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服务
搜索文档
你的房屋买保险了吗?
经济观察网· 2025-11-27 19:20
2025年11月26日下午,香港新界大埔屋邨宏福苑多栋住宅楼发生火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11月27日,香港消防处公布数据显示,香港新界大埔火灾已造成 55人遇难。 这起火灾,引发了人们对于房屋安全与风险保障的关注。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中国太平保险(香港)有限公司(下称"太平香港")承保了宏福苑维修工程项目的建筑工程全险、建筑雇员赔偿保险,业主立案法 团第三者责任险以及财产全险、公众责任险,并承保了部分住户的家居保险、家佣险。 其实,除了突如其来的大火会吞噬居民财产安全外,暴雨、台风、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以及引发的洪水、滑坡、泥石流、冰雹等灾害也会造成大范围的 房屋损坏。 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人们该如何给住宅和家庭财产安全织就安全保障网?相较香港,在内地保险市场上,新建住房质量缺陷保险(IDI) 、巨灾险等保险均 有房屋住宅保障责任。其中,新建住房质量保险属于强制保险,但对于存量房屋尚未有强制的房屋保险制度,仅个别地区展开了试点。 而对家庭财产安全保障较为全面的,是家财险。家财险,即以城乡居民家庭财产为保险标的,承保因火灾、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保险产品。 近年来,国内城市定制型普惠型家财险迅速发展, ...
2025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发布 行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中国经济网· 2025-11-25 18:16
11月22日,《2025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 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二十届21世纪金融年会"正式发布。 行业呈现"马太效应",2025 年上半年,参与排名的 58 家寿险公司在 2025 年上半年共盈利 1763.08 亿元,其中前十名寿险公司合计盈利1667.46 亿元,前十名公司合计净利润占参与排名公司总利润的 94.6%。 行业整体稳健增长,全球地位持续巩固 《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达3.74万亿元,同比增长5.04%,延续了"十四 五"期间的稳健增长势头。截至2025年6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67%。 中国保费收入占全球市场份额达10.2%,稳居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行业偿付能力持续增强,2025 年 6 月,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04.5%,核心偿付能力 充足率达147.8%,较2022年末分别提升8.5和19.4个百分点,显示出行业整体风险抵御能力的显著提 升。 寿险业:价值修复与集中度提升并行 《报告》对75家寿险公司进行评估,其中58家参与排名。 ...
2025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发布 高质量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2 21:07
报告概述 - 报告名称为《2025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报告》,于2025年11月22日发布 [1] - 报告基于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数据,系统评估了寿险、财产险、养老险及健康险四大主体 [1] - 采用多维度指标体系,涵盖偿付能力、业务收入、净利润、投资收益率等核心指标 [5] - 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深化转型,具备风险管理、生态整合和长期价值经营能力的公司将脱颖而出 [5][6]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保费收入达3.74万亿元,同比增长5.04% [9] - 截至2025年6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67% [9] - 中国保费收入占全球市场份额10.2%,稳居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9] - 2025年6月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04.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47.8%,较2022年末分别提升8.5和19.4个百分点 [9] 寿险业竞争格局 - 对75家寿险公司评估,58家参与排名,前五名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泰康人寿 [10] - 平安人寿以506.02亿元净利润位居行业第一 [10] - 行业马太效应显著,2025年上半年58家公司共盈利1763.08亿元,前十名公司合计盈利1667.46亿元,占比94.6% [10] - 中小公司分化加剧,18家公司出现亏损 [10] 财产险业竞争格局 - 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稳居前三,前五家公司净利润合计占比约80% [11] - 人保财险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43.76亿元,综合成本率94.72% [11] - 行业承保压力显著,82家参与排名公司中有40家综合成本率超过100%,近半数公司承保业务亏损 [11] 养老险与健康险发展 - 养老险公司前三名为泰康养老、平安养老、国民养老,平安养老上半年净利润13.6亿元 [12] - 健康险市场集中度高,前两家公司收入与利润占比均超八成,前四名为中国人民健康、平安健康、复星联合健康、太平洋健康 [12] - 产品创新与“保险+服务”生态构建成为健康险竞争核心 [12] - 2024年保险业新“国十条”等政策出台构建了行业发展顶层设计 [12]
人保财险城东支公司与栖霞区民政局共商养老保险服务
江南时报· 2025-10-29 11:27
合作交流 - 人保财险南京市城东支公司主要负责人拜访南京市栖霞区民政局,就相关工作进行交流 [1] - 交流双方为人保财险南京市城东支公司主要负责人于波与栖霞区民政局副局长许晶晶 [1] 业务重点 - 双方重点围绕栖霞区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和南京宁惠保项目的推进情况、服务成效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1] - 公司方面介绍了两类保险的服务案例及服务成效,表示将为栖霞区人群提供专属服务以确保惠民政策落实 [1] 合作评价与展望 - 民政局对公司参与区域民生保障建设的积极作用予以肯定,指出两类保险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1] - 未来双方将加强政企联动,探索保险+服务创新模式,引入更多保险资源服务养老服务领域 [1] - 民政局希望公司继续加强宣传推广、优化服务,并特别关注困难老年群体,民政局也将做好协调支持工作 [1]
中国平安前三季度净利增11.5%,寿险多渠道发力
券商中国· 2025-10-28 23:27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28.56亿元,同比增长11.5% [1][3] - 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45.4% [1][3]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29.40亿元,同比增长7.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162.64亿元,同比增长7.2% [3]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归母净资产9864.06亿元,分红后较年初增长6.2% [3] 寿险及健康险业务 - 前三季度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357.24亿元,同比增长46.2% [2][4] - 新业务价值率(按标准保费)同比上升9.0个百分点 [4] - 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3.3%,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9.9% [2][4] - 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9% [2][4] - 银保渠道、社区金融服务及其他渠道贡献了寿险新业务价值的35.1% [4] 财产保险业务 - 前三季度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562.47亿元,同比增长7.1% [4] - 整体综合成本率97.0%,同比优化0.8个百分点 [4] - 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661.16亿元,同比增长3.5%;非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901.31亿元,同比增长14.3% [4] - 平安产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2534.44亿元,同比增长3.0%;营运利润151.43亿元,同比增长8.3% [4] 投资业绩 - 前三季度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5.4%,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2][5] - 非年化净投资收益率为2.8% [5] - 截至2025年9月30日,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6.4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9% [6] “保险+服务”战略与生态圈建设 - 公司服务侧聚焦医疗健康、居家养老、高品质康养等能力建设 [7] - 平安高品质康养社区项目已布局5个城市共6个项目,其中上海项目已正式运营 [7] - 前三季度平安寿险健康管理已服务超1600万客户 [7] - 截至2025年9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85个城市,累计近24万名客户获得服务资格 [7] - 医疗养老相关付费企业客户超8.7万家 [7] - 在近2.50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 [7] - 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客均合同数约3.38个、客均资产管理规模达6.34万元,分别为不享有该权益客户的1.6倍、4.0倍 [7] - 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近七成 [7] 综合金融与客户经营 - 前三季度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006.68亿元,实现净利润383.39亿元 [8]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个人客户数近2.50亿,较年初增长2.9% [8] - 2025年前三季度新增客户2628万,同比增长6.8%;客均持有合同2.94个,较年初增长0.7% [8]
焕新升级“平安乐健康”品牌 平安健康险推出健康生活方式数字化平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5 18:46
政策背景与行业趋势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发展总体思路与阶段性目标,提出深化保险改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一系列发展重点 [1] - 行业经营模式正经历重大转变,从过去的销售驱动转向聚焦保障与健康管理,健康保险逐步突破传统保障模式,构建“产品+服务”的创新生态 [1][3] - 监管部门积极引导险企向“健康管理者”转变,推动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保障”相结合的新型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3] 公司战略升级与品牌焕新 - 平安健康险决定升级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将“平安健康保险”客户端正式升级为“平安乐健康”客户端,并发布焕新升级的“平安乐健康”健康保险服务体系 [1] - 此次升级是公司“健康保险+医健服务”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化,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级的“健康生活方式数字化平台” [2][3] - 公司提出新的理念,即以健康管理为驱动,对客户进行主动健康管理,积极参与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1] 数字化平台与服务架构 - “平安乐健康”客户端整合四大服务板块:“活力生活”、“品质医疗”、“数字疗愈”与“长久守护” [3] - “活力生活”板块包含“活力GO”与“四高一重”服务,鼓励客户主动管理健康 [4] - “品质医疗”板块提供平安甄选医健服务,通过强大的医疗网络和自建陪诊陪护队伍提供专业就医服务 [4] - “数字疗愈”栏目通过音乐疗愈方式调理客户身心健康,“长久守护”板块通过百余款医疗保险产品在保障端和理赔端守护客户 [4] 健康资产账户与激励机制 - 平台为每位客户建立“健康资产账户”,将健康行为量化为可增值的健康资产,形成保单、服务、档案、奖励、会员“五位一体”的闭环体系 [4] - 健康资产由健康积分、健康权益与健康管理服务三部分构成,客户健康行为可转化为积分,用于兑换如免赔额降低、保费折扣等权益 [4] - 该机制旨在激励家庭共同参与健康管理,实现可持续的健康资产积累 [4] 公司资源与客户基础 - 平安健康险在国内外建立广泛服务网络,国内与多家医院、医生深度合作,海外医疗服务覆盖全球超200个国家及地区、逾10万家医疗机构,包括196家世界TOP250医院 [5] - 公司已累计服务个人客户4684万人、企业客户2750万人,连续在保5年客户数达700万人 [5] 未来展望与行业意义 - 公司未来将持续贯彻“三省工程”理念,深化“健康保险+医健服务”双轮驱动战略,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6] - “平安乐健康”的实践为健康险公司专业化、深度化经营提供范本,通过健康积分、家庭账户等机制为探索“中国版HMO”提供新思路 [6] - 此类转型实践印证了健康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即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保险+服务”融合创新实现从“风险转移”到“健康促进”的价值跃升 [6]
中信保诚人寿发布“康养育富”产服体系
中国经济网· 2025-10-24 17:59
公司战略升级 - 公司于10月24日在北京举办"2025未来大会",正式发布"康、养、育、富"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体系,标志着其保险服务从"风险补偿"向"服务赋能"的战略升级 [1] - 该体系以"健康医疗、子女教育、养老陪伴、财富管理"四大场景为核心,旨在构建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生态 [1] - 此次发布是公司对"保险+服务"模式的深化实践,旨在助力客户实现"健康常伴、子女成才、养老无忧、家业长青"的人生愿景 [2] 服务体系具体内涵 - 在健康领域,公司构建"检·诊·护·康"四维一体服务矩阵,形成从预防、诊疗到康复的全流程健康管理闭环 [2][3] - 在养老领域,公司结合中国"9073"养老格局,构建"康护+旅居+居家"模式,支持客户实现多形态养老方式 [2][3] - 在子女教育领域,公司提供"教育规划+资源链接+风险保障"一站式服务,打造集教育金规划、成长保障、教育资源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2] - 在财富管理领域,公司依托股东资源优势,联合中信集团金融子公司,推动传家品牌升级,探索打通境内外保险、银行、信托金融服务通道 [2] 产品矩阵构建 - 公司已完成与服务体系精准匹配的产品矩阵,构建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需求的保障解决方案 [2] - 健康保障方面,推出"终身重疾+医疗险"组合以及覆盖高、中、低各层级需求的医疗险 [3] - 养老保障方面,匹配服务体系推出"个养年金+税优护理险"创新产品组合 [3] - 教育及财富管理方面,推出多类型年金、寿险与传承类产品,满足家庭在教育储备与资产保值增值、代际传承中的多元化需求 [3] 股东支持与合作 - 中信集团表示将围绕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支持公司推动保险与康养生态深度融合,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1] - 保诚集团首席执行官表示将继续支持公司推动创新、培育人才以及开发契合中国家庭需求的养老保障方案 [1] - 公司持续深化"保险+服务"战略,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与保诚集团全球资源,持续优化服务体系 [2]
万亿元健康险加快转型,从“事后报销”转向“源头管理”
新华财经· 2025-10-22 21:52
行业政策导向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指导意见 明确到2030年健康保险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1] - 行业需推动健康险产品形态根本变革 从提供一次性赔付转向提供保险加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1] - 商业健康险应主动做好与基本医保衔接 弥补自购药与改善型医疗保障缺口 并参与医保经办服务以提升效率[1] 产品创新方向 - 保险公司需注重差异化布局 突破百万医疗险加重疾险的同质化格局 积极探索长期医疗险和长期护理险等新产品形态[2] - 行业应加强定制化创新 针对带病人群、老龄群体和罕见病等推出差异化产品 实现普惠覆盖和特色供应的双轮驱动[2] - 推动保障性产品与浮动收益型产品协调发展[2] 行业角色转型 - 健康险需从风险保障工具升级为综合健康服务的核心枢纽[2] - 行业正经历从被动风险补偿到主动健康管理的转型 服务需向前延伸至用户全周期健康管理[3] - 健康管理不再是附加项 而是决定产品竞争力、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能通过前置干预降低出险概率[3] 产业融合与支付创新 - 商业保险被期望加入医药、医保和医院的三医联动体系 成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2] - 政策希望商保助力创新药械发展 让老百姓不仅能看得起病 更能用得起创新药[2] -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健康险与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 打造无感、嵌入式的体验并构建综合健康保障体系[3]
90后职场人成健康“高危”群体 线上投保成为职场人主流选择
环球网· 2025-10-16 11:10
职场人健康状况 - 超过70%的职场人体检结果有3项及以上异常,41%的人出现易疲劳、睡不好、三高、结节、颈椎病等健康问题[2] - 42%的职场人睡眠质量差,34%免疫力较差易生病,33%受脱发困扰[2] - 35岁以下职场人中有30.3%有重疾理赔经历,显示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1][3] - 72%的职场人不敢看体检报告,每年有13.7%的职场人不参加体检,其中53%因担心发现重大疾病无法购险而回避体检[2] 职场人经济压力与医疗支出 - 31-40岁职场人中83%同时背负子女教育与父母医疗多重压力[2] - 31-35岁职场人月均医疗支出达到1060元,是整体均值的1.5倍,患三高、结节等职场人群月均医疗支出为平均水平的1.1倍[2] - 月收入2万元的职场人在家人重病时储备资金仅够支撑6个月生活,生活服务行业人群仅够支撑3个月[2] 保险市场供需状况 - 职场人重疾险拒保率达37%,患肺结节、甲状腺疾病群体拒保率超过40%[1][3] - 82.3%职场人认可商业健康保险是必要医疗保障补充,但实际购险比例仅为30%[3] - 90后成为保险消费主力群体,投保职场人平均年龄33岁,人均持有2份保单[3] - 55.8%的职场人因条款晦涩、产品选择困难而放弃投保[5] 带病体保险市场机遇 - 中国带病体规模超过4亿人,满足其保障需求是健康险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3] - 42.3%的90后职场人期待放宽既往症限制[4] - 传统保险产品对带病群体普遍采取拒保或加费策略,存在明显供需错配[3] 创新保险产品发展 - 水滴保2025年累计上线214款带病体保险产品,其中34款为国内首创,为204.15万带病群体提供保障[4] - 2025年水滴保上线近40款支持免健告的带病体保险产品,包括行业首款免健告重疾险"蓝海系列"和首款免健告且保证续保5年的百万医疗险"看病保"[5] - AI核保工具将复杂健康险核保平均处理时间缩短80%,并为被拒保客户推荐其他适合保险产品[5] -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是向"保险+服务"模式转型,整合健康管理、医疗资源、康复服务等全链条服务[6]
年内水滴保上线近40款免健康告知保险产品
证券日报网· 2025-10-16 10:52
职场人健康与保险现状 - 35岁职场人健康负债严重,主要健康问题包括三高、结节和颈椎病,重疾理赔呈现年轻化趋势 [1] - 82.3%的职场人认可商业健康保险是必要的医疗保障补充 [1] - 职场人购险意愿强但实际购险比例仅为30% [1] - 超过40%患有免疫疾病、肺结节、甲状腺疾病的群体无法购买重疾险 [1] - 一线城市及31-35岁人群对因体检异常无法购买保险的担忧尤为突出 [1] 带病体保险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 中国带病体人口规模超过4亿人,满足其保障需求是健康险重要发展方向 [2] - 传统保险产品对带病群体不够友好,存在产品少、投保难、条款复杂等痛点 [2] - 42.3%的90后职场人期待保险产品放宽既往症限制 [2] - 55.8%的职场人因保险条款晦涩及产品选择困难而放弃投保 [2] 保险科技与产品创新 - 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品创新是解决带病体投保难的核心思路 [2] - 水滴保平台已上线近40款支持免健康告知的带病体保险产品,此类免健告产品非常受欢迎 [2] - 应用AI大模型技术进行智能核保,可帮助用户判断健康状况是否符合投保条件,并能为被拒保客户推荐其他合适产品 [2] - AI技术应用大幅节省了用户因购险困惑和核保等待产生的时间成本 [2] 保险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带病体保险未来应向保险+服务模式转型,整合健康管理、医疗资源和康复服务等全链条服务 [3] - 保险产品目标应兼顾经济补偿与健康改善,实现风险保障与健康改善的双重目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