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库帛书

搜索文档
文化展密集登场,上半年北京进出境文化类展品货值达3.96亿美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7 21:36
文化类展会数据 - 今年上半年北京会展中心海关共备案进出境文化类展会21个 占展会备案总量的61 76% [1] - 展品总货值达3 96亿美元 [1] - 4场以古希腊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在故宫博物院 国家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 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举办 [1] - 848件代表地中海文明的文物来到北京 [1] 海关监管措施 - 北京会展中心海关为文化类展会打造更便捷的监管模式 [1] - 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和展会主办单位信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 [1] - 对信用良好的办展主体提供驻场免担保 绿色通道等便利措施 [1] - 应用"艺术品AID鉴证-区块链"技术进行展品特征影像采集和对比 [3] 文物回归情况 - 流失美国79年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和《攻守占》回归祖国 [3] - 文物飞行11000多公里 历时16小时抵达北京 [3] - 海关全程无缝对接 从机场到天竺综合保税区仅用时40分钟 [3] - 这批文物将于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3] 文物走私打击 - 今年上半年首都机场海关共查获禁止出境文物38件 [3]
“中国成功当选”,有利于构建流失文物追索新秩序
环球时报· 2025-05-26 07:06
作为主席国,中国将主持大会、引领议题设置,在《公约》框架下发出文物流失国的声音,推动双多边合作,积极参与文化遗产国际治理。"中国 此次当选将有利于构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的国际新秩序。"霍政欣表示。 近年来,中国在文物追索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今年3月1日生效的新文物保护法,首次在法律中明确了对流失境外中国文物的追索权和有关程序, 声明对于因被盗、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权利,且该权利不受时效限制。 在国际规则制定方面,中国也积极作为。2014年主导通过的《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是中国首次在文物返还领 域主导制定国际性规则;2024年,中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联合发布《青岛建议书》,提出解决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这一国际性难题的原创 性中国方案,成为文物原属国对西方博物馆关于历史上流失文物返还新政策的首次集体公开回应。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简称《公 约》)第八届缔约国大会近日在巴黎召开,中国首次当选为《公约》缔约国大会主席国。 "此次成功当选,彰显了中国在文物保护和追索等相 ...
漂泊海外七十九载 战国帛书归故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6 06:59
文物回归 - 战国帛书子弹库帛书的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结束79年漂泊于2025年5月16日回归祖国 [6][13] - 此次回归的文物共计132件(组)包括《五行令》和《攻守占》残片 [9] - 1946年帛书流失美国《四时令》由赛克勒基金会收藏《五行令》《攻守占》由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10] 文物价值 - 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包含900余字是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部典籍意义上的古书 [9] - 帛书内容涉及四时十二月宜忌、攻城守城宜忌对研究楚文字、历法、神话传说、天文历法等具有不可替代价值 [9][10] - 从文字学角度帛书奠定了战国楚文字研究基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用战国楚文字写成的长篇文献 [9] 追索过程 - 2023年底国家文物局基于北大李零教授研究成果形成完整证据链2024年4月正式启动追索 [12] - 2024年6月中国在青岛召开国际研讨会接收子弹库帛书在美国流转物证 [13] - 2025年5月通过多轮磋商美方依据《青岛建议书》原则同意返还文物 [13][14] 国际合作 - 此次返还是中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成功实践为增进两国人文交流注入正能量 [8] - 《青岛建议书》由中国联合18国发布为1970年公约无法适用的流失文物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14][17]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促成59批次218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2024年实现8批次213件/套回归 [14]
从“物质”与“非物质”的辩证关系里看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意义
人民网· 2025-05-20 11:31
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全卷于1946年非法流失至美国。帛书分三卷, 共900多字,三卷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知识系统,人对宇宙、自然、时间、生命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与认 识、思想意识、习俗和社会实践等,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是现今所 能见到最早的中国古代数术类文献,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实物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文字、 古文献、古神话传说、古历法节气、书法艺术研究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科技史、工艺美术史研究具有 重要价值。 此次子弹库帛书两卷的回归,不仅是海外流失文物的重要追索返还成果,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领域相关先秦物证的重要回归,其所承载 "非物质"的信息、文化和知识系统弥足珍贵,是研究先 秦楚人生活的一把钥匙,是链接古代、当代和未来的桥梁。 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二者从 形态上存在本质区别又不可分割,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和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文化遗产保护中"物 质"与"非物质"的辩证关系视角,可以进一步认识子弹库帛书回归的重大意义。 "物质"与"非物质"相互依存共生。思想、语言、技艺、习 ...
宋代古墓成露天厕所,文物保护不能区别对待
南方都市报· 2025-05-20 03:15
文物保护现状 - 福州仓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郑涓墓因缺乏养护荒凉破败,被当作临时厕所,虽设置围挡但环境仍差[1] - 全社会对文物保护重视度提高,流失海外79年的"子弹库帛书"回归祖国,显示国家层面对珍贵文物高度重视[1] - 中国不可移动文物超76万处,福建最新普查确认33251处,福州仓山区有339块保护牌[2] 文物保护差异原因 - 中央财政支持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省级及以下文保预算占比上限从15%提高至30%,但经费非唯一决定因素[1] - 体制机制和管理能力不足,基层文保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不足[2] - 部分地方重经济发展轻文化保护,"拆真建假""重用轻保"现象普遍[2] - 普通文物缺乏价值阐释和传播,保护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2] - 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公众文保意识薄弱,导致"重珍品轻一般"等不平衡局面[2] 文物保护改进方向 - 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文保网络,改变以行政级别和知名度为主导的资源分配模式[3] - 地方文物可与社区生活、教育、旅游结合,推动社区为基础的文保模式[3] - 需重新思考博物馆和文保机构角色定位,建立更具包容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的保护体系[3] -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解决差异化问题提供思考框架[3]
流失79载的子弹库帛书回归中国,专家:我国首个就历史上流失文物启动主动追索案例
环球时报· 2025-05-19 06:26
文物返还背景 - 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结束在美国79年的漂泊,于5月18日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1] - 此次返还是中国探索通过"溯源研究+主动追索"方式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回归的新尝试和新成就 [1] - 子弹库帛书1942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盗掘出土,1946年非法出境流失 [1] - 帛书分为《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多达900余字,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和中国最早的帛书 [1] 文物内容与价值 - 此次返还的《五行令》《攻守占》共计132件(组) [1] - 《五行令》由月名图和文字组成,内容是按五行讲述四时十二月的宜忌 [1] - 《攻守占》上文字按顺时针方向以圆圈状排列,内容是关于攻城守城的方向、日期和时辰的宜忌 [1] - 帛书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1] 返还过程 - 《五行令》《攻守占》在返还前由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1992年被捐赠给该博物馆 [2] - 史密森学会2022年4月发布声明,对非道德方式获取的馆藏文物实施道德性返还 [2] - 国家文物局2023年底形成完整证据链,2024年4月提交要求返还的备忘录 [2] - 2024年中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发布《青岛建议书》,提出解决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中国方案 [2] - 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返还的帛书 [2] 国际影响 - 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表示返还"建立在与中国研究人员数十年合作的基础上" [3] - 此次返还是《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 [3] - 子弹库帛书返还是中国就历史上流失文物启动主动追索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3] - 《青岛建议书》聚焦殖民背景下流失文物的保护和返还问题,反映了国际社会共识 [4] 未来计划 - 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由美国赛克勒基金会收藏,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推动该卷回归 [5]
特写:国宝回家!帛书归来
新华社· 2025-05-18 18:35
文物回归事件 - 流失美国79年的战国时期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于5月18日通过CA818航班从华盛顿运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1] - 文物由国家文物局工作组全程护送 经过16小时飞行跨越11000多公里路程 [1][3] - 文物在机场要客区完成海关查验后 被运送至国家文物局回归文物库房 [3] 文物历史价值 - 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 包含《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 总字数达900余字 [2] - 该帛书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帛书和典籍意义古书 比西方"死海文书"年代早100多年 [2] - 《五行令》记载五行四时十二月宜忌 《攻守占》记录攻城守城时空方位宜忌 反映战国时期宇宙观 [2] 文物流转过程 - 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 1946年非法流失海外 [5] - 《四时令》由赛克勒基金会收藏 《五行令》《攻守占》由史密森尼学会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5] - 2023年底国家文物局完成非法流失证据链 2024年4月正式启动追索程序 [5] 国际合作进展 - 2024年6月青岛研讨会上 中国联合18国发布《青岛建议书》 首次集体回应流失文物返还政策 [5] - 通过多轮磋商谈判 最终促成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两卷帛书 [6] - 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59批次231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6] 后续计划 - 回归帛书将于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万里同归"展览亮相 [6] - 专业机构将对文物开展系统性保护研究 [6] - 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四时令》回归工作 [6]
帛书归来之路|为让帛书回家 从个人到国家付出了哪些努力?
央视网· 2025-05-18 06:29
文物追索背景 - 子弹库帛书在抗日战争时期出土后被古董商蔡季襄收购 [1] - 1946年美国人柯强以拍摄红外线照片为由将帛书带至美国 [1] - 帛书第一卷曾借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二、三卷借存于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 [1] - 1964年柯强出售第一卷 1966年赛克勒医生购得 [1] - 柯强匿名将二、三卷"捐赠"给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 [1][2] 赛克勒医生的归还努力 - 赛克勒医生清楚帛书来路不正并多次提出归还中国 [2] - 1987年赛克勒美术馆开馆时杂志记载其归还遗愿 [2] - 赛克勒医生原计划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开幕时归还帛书 但因去世未实现 [2] - 1987年后第一卷归赛克勒基金会持有 二、三卷归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2] 追索过程与成果 - 李零教授研究帛书45年 1990年起参与溯源调查并闭合证据链 [3] - 2022年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发布返还非道德获取文物的政策文件 [3] - 基于完整证据链和中美共识 美方同意返还帛书二、三卷 [3] - 国家文物局表示正在推进第一卷"四时令"的回归工作 [3]
流失七十九载战国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
中国新闻网· 2025-05-17 12:41
文物返还事件 - 中国国家文物局在华盛顿接收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1][3] - 子弹库帛书1942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盗掘出土,1946年非法出境流失,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中国首部典籍意义上的古书[1] - 返还交接仪式在中国驻美大使馆举行,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通过视频致辞[3] -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表示,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中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3] 文物价值与保护 - 帛书回归后将在文物原生环境中得到更加全面、系统保护和研究,让文物价值得到更加准确、完整理解和阐释[3] - 《五行令》《攻守占》共计132件(组),将于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出[7] - 子弹库帛书分三卷,第一卷《四时令》目前由赛克勒基金会收藏,中国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推动《四时令》早日回归[7] 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 - 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向中方返还帛书彰显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中恪守博物馆伦理的努力[3] - 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鲁宾逊表示,返还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决定,为亚洲艺术博物馆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5] - 博物馆与中国合作伙伴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有望面向未来开展合作[5]
流失海外79载 国宝帛书回归祖国怀抱
央视网· 2025-05-17 12:17
文物回归 - 国家文物局成功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 [1][3] - 这批帛书流失海外79年,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战国帛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 [1][5] - 帛书将于北京时间5月18日凌晨抵达北京,7月在国家博物馆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19] 文物价值与研究 - 子弹库帛书分三卷:第一卷"四时令"、第二卷"五行令"、第三卷"攻守占",内容与中国古代术数相关 [5] - 第二卷"五行令"包含"月名图"和五行时令文字,按五行讲四时十二月的宜忌 [8] - 第三卷"攻守占"内容为战争军事中攻城、守城的方向宜忌和日辰宜忌 [10] - 第一卷"四时令"相对完整,体现阴阳交错、四时流转的哲学思想,包含岁、四时、月令宜忌等内容 [12] - 帛书年代约为公元前300年,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战国帛书,与马王堆帛书并列为集中出土的两次重要发现 [5][6] 文物历史与流转 - 1942年帛书在长沙子弹库一带的战国楚墓中被盗掘出土,1946年流失美国 [14][16] - 第一卷被赛克勒基金会持有,第二、三卷由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持有 [18] - 1973年同一楚墓考古发掘出土"人物御龙帛画",为仅有的两幅战国帛画之一 [14] - 目前第一卷的追索工作仍在进行中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