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夸父一号
icon
搜索文档
走近大国重器 | “看”清太阳磁场的奥秘
项目概况与战略意义 - 中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将"日地全景"列为五大科学主题之一[6]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望远镜)已通过结题验收并正式启用,是国际首个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设备[7] - 项目自2014年立项至验收,历时11年,最终选址在海拔约4000米的青海冷湖赛什腾山[12][14] 技术突破与核心优势 - AIMS望远镜将太阳磁场测量精度从国际通用的100高斯量级提升至10高斯量级,实现精度十倍跃升[12] - 团队研制出国际上首台兼具超高光谱分辨率与成像功能的红外傅里叶光谱仪,突破了此前国际上红外傅里叶光谱仪均为"非成像"型号的限制[12] - 实现了红外光谱和成像终端及真空制冷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13] 科学应用与产业价值 - 太阳磁场研究是灾害性空间天气精准预报的关键,太阳风暴等空间天气事件会干扰航空航天、导航通信系统,并可能损坏输油输气管道等现代化基础设施[10][11] - 精确测量太阳磁场对保障电网安全、航天探索、气候预测及农业生产具有广泛意义[10] - AIMS望远镜已积累大批有价值的科学观测数据,有望在太阳三维大气动力学、耀斑物理等前沿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5] 中国天文观测体系发展 - 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于2021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空间"探日"时代[8] - 中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于2022年10月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的跨越式突破[17] - 形成"天地协同"观测体系:太空卫星聚焦太阳高层大气及剧烈爆发活动,地面望远镜主攻太阳低层大气,实现从爆发源头到地球传播的全过程追踪[17][18]
“大国重器”助力逐梦星辰大海 人工智能赋能空间天气预报“结硕果”
央视网· 2025-07-21 17:45
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事件 - 太阳近日发生一次威力强大的日珥爆发事件,形成长达40万公里的等离子体沟壑,长度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1] - 日珥由较冷且密集的太阳等离子体构成,当不稳定时可能剧烈爆发并引发日冕物质抛射,但本次事件未对准地球故未造成明显近地空间环境变化[3] - 当前太阳活动仍处于峰年阶段,2024-2025年为高发期,本轮太阳活动周比上一周期更强烈,预计2030年前仍可能出现大规模爆发[4][8] 空间天气灾害影响 - 灾害性空间天气可导致卫星失效、通信中断、导航偏差、电网瘫痪等风险,2024年已发生60余次X级耀斑,单次能量相当于中国30万年用电量[6] - 2024年5月特大磁暴和10月超大磁暴事件曾引发我国电离层大面积减弱,对通讯导航造成强烈扰动[6] - 在轨卫星故障中约50%受空间天气事件影响,高能粒子还会干扰卫星电子器件及航天员舱外作业安全[9][11] 太空资产防护挑战 - 我国在轨航天器数量已超1000颗,太阳高活跃状态使太空资产安全面临更大挑战[9] - 专家建议从航天器设计阶段就需考虑空间天气影响,包括防辐射设计、轨道阻力变化应对及飞行姿态调整[22] - 未来拟在卫星中引入人工智能芯片实现自主采样、分析和决策,减少对地面指令依赖[24] 人工智能预报技术进展 - 我国研发出世界首个面向空间天气监测预报的AI模型"风宇",可预报太阳爆发影响地球全过程,近期将发布[12][14] - 该模型通过耦合优化器整合"煦风"(太阳风)、"天磁"(地球磁场)、"电穹"(电离层)等子模型,实现上下游数据协同学习[14] - AI技术已实现太阳风源区实时自动识别,为预报提供更有效信息支撑[17][19]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 我国建成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包括"风云卫星""羲和号""夸父一号"等空间监测设备及地面104个台站近300台设备[20] - 子午工程首次实现对日地空间环境全圈层多要素立体探测,结合AI模型实现从监测到预警的全链路智能化[16][20]
探索太阳,飞得更近(科技大观)
人民日报· 2025-07-16 06:10
帕克太阳探测器任务进展 - 帕克太阳探测器近日完成第24次近距离飞掠太阳,距离太阳表面约620万公里,速度达每小时68.7万公里,延续去年底以来的飞行距离纪录[1] - 探测器于2024年11月6日完成第七次金星引力助推飞行,进入最终轨道,并在2024年12月、2025年3月和6月实现最接近太阳的飞掠[3] - 此次飞掠是计划中最后一次,之后探测器将继续围绕太阳运行观测,直至2026年任务评估[3] 太阳物理特性研究 - 太阳半径约70万公里,最外层日冕温度高达百万摄氏度,远超太阳表面温度[1] - 太阳大气向外释放超声速带电粒子流(太阳风),速度通常达每秒数百公里[1] - 太阳活动具有11年周期特征,目前处于第25活动周极大年,黑子数量显著增加,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活动频繁[3] 探测器技术配置 - 配备4台先进仪器:太阳风粒子探测器、宽视场成像仪、电磁场探测仪、高能粒子探测仪[2] - 采用碳复合材料防热罩的热防护系统,可承受极强太阳辐射[2] - 已取得多项科学发现,包括太阳风磁场折回结构和太阳附近无尘区证实[3] 国际合作观测体系 - 除帕克探测器外,欧洲"太阳轨道飞行器"、中国"夸父一号""羲和号"及风云卫星共同参与太阳活动观测[4] - 未来将构建太阳立体监测体系,提升太阳活动预测能力[4] - 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恒星活动规律,为深空探测提供支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