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阳轨道飞行器
icon
搜索文档
探索太阳,飞得更近(科技大观)
人民日报· 2025-07-16 06:10
帕克太阳探测器任务进展 - 帕克太阳探测器近日完成第24次近距离飞掠太阳,距离太阳表面约620万公里,速度达每小时68.7万公里,延续去年底以来的飞行距离纪录[1] - 探测器于2024年11月6日完成第七次金星引力助推飞行,进入最终轨道,并在2024年12月、2025年3月和6月实现最接近太阳的飞掠[3] - 此次飞掠是计划中最后一次,之后探测器将继续围绕太阳运行观测,直至2026年任务评估[3] 太阳物理特性研究 - 太阳半径约70万公里,最外层日冕温度高达百万摄氏度,远超太阳表面温度[1] - 太阳大气向外释放超声速带电粒子流(太阳风),速度通常达每秒数百公里[1] - 太阳活动具有11年周期特征,目前处于第25活动周极大年,黑子数量显著增加,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活动频繁[3] 探测器技术配置 - 配备4台先进仪器:太阳风粒子探测器、宽视场成像仪、电磁场探测仪、高能粒子探测仪[2] - 采用碳复合材料防热罩的热防护系统,可承受极强太阳辐射[2] - 已取得多项科学发现,包括太阳风磁场折回结构和太阳附近无尘区证实[3] 国际合作观测体系 - 除帕克探测器外,欧洲"太阳轨道飞行器"、中国"夸父一号""羲和号"及风云卫星共同参与太阳活动观测[4] - 未来将构建太阳立体监测体系,提升太阳活动预测能力[4] - 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恒星活动规律,为深空探测提供支持[4]
欧空局首发太阳南极高清图像
科技日报· 2025-06-15 10:02
太阳科学研究突破 - 欧洲空间局(ESA)发布首批高清太阳南极图像 由"太阳轨道飞行器"于2023年3月拍摄完成 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太阳极地图像 [1] - 此前数十年观测均未能直接观测太阳两极 科学家对极区认知存在重大盲区 仅能通过间接方式推测极区状况 [1] - 拍摄极区需航天器脱离黄道面 "太阳轨道飞行器"通过金星引力助推将轨道倾角提升至17度 实现南纬17度观测视角 [1] 技术细节与发现 - 图像显示太阳大气层局部温度达百万摄氏度 暗色气体云温度约十万摄氏度 数据涵盖可见光与紫外波段 [2] - 由10台科学仪器中的3台协同拍摄 首次捕捉到极区磁场"混乱"细节 记录化学元素伴随太阳风等离子体高速运动现象 [2] - 当前正值太阳11年活动周期极大期 极区磁场即将反转 观测时机具有特殊科学价值 [2] 未来观测计划 - 2023年10月将获取包含两极全覆盖的完整观测数据 通过后续金星引力助推 轨道倾角将逐步提升至24度(近期)和33度(2029年前) [2] - 持续监测将深化对太阳风 太空天气及活动周期的理解 数据价值将在未来数年内持续释放 [2]
人类首次看到太阳南极
环球网资讯· 2025-06-13 10:41
太阳轨道飞行器任务进展 - 欧洲空间局与美国宇航局联合开展的"太阳轨道飞行器"任务首次进入倾斜轨道,成功拍摄到太阳南极图像,这是人类第一次观测到太阳南极 [1] - 拍摄太阳两极极具挑战性,航天器必须离开黄道面(太阳系大多数天体运行的平面),该飞行器自2020年发射后逐步调整轨道倾角,目前倾角已达17度 [1] - 首批太阳南极图像摄于3月份,当时航天器在黄道面下方15度轨道运行 [1] 科学数据与发现 - 飞行器测量并公布了太阳南极的磁场和高能辐射数据 [1] - 对太阳南极磁场的测量将帮助科学家更好理解约11年出现一次的太阳活动周期 [1] - 太阳活动最低点预计将在3到4年后到来,极地磁场结构数据对空间天气预报尤为关键 [1] 未来观测计划 - 飞行器还将继续提升轨道高度,未来将提供更清晰的太阳极区视野 [1] - 目前正在传回太阳北极的图像数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