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称不守恒定律

搜索文档
每经热评|纪念杨振宁先生,守护内心对科学那团炙热的火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9 17:09
每经评论员 徐肖逍 历史的天空,星辰流转。杨振宁先生的离去,让世界失去了一位科学巨匠,但他以超过一个世纪的 生命轨迹,为这个国家以及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留下了一团无比珍贵而炙热的火种。 这团火种,唤起了国人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自信"。 回望杨振宁先生求学的年代,"科学"对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是遥不可及的"西学",是救亡图存的 工具。中国学者往往怀揣着"师夷长技"的紧迫与谦卑,却少了一份与世界顶级智慧平等对话的底气。而 杨振宁先生的出现,以一种石破天惊的方式,打破了这一心理壁垒。 从他与合作者发表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以下简称规范场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根基, 到他与李政道先生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斩获诺贝尔奖,物理学的巅峰成就支撑起的显然不只是他本 人的自信。杨振宁用事实证明,科学的皇冠并非西方文明的专属,中国人的智慧可以抵达同样的高度。 这团火种的内核在于点燃了国人对科学的"纯粹热爱"。 在功利主义的思维里,"科学"二字常常被异化为升学、就业、职称评定的筹码,那种源自好奇的惊 奇、理解知识的壮美以及探索未知本身的巨大乐趣,反而被遮蔽了, 然而,对科学,杨振宁先生却是这种"纯粹热爱"最鲜活、最深刻的 ...
杨振宁:抱薪科学 沐光而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9 15:55
(原标题:杨振宁:抱薪科学 沐光而行) (杨振宁) 杨振宁为中国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71年他首次回中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 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1977年,为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他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 长。 晚年杨振宁定居中国,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回中国后,杨振宁把家安在清华园,取名"归根居",认为 自己的人生像是画了一个圆。 "我的一生是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 悔。"杨振宁在快满九十岁时曾这样写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新 杨振宁在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界,在国人心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在合肥西大街四古巷内的杨宅,在这里度过了6年时光,后因其父赴厦门大 学、清华大学任教而举家迁徙。他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位留美的数学博士,1929年至1937年在清华 大学任教,一家住在清华园内,杨振宁在此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 对中国人而言,杨振宁更重要的贡献,或许不止于学术层面。1995年,杨振宁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获得 诺贝尔奖的感受,他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追记杨振宁先生
中国新闻网· 2025-10-19 08:45
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追记杨振宁先生 作者 曾玥 刘梦青 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米曾评价杨振宁,"他不是在寻找答案,而是在追赶宇宙本身"。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这幅挂在杨振宁办公室里的对联,似是对他毕生学术追求的凝练。 从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宇称不守恒定 律",再到开辟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新方向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杨振宁在粒子物 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诸多成就。 在艰深的公式与理论之外,杨振宁看见了物理学之美。"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 和妙的地方。而各位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 杨振宁认为,物理学工作者的研究风格,正是源自对"美和妙"的不同感知。他坦言,"我在西南联大的 七年,对我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已有我的'taste'"。 杨振宁的学术和精神深处,始终饱含对中国的眷恋。1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