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号
搜索文档
走近大国重器 | “看”清太阳磁场的奥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1-03 08:10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AIMS望远镜课题团队成员在山间跋涉选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AIMS望远镜建设现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 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中,"日地全景"是规划的五大科学主 AIMS望远镜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AIMS望远镜矗立在青海冷湖赛什腾山上。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题之一。 在青海冷湖赛什腾山上,一座白色圆顶的建筑独自矗立在褐黄色的戈壁山峦中,仰望苍穹,划出一方探索宇 宙的天地。这是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以下简称"AIMS望 远镜"),已于近日通过结题验收并正式启用。 作为国际首个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设备,AIMS望远镜的主要工作是什么?探测太阳磁场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 有哪些重要意义?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中,我国一系列天文观测仪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请随记者一起踏上"探 日之旅"。 研究太阳"最深的秘密" 探索科学前沿、守护人类文明 研究太阳活动、探索背后的奥秘,是人类自远古以来 ...
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十四五” 这些硬核成果值得细看
科技日报· 2025-10-20 13:13
核电技术 -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于2021年1月30日投入商业运行,是全球唯一按计划建成的三代核电机组 [3] - 单台“华龙一号”机组年发电量近100亿度,可满足100万人口年度用电需求,设备国产化率已超90%,带动上下游5400多家企业 [3] - 全球核准在运、在建的“华龙一号”机组共41台,成为全球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3] 重型装备制造 - 中铁装备自主研制直径12至16米级系列化超大直径盾构机,生产直径超12米的盾构机超50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5] - 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中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盾构机“帕蒂加朗号”等相继下线 [5] - 东方电气集团研制出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单台机组1小时发电量超7万度,可满足7000个家庭1天用电,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50万吨,已累计运行超8000小时 [9] 高速铁路 - CR450动车组样车于2024年12月29日发布,试验时速450公里,运营时速可达400公里,将成为全球最快高铁列车 [11] - CR450AF动车组整车运行阻力降低22%,减重10%,在运营速度、运行能耗、车内噪声等主要指标上国际领先 [11] 空间科学与量子计算 -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在轨实现国际首次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等多个突破,其观测数据已被15个国家科研团队使用 [7] - 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处理量子随机线路取样问题的速度比最快超级计算机快15个数量级(快千万亿倍),超过谷歌2024年成果6个数量级 [13] 能源与材料技术 - “深海一号”二期深水高压气田于2025年6月25日全面投产,日产气超15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海上气田,标志着我国进入1500米超深水油气开发时代 [17] -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合成路径仅11步,速度比玉米快8.5倍,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15]
“大国重器”助力逐梦星辰大海 人工智能赋能空间天气预报“结硕果”
央视网· 2025-07-21 17:45
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事件 - 太阳近日发生一次威力强大的日珥爆发事件,形成长达40万公里的等离子体沟壑,长度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1] - 日珥由较冷且密集的太阳等离子体构成,当不稳定时可能剧烈爆发并引发日冕物质抛射,但本次事件未对准地球故未造成明显近地空间环境变化[3] - 当前太阳活动仍处于峰年阶段,2024-2025年为高发期,本轮太阳活动周比上一周期更强烈,预计2030年前仍可能出现大规模爆发[4][8] 空间天气灾害影响 - 灾害性空间天气可导致卫星失效、通信中断、导航偏差、电网瘫痪等风险,2024年已发生60余次X级耀斑,单次能量相当于中国30万年用电量[6] - 2024年5月特大磁暴和10月超大磁暴事件曾引发我国电离层大面积减弱,对通讯导航造成强烈扰动[6] - 在轨卫星故障中约50%受空间天气事件影响,高能粒子还会干扰卫星电子器件及航天员舱外作业安全[9][11] 太空资产防护挑战 - 我国在轨航天器数量已超1000颗,太阳高活跃状态使太空资产安全面临更大挑战[9] - 专家建议从航天器设计阶段就需考虑空间天气影响,包括防辐射设计、轨道阻力变化应对及飞行姿态调整[22] - 未来拟在卫星中引入人工智能芯片实现自主采样、分析和决策,减少对地面指令依赖[24] 人工智能预报技术进展 - 我国研发出世界首个面向空间天气监测预报的AI模型"风宇",可预报太阳爆发影响地球全过程,近期将发布[12][14] - 该模型通过耦合优化器整合"煦风"(太阳风)、"天磁"(地球磁场)、"电穹"(电离层)等子模型,实现上下游数据协同学习[14] - AI技术已实现太阳风源区实时自动识别,为预报提供更有效信息支撑[17][19]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 我国建成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包括"风云卫星""羲和号""夸父一号"等空间监测设备及地面104个台站近300台设备[20] - 子午工程首次实现对日地空间环境全圈层多要素立体探测,结合AI模型实现从监测到预警的全链路智能化[16][20]
探索太阳,飞得更近(科技大观)
人民日报· 2025-07-16 06:10
帕克太阳探测器任务进展 - 帕克太阳探测器近日完成第24次近距离飞掠太阳,距离太阳表面约620万公里,速度达每小时68.7万公里,延续去年底以来的飞行距离纪录[1] - 探测器于2024年11月6日完成第七次金星引力助推飞行,进入最终轨道,并在2024年12月、2025年3月和6月实现最接近太阳的飞掠[3] - 此次飞掠是计划中最后一次,之后探测器将继续围绕太阳运行观测,直至2026年任务评估[3] 太阳物理特性研究 - 太阳半径约70万公里,最外层日冕温度高达百万摄氏度,远超太阳表面温度[1] - 太阳大气向外释放超声速带电粒子流(太阳风),速度通常达每秒数百公里[1] - 太阳活动具有11年周期特征,目前处于第25活动周极大年,黑子数量显著增加,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活动频繁[3] 探测器技术配置 - 配备4台先进仪器:太阳风粒子探测器、宽视场成像仪、电磁场探测仪、高能粒子探测仪[2] - 采用碳复合材料防热罩的热防护系统,可承受极强太阳辐射[2] - 已取得多项科学发现,包括太阳风磁场折回结构和太阳附近无尘区证实[3] 国际合作观测体系 - 除帕克探测器外,欧洲"太阳轨道飞行器"、中国"夸父一号""羲和号"及风云卫星共同参与太阳活动观测[4] - 未来将构建太阳立体监测体系,提升太阳活动预测能力[4] - 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恒星活动规律,为深空探测提供支持[4]
观天“利器”!我国新一代太阳望远镜来了
新华网· 2025-06-25 03:32
项目概况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正式落户四川稻城海拔4700米的无名山 预计2026年底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并开展总装调试 [1] - 该项目由教育部推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 由南京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等单位共同研制 [2] - WeHoST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轴对称太阳望远镜 目前望远镜本体即将建造完毕 [2] 技术参数 - 主镜口径达2.5米 兼具高分辨率和大视场优势 分辨率较国内外现有大口径太阳望远镜有所提升 观测视场扩大三到四倍 能够覆盖整个太阳活动区 [2] - 镜面可反射90%以上热量 主镜实际吸收热量约500瓦 被反射的4500瓦热量集中在直径仅3.5厘米的主焦点处 [5] - 设计要求镜筒与环境温差控制在5摄氏度以内 主镜和主焦点与环境温差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5] 技术创新 - 采用主镜背部布置200多根气管阵列喷射冷风的方式带走镜面吸收的太阳能 [5] - 主焦点采用专利技术 通过控制制冷液温度和流速实现降温 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5] - 具备日夜光路切换功能 可在10分钟内完成切换 支持时域天文学研究 [7] 科研价值 - 有望在世界上首次完整观测太阳活动区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2] - 将与"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实现天地协同 增强空间天气监测预报能力 [2] - 通过大视场高分辨率观测能力 结合数据驱动模拟 可详细研究太阳爆发现象 为灾害性空间天气预报提供理论和观测基础 [3] - 建成后将完善全球时域天文联网观测 助力研究超新星、引力波、黑洞吞噬恒星等快速变化天体现象 [7] 选址优势 - 观测台址选在四川稻城海拔4700米的无名山 当地拥有优良的大气宁静度和太阳观测条件 [2]
巨型太阳暗条爆发新途径揭示
科技日报· 2025-06-11 16:18
太阳暗条爆发机制研究 - 科研团队通过"羲和号"卫星和46.5纳米极紫外太阳成像仪观测,揭示了小尺度磁活动引发大规模太阳暗条爆发的新途径 [1] - 研究发现2022年9月15日爆发的350兆米巨型暗条,其失稳爆发由下方10-20兆米微小暗条的连续形成和爆发触发 [2] - 微小暗条通过磁重联将磁通量和能量注入巨型暗条磁场结构,导致其突然爆发 [3] 观测技术与设备 - 研究依托我国"羲和号"卫星和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搭载的46.5纳米极紫外太阳成像仪进行 [1] - 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观测为理解大尺度太阳爆发活动提供了科学价值 [3] 研究意义 - 巨型太阳暗条爆发可能形成日冕物质抛射和耀斑,引发灾害性空间天气 [2] - 研究成果对构建精准的空间天气预报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2] - 为理解不同尺度太阳活动间的磁耦合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3]
“天问”“羲和”“嫦娥”……“九天揽星河”!中国航天多项任务稳步推进
央视网· 2025-04-24 11:31
天问系列深空探测任务 - 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任务将于2024年上半年择机发射 通过一次发射实施小行星伴飞 取样 返回和主带彗星伴飞探测[4][6] - 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和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任务将有序推进[6] - 行星探测工程在天问一号成功基础上继续实施 太阳探测工程也已纳入未来计划[4][8] 运载火箭技术发展 - 正在抓紧推动更大推力重型运载火箭工程实施 持续开展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攻关[12] - 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40吨 是载人登月和火星采样返回的关键运载工具[14] - 长征九号一级重复使用构型计划2030年首飞 两级完全重复使用构型计划2033至2035年首飞[16] 月球探测与空间站建设 - 加速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 嫦娥八号任务 积极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10] - 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和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项目遴选结果[24] 商业航天发展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建成并完成首发任务 具备双工位发射能力 2024年将执行多次商业航天发射任务[20] - 加速构建商业航天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 营造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和发展环境[20]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航天合作协议 涵盖对地观测 月球与深空探测 卫星研制等领域[22] - 发布天问三号国际合作机遇公告 欢迎国际伙伴参与 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和"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24][26] - 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在月球与深空探测 空间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广泛国际合作[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