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库帛书

搜索文档
“中国成功当选”,有利于构建流失文物追索新秩序
环球时报· 2025-05-26 07:06
中国当选《公约》缔约国大会主席国 - 中国首次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主席国 彰显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升 [1] - 中国自1989年加入《公约》以来积极履行义务 完善国内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 - 作为主席国将主持大会并引领议题设置 推动双多边合作与文化遗产国际治理 [1] 中国文物追索领域突破 - 2024年3月1日生效的新文物保护法首次明确流失境外文物追索权及程序 权利不受时效限制 [2] - 2014年主导通过《敦煌宣言》 2024年联合18国发布《青岛建议书》提出原创性中国方案 [2] - 已与27个国家签署防止文物非法贩运双边协定 十八大以来59批次2310件/套文物回归 [3] 重点文物回归案例与国际合作 - 子弹库帛书(132件/组)结束79年海外漂泊回归 为战国时期唯一帛书 学术价值极高 [3][5] - 埃及前官员呼吁各国合作解决文物追索问题 强调人类共同利益高于国家单独利益 [5] - 欧美博物馆开始反思殖民时期文物获取合法性 全球南方国家需协调立场推动国际规则完善 [5]
从“物质”与“非物质”的辩证关系里看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意义
人民网· 2025-05-20 11:31
文化遗产保护 - 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于5月18日从美国返还中国,结束了79年的海外漂泊 [1] - 帛书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1946年非法流失至美国,共三卷900多字,涉及中国古代知识系统、宇宙观、历法等,是中国最早的帛书和数术类文献 [1] - 帛书回归为研究先秦楚人生活提供关键物证,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信息对古文字、文献、神话、科技史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1]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 - 文化遗产是物质与非物质的有机统一体,二者形态不同但相互依存共生,非物质文化通过物质载体表现和传承 [2] - 子弹库帛书作为物质遗产,为五行学说、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实物文献,两者共同构成文化基因的完整生态 [3] - 物质遗产保护促进非遗传承,帛书回归后系统修复研究可能带来学术突破,同时非遗活态传承推动物质遗产的再利用与创新 [4] 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 需建立物质与非遗协同保护机制,系统性监管避免文化基因版图割裂,解决保护碎片化问题 [5] - 帛书回归填补中华文化基因版图,后续修复研究将提升保护效能,并期待第一卷《四时令》回归 [5]
宋代古墓成露天厕所,文物保护不能区别对待
南方都市报· 2025-05-20 03:15
文物保护现状 - 福州仓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郑涓墓因缺乏养护荒凉破败,被当作临时厕所,虽设置围挡但环境仍差[1] - 全社会对文物保护重视度提高,流失海外79年的"子弹库帛书"回归祖国,显示国家层面对珍贵文物高度重视[1] - 中国不可移动文物超76万处,福建最新普查确认33251处,福州仓山区有339块保护牌[2] 文物保护差异原因 - 中央财政支持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省级及以下文保预算占比上限从15%提高至30%,但经费非唯一决定因素[1] - 体制机制和管理能力不足,基层文保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不足[2] - 部分地方重经济发展轻文化保护,"拆真建假""重用轻保"现象普遍[2] - 普通文物缺乏价值阐释和传播,保护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2] - 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公众文保意识薄弱,导致"重珍品轻一般"等不平衡局面[2] 文物保护改进方向 - 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文保网络,改变以行政级别和知名度为主导的资源分配模式[3] - 地方文物可与社区生活、教育、旅游结合,推动社区为基础的文保模式[3] - 需重新思考博物馆和文保机构角色定位,建立更具包容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的保护体系[3] -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解决差异化问题提供思考框架[3]
帛书归来之路|为让帛书回家 从个人到国家付出了哪些努力?
央视网· 2025-05-18 06:29
文物追索背景 - 子弹库帛书在抗日战争时期出土后被古董商蔡季襄收购 [1] - 1946年美国人柯强以拍摄红外线照片为由将帛书带至美国 [1] - 帛书第一卷曾借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二、三卷借存于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 [1] - 1964年柯强出售第一卷 1966年赛克勒医生购得 [1] - 柯强匿名将二、三卷"捐赠"给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 [1][2] 赛克勒医生的归还努力 - 赛克勒医生清楚帛书来路不正并多次提出归还中国 [2] - 1987年赛克勒美术馆开馆时杂志记载其归还遗愿 [2] - 赛克勒医生原计划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开幕时归还帛书 但因去世未实现 [2] - 1987年后第一卷归赛克勒基金会持有 二、三卷归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2] 追索过程与成果 - 李零教授研究帛书45年 1990年起参与溯源调查并闭合证据链 [3] - 2022年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发布返还非道德获取文物的政策文件 [3] - 基于完整证据链和中美共识 美方同意返还帛书二、三卷 [3] - 国家文物局表示正在推进第一卷"四时令"的回归工作 [3]
流失海外79载 国宝帛书回归祖国怀抱
央视网· 2025-05-17 12:17
文物回归 - 国家文物局成功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 [1][3] - 这批帛书流失海外79年,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战国帛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 [1][5] - 帛书将于北京时间5月18日凌晨抵达北京,7月在国家博物馆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19] 文物价值与研究 - 子弹库帛书分三卷:第一卷"四时令"、第二卷"五行令"、第三卷"攻守占",内容与中国古代术数相关 [5] - 第二卷"五行令"包含"月名图"和五行时令文字,按五行讲四时十二月的宜忌 [8] - 第三卷"攻守占"内容为战争军事中攻城、守城的方向宜忌和日辰宜忌 [10] - 第一卷"四时令"相对完整,体现阴阳交错、四时流转的哲学思想,包含岁、四时、月令宜忌等内容 [12] - 帛书年代约为公元前300年,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战国帛书,与马王堆帛书并列为集中出土的两次重要发现 [5][6] 文物历史与流转 - 1942年帛书在长沙子弹库一带的战国楚墓中被盗掘出土,1946年流失美国 [14][16] - 第一卷被赛克勒基金会持有,第二、三卷由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持有 [18] - 1973年同一楚墓考古发掘出土"人物御龙帛画",为仅有的两幅战国帛画之一 [14] - 目前第一卷的追索工作仍在进行中 [14][18]
《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
券商中国· 2025-05-17 07:24
文物回归 - 国家文物局成功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 [1] - 两卷内容分别记述四时十二月的宜忌、攻城守城的宜忌 [1] - "子弹库帛书"是我国发现的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字数超过900字,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研究价值巨大、无可替代 [1] - 该帛书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一座楚墓中被盗掘出土,1946年非法流失美国 [1] - 流失海外79年后,这批国之瑰宝终于回归祖国 [2] 文物背景 - "子弹库帛书"分三卷,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战国帛书,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 [1] - 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早日回归 [5] 文物内容 - "子弹库帛书"第三卷《攻守占》文字已公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