坛由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农险分会联合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单位举办,主题为"气象服务农业保险创新发展",汇聚气象、农业、金融等领域专家[1] - 中国气象局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协同创新是保障农业稳定的必然选择[1] 气象技术进展 - 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提前1天逐小时天气预报、提前3-7天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预报、提前15天全国性重大天气预测[1] - 气候预测技术可提供0-60天及月季年分灾种、分区域、多时效的重大气象灾害监测识别与风险评估产品[1] 地方实践案例 - 广东省因气象灾害频发,农业保险需求旺盛,气象指数保险在政策性和商业保险中均取得显著成效,保费规模与赔付率双增长[2] - 中国人寿财险与15家省级气象中心合作开发300多款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并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风险减量管理[2] 行业创新方向 - 农业保险机构需从灾后补偿转向全过程风险管理,推动风险减量体系建设[2] - 气象与金融结合可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成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工具[2] - 专家建议改进现有产品设计自动化,在适宜区域用天气指数保险替代传统产品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遏制道德风险[3] 发展前景 - 气象服务农业保险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