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指数保险

搜索文档
《保险理论与实践》2025年第8辑目录
搜狐财经· 2025-08-09 08:39
团体补充医疗保险改革 - 当前商业医疗保险面临成本高、服务效率低、费控基础弱、覆盖人群少等恶性循环,根本原因是个人商业健康险市场的"逆选择"问题 [1] - 高度繁荣的商业医疗保险市场有赖于多种形式的政府支持共同作用,合理税优政策下雇主、雇员共担型团体交费方式是最高效和最稳定的筹资机制 [1] - 建议建立共担型、账户制的筹资模式,撬动企业筹资杠杆效应,将个人筹资纳入企业载体,扩大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覆盖面及筹资规模 [1] 健康保险管理办法适用 - 保险公司条款存在限定检查方法、附加医疗方式要求、症状持续时间限定等情形,可能被法院认定不符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2] - 法院对《健康保险管理办法》适用存在三种裁判路径:免责条款无效规则、疑义解释原则和提示说明义务规则 [2] 澳大利亚商业健康险政策 - 澳大利亚实施基于年龄和收入调整的保费退税、终身健康保险、医疗保险附加税、风险调整机制等政策维持高覆盖率 [3] - 这些政策避免了商业健康保险陷入"死亡螺旋",对我国惠民保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3] 墨西哥二元医保制度 - 墨西哥二元医保制度分别覆盖正式与非正式就业人群,但筹资与待遇差异导致潜在风险 [5] - 非正式就业人口医保制度SP因缺乏收入评估机制,筹资过度依赖财政,高收入者逃避缴费,导致可持续性不足 [5] - 建议通过家庭联保机制和区域差异化缴费等措施促进制度优化和整合 [5] 家禽特色保险发展 - 我国家禽业保险发展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风险保障与家禽产业发展需求严重不匹配 [6] - 建议通过中央政策引领、加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完善家禽特色保险服务体系支持家禽产业发展 [6] 气象指数保险风险 - 珠海气象指数保险面临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的巨灾风险,以及基差风险和区域赔付差异性问题 [7] - 建议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优化保险产品设计,降低基差风险,保证产品公平性 [7] 专利保险发展 - 我国专利保险面临需求端认知不足、供给端产品同质、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制约因素 [8] - 建议构建全流程专利风险管理平台、优化外部发展生态环境、完善服务体系、提高社会认知度 [8] 车险欺诈问题 - 车险欺诈表现出手段多样化、隐蔽性强、危害广泛等特点 [10] - 成因包括核保流于形式、理赔流程缺乏监督、信息孤岛等系统性问题 [10] - 应对策略包括健全法律制度、推动科技赋能、实现信息共享、构建智能风控体系等 [10] 保险合同免责条款 - 免责条款因复杂性、专业性及信息不对称,常引发投保人与保险人争议 [11] - 需明确提示义务和说明义务的具体要求,应对互联网保险挑战并统一裁判标准 [11] 非法"代理退保"问题 - 非法"代理退保"乱象根源在于保险销售过程中的制度空缺 [12] - 建议从保险消费者、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三个维度进行制度构建 [12]
“温度指数衍生品+气象指数”双保险 护航万源市茶叶产业稳健发展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08 19:43
行业创新 - 国投期货与工商银行联合首创"温度指数衍生品+气象指数"试点项目,旨在帮助茶农对抗高温气象灾害 [1] - 该项目将高温风险量化为公开透明的数值曲线,设计为指数型金融衍生品标的,以茶树耐受临界温度为触发值 [1] - 大商所温度指数基于中央气象台权威数据,涵盖22个全国主要城市 [1] - 国投期货推出全国首单"温度指数衍生品+气象指数保险"双保险方案,形成风险管理闭环 [1] 产品设计 - 国投期货为茶叶种植合作社设计挂钩大商所温度指数成都地区的场外衍生品产品,触发值为33℃ [2] - 国投期货捐赠乡村振兴帮扶资金10万元,用于项目主体权利金费用支出 [2] - 工商银行帮扶开展气象指数保险试点项目,覆盖茶叶种植面积1万亩,保费共计99万元 [2] - 工商银行帮扶捐赠79.2万元,农户自缴19.8万元 [2] 风险管理 - 气象指数保险精准弥合温度指数基准地与具体茶园小气候之间的"基差"风险 [2] - 温度指数衍生品具备交易要素灵活、覆盖范围广等特点,气象指数保险则普惠易用、局部保障精准 [2] - 两种工具合作既满足灵活度又具有普适性,机构得效率,农户得实惠 [2] 项目意义 - 项目为茶园提供"双层防热铠甲",温度指数衍生品覆盖大范围高温风险,气象指数保险补偿局部小气候差异 [3] - 形成闭环风险管理,是金融市场服务实体产业、服务"三农"的创新尝试 [3] - 既保障茶农收益,又优化风险管理效率 [3]
金融支持农业大市 高质量发展的探索
金融时报· 2025-06-05 11:12
农业产业现状 - 吉林省松原市拥有耕地面积超120万公顷,粮食年产量稳定在750万吨以上,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牧业生产基地 [1] - 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技术投入不足、产业链条薄弱等问题 [1] 金融支持措施 - 中国人民银行松原市分行推动完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引导22家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截至2025年4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708.41亿元,较年初增长4.66% [2] - 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多样化信贷产品,如扶余惠民村镇银行的"惠收贷"采用组合担保方式,吉林郭尔罗斯农商银行对信用良好的收粮大户实施批量授信,2024年向秋粮收购主体批量授信7.46亿元 [2] - 开展"一县一业"专项行动,重点支持玉米、水稻种植及生猪、肉牛养殖等优势产业,截至2025年1季度末种植产业贷款余额达24.62亿元,同比增长6.5%,惠及1.92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 [3] 现存挑战 - 农业产业高风险与金融机构低风险偏好存在矛盾,导致金融资源向农业领域配置规模受限 [4] -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网点覆盖不足、服务能力有限,偏远地区获取金融服务不便,新型金融工具应用不足 [4] - 农业经营主体以小农户和小型农业企业为主,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抵押物不足等问题,融资能力薄弱 [4] 未来发展方向 - 健全农业风险分担机制,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建立农业产业风险补偿基金 [5][6] - 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数字金融服务,发展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等创新业务 [6] - 提升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能力,加强金融知识培训,规范财务管理,创新抵押担保方式 [6] - 强化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7]
“气象+金融” ——气象服务农业保险的创新路径
证券日报· 2025-04-29 15:39
气象服务农业保险创新发展论坛 - 论坛由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农险分会联合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单位举办,主题为"气象服务农业保险创新发展",汇聚气象、农业、金融等领域专家[1] - 中国气象局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协同创新是保障农业稳定的必然选择[1] 气象技术进展 - 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提前1天逐小时天气预报、提前3-7天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预报、提前15天全国性重大天气预测[1] - 气候预测技术可提供0-60天及月季年分灾种、分区域、多时效的重大气象灾害监测识别与风险评估产品[1] 地方实践案例 - 广东省因气象灾害频发,农业保险需求旺盛,气象指数保险在政策性和商业保险中均取得显著成效,保费规模与赔付率双增长[2] - 中国人寿财险与15家省级气象中心合作开发300多款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并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风险减量管理[2] 行业创新方向 - 农业保险机构需从灾后补偿转向全过程风险管理,推动风险减量体系建设[2] - 气象与金融结合可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成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工具[2] - 专家建议改进现有产品设计自动化,在适宜区域用天气指数保险替代传统产品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遏制道德风险[3] 发展前景 - 气象服务农业保险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