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安徽SU7
icon
搜索文档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IP?
36氪· 2025-08-11 17:48
企业家IP构建与演变 核心观点 - 企业家IP构建从"事成人立"(实业成就驱动)演变为"人立事成"(个人形象前置)[8][15] - 媒介迭代是推动IP构建方式变革的核心因素,从单向传播(报纸/电视)到互动参与(社交媒体/直播)[6][16] - 成功IP需锚定价值创造而非流量表演,过度依赖人设易导致翻车风险[20][25] 传统实业时代IP特征 - **储时健**:以"亚洲第一烟厂"业绩和"橙王"再创业故事塑造"坚韧实干"形象[10][11] - **张瑞敏**:1985年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事件被《经济日报》报道,奠定"中国制造质量觉醒"符号[12] - **柳传志**:80年代蹬三轮送货、穿军大衣吃盒饭的影像成为"民族IT产业拓荒者"标志[13] - 共同点:IP依附于企业实体成就,媒介仅作单向传播,公众认知聚焦商业成就而非个人生活[13][14] 互联网时代IP转型 - **马云**:金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通过互联网论坛自发传播,形成"商业布道者"形象[17] - **雷军**:设计"Are you OK"等互动梗,社交媒体接地气互动强化"性价比代言人"标签[17][18] - **周鸿祎**:从微博"红衣教主"到直播间转型,尝试用个人流量替代市场部门职能(宣称年省数千万)[19] - 新逻辑:IP成为商业前置变量,用户通过点赞/转发参与人设共创,但流量维系隐性成本高[18][19] IP构建风险与内核 - **翻车案例**:小米SU7事故致雷军形象受损,娃哈哈遗产纠纷冲击宗庆后"布鞋首富"人设[5][21] - **可持续性**:DeepSeek梁文锋拒绝AI概念炒作,专注技术落地塑造"低调实干"形象[25] - 本质规律:穿越周期的IP需回应时代需求(如制造业升级/互联网普惠),媒介仅放大价值而非创造价值[24][26] 媒介角色对比 - 传统媒介:单向输出,IP由外界定义(如储时健=实干,张瑞敏=质量)[23] - 新媒介:双向互动,IP由公众实时修正(如刘强东从"争议人物"到"东哥"形象回升)[23][24] - 副作用:传播速度导致容错率降低,新一代IP更鲜活但更脆弱[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