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号

搜索文档
观测太阳,多了一双“慧眼”
科技日报· 2025-06-27 09:18
太阳,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源源不断地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然而,这颗演化了46亿年的星 球,还存有诸多未解之谜,静待人类探索。 如今,人类对太阳的观测仰望,又多了一双"慧眼"。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 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 并投入试运行。建成后,该望远镜将成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轴对称太阳望远镜。 "目前太阳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太阳爆发的物理机制。譬如太阳为何会爆发、太阳爆发是如何释 放能量的、太阳爆发对地球会产生什么影响等。"WeHoST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教授丁明德介绍,WeHoST的科学目标就是观测研究太阳活动区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太阳爆发现象,特 别是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特征和机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已有的大型太阳望远镜镜视场小,虽然能够清晰观察到太阳表面 小尺度的精细结构,但对于研究太阳活动区和太阳爆发活动还远远不够。而WeHoST最大的特点就是既 有大视场又有高分辨率,可以看到太阳爆发全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 授方成表示,WeHoST的观测 ...
观天“利器”!我国新一代太阳望远镜来了
新华网· 2025-06-25 03:32
项目概况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正式落户四川稻城海拔4700米的无名山 预计2026年底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并开展总装调试 [1] - 该项目由教育部推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 由南京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等单位共同研制 [2] - WeHoST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轴对称太阳望远镜 目前望远镜本体即将建造完毕 [2] 技术参数 - 主镜口径达2.5米 兼具高分辨率和大视场优势 分辨率较国内外现有大口径太阳望远镜有所提升 观测视场扩大三到四倍 能够覆盖整个太阳活动区 [2] - 镜面可反射90%以上热量 主镜实际吸收热量约500瓦 被反射的4500瓦热量集中在直径仅3.5厘米的主焦点处 [5] - 设计要求镜筒与环境温差控制在5摄氏度以内 主镜和主焦点与环境温差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5] 技术创新 - 采用主镜背部布置200多根气管阵列喷射冷风的方式带走镜面吸收的太阳能 [5] - 主焦点采用专利技术 通过控制制冷液温度和流速实现降温 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5] - 具备日夜光路切换功能 可在10分钟内完成切换 支持时域天文学研究 [7] 科研价值 - 有望在世界上首次完整观测太阳活动区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2] - 将与"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实现天地协同 增强空间天气监测预报能力 [2] - 通过大视场高分辨率观测能力 结合数据驱动模拟 可详细研究太阳爆发现象 为灾害性空间天气预报提供理论和观测基础 [3] - 建成后将完善全球时域天文联网观测 助力研究超新星、引力波、黑洞吞噬恒星等快速变化天体现象 [7] 选址优势 - 观测台址选在四川稻城海拔4700米的无名山 当地拥有优良的大气宁静度和太阳观测条件 [2]
【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揭示白光太阳耀斑产生新机制
中国新闻网· 2025-06-13 09:38
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科研人员通过高分辨率观测手段解析了一次罕见的C9 3级白光太阳耀斑及其对光球层的影响 [1] - 这项研究挑战了传统的白光耀斑产生机制 为"阿尔芬波"作为能量传输机制提供了罕见的观测支持 [1] - 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青年副研究员徐喆及合作者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1] 观测发现 - 2023年9月11日 位于太阳东侧边缘的NOAA活动区13431发生了一次白光耀斑 耀斑能级仅为C9 3级 远低于通常认为能引发白光发射的M级或X级强度 [4] - 研究人员利用中国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夸父一号"卫星(ASO-S)和"羲和号"卫星(CHASE)等国产先进太阳观测系统 捕捉到了这一耀斑的精细演化过程 [4] - 在NVST的TiO波段观测到明显的白光增强 表现为两个白光核及其连接的丝状增亮结构 [4] - 丝状增亮与黑子半影的纤维结构一致 表明白光辐射中包含来自深层光球的贡献 [4] - 在白光耀斑核区域发现了突发的光球涡流运动以及磁场强度骤增的现象 [4] 机制分析 - 耀斑释放的能量可能通过"阿尔芬脉冲波"的形式从日冕快速传递至光球层 [4] - 突发的光球旋涡可能是阿尔芬波脉冲在太阳大气中传播至光球层的表现形式 [4] - 阿尔芬波不仅导致了局部磁场的增强 也可能协助非热电子进入太阳大气的更深层进行加热 从而产生白光辐射 [4] - 通过对ASO-S的硬X射线成像光谱数据分析 研究发现此次耀斑中非热电子能量普遍低于50keV 这不足以单独使其穿透到光球层 [5] - 研究团队估算阿尔芬波传递的能量高达10^30erg 可以同时引起非热电子的加速和光球磁场的增强 [5] 研究意义 - 这项研究表明 C级太阳耀斑在特定磁场结构与能量传输机制作用下 同样可以触发可观测的白光辐射 [5] - 这拓宽了人类对白光耀斑形成条件的认知 也为未来构建更完整的太阳耀斑能量传输模型提供了坚实的观测基础 [5] - 这项研究成果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自主太阳观测设备在多波段 高时空分辨研究中的强大能力 [5]
巨型太阳暗条爆发新途径揭示
科技日报· 2025-06-11 16:18
原标题:巨型太阳暗条爆发新途径揭示 太阳暗条是如何爆发的?记者9日获悉,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基于 我国"羲和号"卫星和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搭载的46.5纳米极紫外太阳成像仪等设备的最新观测,揭示了 太阳表面小尺度磁活动引发大规模太阳暗条爆发的新途径。这一成果近日刊发于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 报》。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冷密磁化等离子体。巨型暗条最长可达数百兆米,相当于太阳半径。 "巨型太阳暗条一旦被'触怒',便会突然爆发,可能会形成壮观的日冕物质抛射,并产生耀斑,进而引 发日地空间的灾害性空间天气。"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云南大学副教授陈何超介绍,研究并掌握 巨型太阳暗条失稳爆发的物理机制,对构建精准的空间天气预报模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原本稳 定存在的巨型暗条为何突然失去平衡依然成谜。 陈何超表示,此次研究中,科研团队借助"羲和号"和46.5纳米极紫外太阳成像仪提供的最新观测数据, 细致研究了一个爆发于2022年9月15日的长达350兆米的巨型暗条从准静态走向失稳爆发的关键过程,发 现引发巨型暗条爆发的"最后一根稻草"竟是其下方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小暗条。 根据"羲和号"的 ...
从“羲和号”到AI心理测评 新中国“光学摇篮”展示前沿成果
环球网资讯· 2025-05-17 16:22
前沿技术成果展示 - "羲和号"卫星、"天问一号"相机、"鹊桥二号"极紫外相机、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等前沿技术成果向公众开放参观 [1]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下属企业展示"特殊视觉检查仪""激光打标机""LED护眼灯""快照式成像光谱仪""AI心理测评仪器"等交互性成果 [3] - AI心理测评仪可在一分钟内测得多项心理、生理指标 [3] 长春光机所背景与活动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 是新中国第一个光学专业研究机构 被誉为"光学的摇篮" [3] - 开放特种发光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光学系统在轨制造与集成重点实验室 展示在轨组装单镜体等太空技术 [3] - 通过焰色反应、伯努利原理、静电飞花等实验进行科普 志愿者以"哪吒"形象演绎科学原理 [3] 科普与科学文化推广 - 研究员举办多场科普报告 旨在传播科技基因 [4] - 活动目标为激发青少年科学研究兴趣 培养科学精神与文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