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探测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深空探测不断探索新高度 天问一号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
央视网· 2025-11-06 14:43
观测事件与科学意义 - 天问一号成功观测到来自太阳系以外的彗星阿特拉斯 这是人类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颗星际天体 也是我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 [1] - 阿特拉斯推测年龄约30亿至110亿年 其轨道为双曲线 表明其来自太阳系外并将飞离太阳系 [1][5] - 通过连续成像 科研团队获得了阿特拉斯在太阳系的飞行轨迹及其与火星的位置关系 推断其来自银河系中心的一颗古老恒星附近 [7][9] 技术挑战与成就 - 天问一号环绕器上光学载荷原为拍摄明亮火星表面设计 此次拍摄目标比火星表面目标暗1万到10万倍 [3] - 拍摄期间 天问一号环绕器距离阿特拉斯约3000万千米 是目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3] - 在10月1日至4日进行连续成像并回传数据 制作动画展现飞行轨迹 观测时段选择巧妙 避开了地球设备因太阳干扰无法有效观测的时期 [9] 科学发现与未来应用 - 从获取图像中可看清阿特拉斯的彗核和彗尾 彗尾延伸达几千公里 可能含有水冰和二氧化碳成分 [11][13] - 对比阿特拉斯与太阳系彗星的成分差异 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太阳系的起源等相关问题 [13] - 此次成功观测为天问二号任务进行小暗弱天体探测奠定了技术基础 积累了深空探测的实践经验 [15]
视频丨我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天问一号传回新照片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06 14:18
天问一号观测成就 -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这是中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 [2] - 观测期间,环绕器距离目标天体约3000万千米,是目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2] - 阿特拉斯于2025年7月1日由智利巡天望远镜发现,是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颗星际天体,沿双曲线轨道穿越太阳系 [2] 阿特拉斯天体科学意义 - 该天体可能形成于银河系中心古老恒星周围,推测年龄约30亿至110亿年,有可能比太阳系年龄还老 [2] - 是探测系外行星成分、演化及早期恒星历史的稀有样本,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2] - 高分辨率相机获取数据显示,图像中该天体彗星特征明显,由彗核及其周围的彗发共同构成,直径达数千千米 [2] 观测技术挑战与策略 - 天问一号团队于9月初开始准备观测工作,由于目标距离遥远(约3000万千米)、自身运动速度快(约58千米/秒)、相对环绕器运动速度更快(约86千米/秒)、尺寸较小(彗核直径约5.6千米)且亮度非常暗,拍摄难度极大 [5] - 目标比拍摄火星表面目标暗1万到10万倍,对火星环绕器姿态指向控制能力和成像策略提出很高要求 [5] - 团队结合天体轨道特性、亮度特征、几何尺寸及科学载荷技术能力,反复模拟计算与仿真推演,完成可行性评估,并精心设计关键成像策略,将高分辨率相机拍摄能力发挥到极限 [5] 任务拓展与探测器状态 -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5] -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状态良好 [5]
我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天问一号传回阿特拉斯(3I/ATLAS)新照片!该天体可能比太阳系年龄还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6 08:47
观测任务核心成果 - 天问一号环绕器首次利用高分辨率相机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是中国航天器的首次此类观测[1] - 观测时探测器与天体距离约3000万千米,是当前对该天体距离最近的观测之一[1] - 获取的图像数据显示该天体具有明显彗星特征,由彗核和彗发构成,直径达数千千米[1] 被观测天体阿特拉斯的关键信息 - 阿特拉斯是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颗星际天体,于2025年7月1日由智利巡天望远镜发现[1] - 该天体沿双曲线轨道穿越太阳系,可能形成于银河系中心,推测年龄在30亿至110亿年之间,可能比太阳系更古老[1] - 其彗核直径约5.6千米,是探测系外行星成分、演化及早期恒星历史的稀有样本[1][5] 观测任务的技术挑战与方案 - 观测面临巨大难度:目标距离遥远(约3000万千米)、自身运动速度快(约58千米/秒)、相对探测器速度更快(约86千米/秒)、目标尺寸小且亮度极暗[5] - 目标比拍摄火星表面暗1万到10万倍,对探测器姿态指向控制和成像策略要求极高[5] - 团队通过协同攻关,结合天体轨道特性和载荷技术能力,经模拟计算与仿真推演,最终将高分辨率相机性能发挥到极限成功完成观测[5][6] 任务意义与探测器状态 - 此次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重要拓展任务,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并积累了经验[5] - 天问一号探测器自2021年2月进入火星轨道,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状态良好[6]
天问一号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
财联社· 2025-11-06 08:19
观测任务核心成果 - 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成像距离约2896万千米,是当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2][8] - 获取的图像显示该天体彗星特征明显,由彗核和彗发构成,直径达数千千米 [4] - 科研人员利用连续30秒拍摄的图像制作了动画,展示了天体的运动轨迹 [4] 被观测天体科学价值 - 阿特拉斯是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颗星际天体,沿双曲线轨道运行 [9] - 该天体可能形成于银河系中心,推测年龄约30亿-110亿年,可能比太阳系更古老 [9] - 作为探测系外行星成分、演化及早期恒星历史的稀有样本,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9] 技术挑战与突破 - 观测面临巨大挑战:目标距离遥远(约3000万千米),自身速度快(约58千米/秒),相对天问一号速度更快(约86千米/秒),目标尺寸小(彗核直径约5.6千米),亮度极暗 [9] - 观测目标比拍摄火星表面目标暗1万到10万倍,对探测器姿态指向控制和成像策略要求极高 [13] - 团队通过协同攻关,结合天体轨道特性及载荷技术能力,反复模拟计算,最终将高分辨率相机拍摄能力发挥到极限,成功完成观测 [13] 任务拓展意义与探测器状态 - 此次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重要拓展任务,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并积累了经验 [8] -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轨道,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状态良好 [14]
我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天问一号传回新照片
央视新闻· 2025-11-06 08:04
观测成就 -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首次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1] - 观测距离约为3000万千米,是目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1] - 获取的图像显示该天体彗星特征明显,由彗核及彗发构成,直径达数千千米[1] 天体科学意义 - 阿特拉斯是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颗星际天体,沿双曲线轨道穿越太阳系[1] - 该天体可能形成于银河系中心古老恒星周围,推测年龄约30亿至110亿年,可能比太阳系年龄更老[1] - 是探测系外行星成分、演化及早期恒星历史的稀有样本,具有重要科学意义[1] 观测技术挑战与方案 - 观测目标距离遥远约3000万千米,自身运动速度约58千米/秒,相对环绕器速度约86千米/秒,彗核直径仅约5.6千米,亮度极暗[2] - 目标比拍摄火星表面目标暗1万到10万倍,对姿态指向控制和成像策略要求极高[2] - 团队通过模拟计算与仿真推演,将高分辨率相机拍摄能力发挥到极限,精心设计成像策略完成观测[2] 任务拓展与经验积累 - 此次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1] - 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并积累了经验[1] - 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状态良好[3]
从“嫦娥”揽月到“天问”探火 我国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4 21:39
中国探月工程成就 - 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成功采集并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1][2][3] - 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带回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最古老盆地认知的空白 [1][2][5] - 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四个“首次”:首次月面自动采样、首次月面起飞、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首次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3] - 嫦娥六号任务创造了多项世界首次: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首次从月背采样返回、首次在地月拉格朗日点部署中继星 [12] 探月工程科学成果与国际合作 - 基于中国探月工程数据,中外科学家已发表超过1900篇科学论文,中国科学家发现月球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 [7] - 嫦娥六号月背样品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并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和月幔水含量 [7][19] - 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已有17个国家与组织、50多家科研机构参与,为未来深空探测提供中转站奠定基础 [21] 未来深空探测规划 - 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已启动,嫦娥七号计划明年发射,将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 [9][11] - 嫦娥八号计划于2029年前后发射,将与嫦娥七号共同开展科学探测和资源开发利用验证试验 [9] - 天问二号任务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完成对小行星2016HO3的探测取样返回,并后续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24] - 中国正在规划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25] 深空探测技术研发与创新 - 深空探测实验室聚焦轨道设计、智能控制、深空通信等核心技术攻关,聚集了7名两院院士、10多名工程总师和首席科学家 [26] - 实验室成功研发月壤3D打印技术,能将模拟月壤加热至1300摄氏度以上熔融逐层成型,为未来月球资源就地利用奠定基础 [30][32] - 自主研发的深空探测数据平台可整合全球数据资源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未来将向社会开放支持太空旅游科普教育 [36][38] - 开展空间等离子体环境研究,这是火星探测工程天问三号的核心科学目标之一,关乎星球宜居性判断 [42]
张松山:“小行星防御”背后的中国技术自信
环球网资讯· 2025-09-12 07:26
中国小行星探测与防御体系规划 - 中国计划对一颗潜在威胁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先获取特性参数后实施高速撞击 [1] - 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创新模式:观测器先抵近获取参数 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 再由观测器评估撞击效果 [2] - 任务执行时间较原计划提前一年 反映出应对太空威胁的紧迫意识和技术自信 [2] 政策基础与能力建设 - 2022年《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论证建设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 提升监测编目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 [2] - 正在打造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网络 包括多口径搭配地基监测网和具备数据汇集风险研判能力的综合服务系统 [3] - 2024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成功对小行星2024 RW1开展接力追踪观测 精准预报其进入地球大气层时间和位置 [3] 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 - 2018年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 积极参与全球太空安全协作 [4] - 2025年发射的天问二号探测器预留国际合作接口 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探测数据向国际科学界开放 [4] - 动能撞击任务规划国际联合观测时段 允许各国利用地面设备参与撞击效果评估 执行位置选择距地球1000万公里安全区域 [4]
探索太阳,飞得更近(科技大观)
人民日报· 2025-07-16 06:10
帕克太阳探测器任务进展 - 帕克太阳探测器近日完成第24次近距离飞掠太阳,距离太阳表面约620万公里,速度达每小时68.7万公里,延续去年底以来的飞行距离纪录[1] - 探测器于2024年11月6日完成第七次金星引力助推飞行,进入最终轨道,并在2024年12月、2025年3月和6月实现最接近太阳的飞掠[3] - 此次飞掠是计划中最后一次,之后探测器将继续围绕太阳运行观测,直至2026年任务评估[3] 太阳物理特性研究 - 太阳半径约70万公里,最外层日冕温度高达百万摄氏度,远超太阳表面温度[1] - 太阳大气向外释放超声速带电粒子流(太阳风),速度通常达每秒数百公里[1] - 太阳活动具有11年周期特征,目前处于第25活动周极大年,黑子数量显著增加,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活动频繁[3] 探测器技术配置 - 配备4台先进仪器:太阳风粒子探测器、宽视场成像仪、电磁场探测仪、高能粒子探测仪[2] - 采用碳复合材料防热罩的热防护系统,可承受极强太阳辐射[2] - 已取得多项科学发现,包括太阳风磁场折回结构和太阳附近无尘区证实[3] 国际合作观测体系 - 除帕克探测器外,欧洲"太阳轨道飞行器"、中国"夸父一号""羲和号"及风云卫星共同参与太阳活动观测[4] - 未来将构建太阳立体监测体系,提升太阳活动预测能力[4] - 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恒星活动规律,为深空探测提供支持[4]
嫦娥七号明年前后将发射,还会带这个仪器上月球→
央视新闻· 2025-07-10 17:49
月球背面样品研究成果 - 嫦娥六号返回的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为月球形成和演化研究奠定基础 [1] - 嫦娥六号样品研究取得多个首创性关键进展,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3] - 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返回样品是全球科学家关注的重点,对探索月球形成有重要意义 [5] 未来月球探测计划 - 2026年前后将发射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目标为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开展环境与资源勘查 [8] - 嫦娥七号主要任务包括探测月球南极水冰问题,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提供支持 [10] - 嫦娥七号将携带地震仪,研究月球内部结构差异,特别是正面与背面的区别 [10] 科学研究目标 - 通过对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样品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月球形成与演化理论,目标形成中国学派 [7]
太空摄影“上新”
人民日报· 2025-07-05 05:56
天问二号探测器进展 - 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探测器已在轨运行超33天,与地球距离超1200万公里,工况良好 [2] - 窄视场导航敏感器分别对地球和月球成像,功能性能表现良好 [2] - 地球彩色图于5月30日13时拍摄,器地距离约59万公里,经辐射校正、三波段图像配准和彩色合成处理制作而成 [2][3] - 月球全色图于5月30日15时拍摄,器月距离约59万公里,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 影像图技术细节 - 地球影像图采用红绿蓝(558—631nm、500—573nm、434—477nm)三波段图像配准和彩色合成技术 [2] - 月球影像图为全色图,仅需辐射校正处理 [2] - 影像图回传地面后由科研人员处理制作 [2] 媒体发布 -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5日06版报道相关内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