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风云卫星
icon
搜索文档
生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实践 上海市微宣讲宣传展示活动举行
解放日报· 2025-10-29 09:49
活动概况 - 活动名称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2025年上海市微宣讲宣传展示活动终评 [1] - 活动在宛平剧院小剧场举行,共有9位个人选手和11组团体选手同台竞技 [1] - 活动最终评出一等奖5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8个,以及"最具风采奖"、"最佳创意奖"和"最具人气奖"三个单项奖 [1] 宣讲内容与主题 - 宣讲内容围绕赓续红色血脉、"五个中心"建设、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不同主题展开 [1] - 宣讲作品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切口展现大时代,折射人民城市的璀璨光彩 [1] - 宣讲内容涵盖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和真实鲜活的行业佳话,包括凡人微光的温暖力量和大国工匠的卓越智慧 [2] 代表性宣讲作品 - 个人组一等宣讲作品《把名字写进星河里》回顾了卫星总设计师魏锺铨无私奉献祖国航天事业的一生,讲述了风云二号测试失败后从头改进的曲折探索 [1] - 团体组一等宣讲作品为中共一大纪念馆选送的情景剧《红色中枢》,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展现1928年上海地下工作者熊瑾玎、朱端绶的革命故事 [2] - 其他宣讲案例包括放弃优渥生活支援抗战的英烈毛丽瑛、为双胞胎捐献干细胞的志愿者、苹果期货扶贫助农故事以及国产大飞机等"国之重器"的研制测试历程 [2] 宣讲形式与影响 - 团队作品创新采用沉浸式、互动式的多元宣讲方式,充分发挥文艺表演的魅力 [2] - 宣讲带领观众了解国产大飞机试飞背后的梦想与坚持,以及大数据如何造福城市生活与营商环境 [2] - 活动涌现的优秀宣讲人才和主题故事将纳入"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宣讲团的培育宣传体系 [2]
“国之重器”突破显著 中国方案惠及全球
中国青年报· 2025-10-13 15:30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取得进展,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 [1] - 构建气象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自主可控 [2] - 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与气象融合应用深入,"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综合观测体系建设 -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陆海空天协同的综合观测体系,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 [2][3] - "十四五"时期共发射5颗风云气象卫星,包括全球首次实现区域250米分辨率每分钟连续成像观测的风云四号B星,以及我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 [3] - 风云三号E星是全球唯一在晨昏时段开展观测的民用极轨气象卫星 [3] 预报预警与服务成效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3]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预报体系,可提前3天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 [4]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十四五"时期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4] 农业与民生气象服务 - 围绕粮食保丰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以冬小麦干热风预警为例,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5] - 预报准确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精细化气象服务涵盖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场景,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生活气象服务指数增至70余种 [5] - 提供云海、彩虹、雾凇、极光等景观预报以及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6] 国际合作与全球影响 - 风云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访问风云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的注册国家达37个 [6] - 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预警系统,提升中国在全球气象治理中的影响力 [6]
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就
新华社· 2025-10-12 13:19
气象现代化水平提升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2]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管理平台 [2] 气象观测装备进展 - 风云卫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时期共发射5颗卫星 [3] - 天气雷达监测网覆盖90%以上人口聚集区,监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 风云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其应用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 [3] 气象服务成效 - “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2] - 精细化气象服务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提供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2] - 建立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守护生命安全 [2] 气象预报能力增强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4] - 暴雨预报准确率较“十三五”时期平均提升10%,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和气温预报准确率达80%以上 [4] - 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降至最小62公里,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4] 气象服务应用拓展 - 天气预报内容从简单要素拓展至出行建议、风险提示等,覆盖衣食住行游购娱场景 [5] - 生活气象服务指数增至70余种,可提供未来一小时所在地区精准降雨预报 [4][5] - 气象服务将与健康等领域深度融合,创新体验感更好、针对性更强的服务信息 [5]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10-12 09:02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 [1] - 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实现自主可控 [2] - “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2] - 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 [2] 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体系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可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 [3] - “十四五”时期预报准确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3] - 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全球气象数据获取分发能力持续提升,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 [3] - 向全社会共享包括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在内的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全国21个行业 [3] 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 全国各省(区、市)均制定政策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关键条件 [4] - 建立28个部门成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建成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与快速发布 [4] - 建立细化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和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均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 [5][6][7] - 在云南怒江持续强降雨事件中,通过递进式服务和“叫应”机制支持成功转移避险3904人 [7] - “十四五”时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9] 气象服务国计民生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 [9] - “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9] - 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9] - 精细化气象服务涵盖衣食住行游购娱等生活场景,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 [9] - 提供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9] 国际合作与全球服务 - 自主研发的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超过40个国家在“云”上使用该系统 [10] - 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预警系统 [10] - 承担27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或区域气象中心职责 [10] - 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 [10]
“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
人民日报· 2025-10-12 07:14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气象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数值预报模式自主可控,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7] - “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创新技术成果涌现 [7]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7] -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7] 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体系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可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 [8] - “十四五”时期预报准确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预报时效涵盖从临近分钟到季度、年际尺度 [8] - 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全球气象数据获取分发能力持续提升,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 [8] - 气象部门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1个行业 [8] 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 深化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全国各省(区、市)均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关键条件 [9] - 建立28个部门成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建成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与快速发布 [9] - 探索建立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在时间维度上从季度精准到分钟,在空间维度上聚焦到具体乡镇村和重点人群 [10] - 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均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支持成功转移避险3904人 [11] 气象服务国计民生成效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 [14] - “十四五”时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14] - 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14] - 精细化气象服务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提供云海、彩虹等景观预报及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14] 国际合作与全球服务 - 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 [15] - 自主研发的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超过40个国家在“云”上使用该系统 [15] - 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预警系统 [15] - 承担27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或区域气象中心职责,持续加强全球监测、预报和服务 [15]
利好来了,七部门重磅部署;上海设立150亿未来产业基金;深圳水贝三家黄金珠宝公司被查;美国密西西比州发生校园枪击事件,致6死多伤丨每经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2 07:03
政策与产业规划 - 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提出到2028年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并加强5G+工业互联网、算力基础设施及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的融合创新[4] - 中国气象局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智能数字预报体系可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4] - 上海设立总规模约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并启动建设类脑智能、硅光、脑机接口等领域未来产业集聚区[5] - 住建部提及“十四五”期间全国销售新建商品住宅约50亿平方米,建设1100多万套安置住房惠及3000多万群众,未来将重点推进“好房子”建设和城市更新[6] 公司动态与治理 - 娃哈哈集团确认宗馥莉已于9月12日辞去集团董事长等相关职务,其叔叔宗泽后推出新品牌“娃小智”,招商人员称其产品口味与娃哈哈有95%相似度,娃小智食品(杭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1月,注册资本500万元[12]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任命冯长军为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免去其总会计师职务[13] -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任命郭斌为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免去其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职务[18] - 向党正式出任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公司总资产超5700亿元[19] 金融市场与风险事件 - 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其2015年资本补充债券(规模53亿元)应于2025年9月30日到期兑付,但预计无法还本付息,原因是偿付后无法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公司自2020年二季度起暂停披露季度偿付能力报告,2019年末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85.59%和236.99%[15][16] - 神州数码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郭为一审被判离婚,其持有的7738.89万股公司股份(以10月10日收盘价43.86元/股计算,市值约33.94亿元)此前被司法冻结,若被处置可能导致控股股东变更[17] - 碧桂园8只境内债券的持有人会议通过重组方案,债券余额合计134.1669亿元,截至6月底9只债券总余额为138.5828亿元,仅H16腾越2尚未通过重组方案[21] - 深圳水贝三家黄金珠宝公司因通过预定价模式进行对赌交易,涉嫌构成开设赌场罪被查处,相关公司负责人及骨干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7]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 努力构建现代气象体系,成绩单来了!
新华社· 2025-10-11 21:43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气象探测装备与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包括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 [3] - 建成39个重点开放实验室和44个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并新建6个新型研发机构 [3] - “风雷”、“风清”、“风顺”、“风宇”等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气象观测与监测能力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5]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 [5] - 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5] 气象预报预测能力 - 能够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 [5] - 能够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 [5] - 能够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 [5]
“大国重器”助力逐梦星辰大海 人工智能赋能空间天气预报“结硕果”
央视网· 2025-07-21 17:45
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事件 - 太阳近日发生一次威力强大的日珥爆发事件,形成长达40万公里的等离子体沟壑,长度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1] - 日珥由较冷且密集的太阳等离子体构成,当不稳定时可能剧烈爆发并引发日冕物质抛射,但本次事件未对准地球故未造成明显近地空间环境变化[3] - 当前太阳活动仍处于峰年阶段,2024-2025年为高发期,本轮太阳活动周比上一周期更强烈,预计2030年前仍可能出现大规模爆发[4][8] 空间天气灾害影响 - 灾害性空间天气可导致卫星失效、通信中断、导航偏差、电网瘫痪等风险,2024年已发生60余次X级耀斑,单次能量相当于中国30万年用电量[6] - 2024年5月特大磁暴和10月超大磁暴事件曾引发我国电离层大面积减弱,对通讯导航造成强烈扰动[6] - 在轨卫星故障中约50%受空间天气事件影响,高能粒子还会干扰卫星电子器件及航天员舱外作业安全[9][11] 太空资产防护挑战 - 我国在轨航天器数量已超1000颗,太阳高活跃状态使太空资产安全面临更大挑战[9] - 专家建议从航天器设计阶段就需考虑空间天气影响,包括防辐射设计、轨道阻力变化应对及飞行姿态调整[22] - 未来拟在卫星中引入人工智能芯片实现自主采样、分析和决策,减少对地面指令依赖[24] 人工智能预报技术进展 - 我国研发出世界首个面向空间天气监测预报的AI模型"风宇",可预报太阳爆发影响地球全过程,近期将发布[12][14] - 该模型通过耦合优化器整合"煦风"(太阳风)、"天磁"(地球磁场)、"电穹"(电离层)等子模型,实现上下游数据协同学习[14] - AI技术已实现太阳风源区实时自动识别,为预报提供更有效信息支撑[17][19]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 我国建成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包括"风云卫星""羲和号""夸父一号"等空间监测设备及地面104个台站近300台设备[20] - 子午工程首次实现对日地空间环境全圈层多要素立体探测,结合AI模型实现从监测到预警的全链路智能化[16][20]
探索太阳,飞得更近(科技大观)
人民日报· 2025-07-16 06:10
帕克太阳探测器任务进展 - 帕克太阳探测器近日完成第24次近距离飞掠太阳,距离太阳表面约620万公里,速度达每小时68.7万公里,延续去年底以来的飞行距离纪录[1] - 探测器于2024年11月6日完成第七次金星引力助推飞行,进入最终轨道,并在2024年12月、2025年3月和6月实现最接近太阳的飞掠[3] - 此次飞掠是计划中最后一次,之后探测器将继续围绕太阳运行观测,直至2026年任务评估[3] 太阳物理特性研究 - 太阳半径约70万公里,最外层日冕温度高达百万摄氏度,远超太阳表面温度[1] - 太阳大气向外释放超声速带电粒子流(太阳风),速度通常达每秒数百公里[1] - 太阳活动具有11年周期特征,目前处于第25活动周极大年,黑子数量显著增加,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活动频繁[3] 探测器技术配置 - 配备4台先进仪器:太阳风粒子探测器、宽视场成像仪、电磁场探测仪、高能粒子探测仪[2] - 采用碳复合材料防热罩的热防护系统,可承受极强太阳辐射[2] - 已取得多项科学发现,包括太阳风磁场折回结构和太阳附近无尘区证实[3] 国际合作观测体系 - 除帕克探测器外,欧洲"太阳轨道飞行器"、中国"夸父一号""羲和号"及风云卫星共同参与太阳活动观测[4] - 未来将构建太阳立体监测体系,提升太阳活动预测能力[4] - 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恒星活动规律,为深空探测提供支持[4]
星辰大海  再启新程
人民日报· 2025-04-24 06:07
航天技术发展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于2025年4月24日出征太空 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2] - 突破载人天地往返 交会对接等关键核心技术 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3] - 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创造中国航天世界纪录[3] - 探月工程加速实施 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稳步推进[3] - 火箭运载和深空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支撑向更深更远太空进发[3] 空间科学成就 - 科学卫星包括悟空 墨子号 慧眼等持续获取太空深处讯息[3] - 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月壤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逐步揭示月球奥秘[3] - 从天问探火到羲和逐日 深空探测工程接力迈进[3] - 标志性原创成果证明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快速发展 向国际舞台中央靠近[3] 航天技术应用 - 北斗导航提供高效定位服务 风云卫星提升天气预报精度[3] - 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转化应用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3] - 商业航天安全有序发展 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3] - 航天育种推动农业技术变革 航天材料应用助力制造业升级[3] - 卫星互联网提供覆盖范围更广的通信服务[3] - 航天科技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 为千行百业注入生机与活力[3] 航天战略愿景 - 探索浩瀚宇宙 发展航天事业 建设航天强国是不懈追求的航天梦[4] - 建设航天强国征程中每一步跨越都标注科技创新高度[4] - 探索浩瀚宇宙路线图正在绘就 追寻飞天梦想新篇章正在谱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