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临)

搜索文档
志特新材:进军化学机器人!借助主业渠道,孵化超级隔热材料
新浪财经· 2025-05-17 14:57
公司动态 - 志特新材注册控股子公司"志特小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进军化学机器人领域 [1] - 化学机器人技术源自中科大精准智能实验室,应用场景包括医药、半导体、新能源、化工等领域 [1] - 第一代化学机器人"小来"为单机器臂形态,曾完成国家航天局火星制氧催化剂项目并在《自然·合成》发表成果 [1] - 第二代"小临"为双臂轮式人形机器人,由志特小临负责产业化 [1][7] 技术优势 - 一代机器人日均完成2000次精准操作,相当于5-6名资深研发人员工作量(年收入50万以上) [3] - 中科大实验室拥有高质量数据训练的材料AI模型,为化学机器人核心 [3] - 二代机器人相比一代新增一条机器臂,实验效率更高 [3] - 二代接入生成式模型,具备自主设计优化实验能力 [5] - 二代配备红外/拉曼探头及显微功能,可观测分子结构变化 [5] 产业化进展 - 已储备超级隔热材料、钙钛矿材料、固态电池材料等数十款AI新材料 [8] - 二代机器人仅用7个月完成"超级隔热材料"配方筛选(传统方式需10年) [8] - 超级隔热材料保温系数为涂层型气凝胶2倍,应用覆盖建筑、汽车玻璃、新能源电池 [8] - 中国绝热保温材料市场规模达1750亿元,该材料技术壁垒高且成本接近传统方案 [8] - 志特新材主业为建材(国内龙头),可利用现有全球渠道加速材料产业化 [8] - 公司股权激励目标2025年净利润2亿元、2026年3亿元 [8]
科好玩|从“小来”到“小临”,一起了解“机器化学家”的故事
新华社· 2025-05-05 13:09
文章核心观点 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机器化学家”作为代表能加速科技创新突破,“小来”和“小临”两代“机器化学家”诞生并不断升级,未来计划建造大楼提升研发效率,让人类科学家投身创造性思考 [2][12] 分组1:“小来”的诞生 - 传统化学研究范式依赖“试错法”,新物质创制周期长、成本高,实验效率低、数据分散 [3] - 2013年江俊与同事探讨用大数据革新化学研究,团队花三年整理百万条化学数据,将专家研究经验“灌”进计算机 [3][6] - 2020年自动化专家加入,2021年“机器化学家”“小来”诞生,日均能完成2000次精准操作,抵得上五六名科研人员工作量 [6] - “小来”在火星制氧催化剂研究中,6周从376万种配方组合找到最优解,成果发表于《自然·合成》 [7] 分组2:从“小来”到“小临” - 去年第二代“机器化学家”“小临”诞生,比“小来”多一条机械臂,接入多个生成式大模型,能自行设计实验并智能优化 [8] - “小临”帮方天成博士团队研发吸能材料,7个月找到最优解,传统方法需十年 [11] - “小临”能主动从失败中学习,分析数据锁定关键变量 [11] 分组3:“小来”和“小临”的未来计划 - 团队计划未来几年建造“机器化学家大楼”,容纳上百台机器人、上千个智能工作站,日均实验量可达百万次 [12] - 新一代“机器化学家”将配备红外和拉曼探头,能“看见”“闻出”化学物质变化,还能云端共享数据 [12]
【人民日报】为实验室配上“机器化学家”
人民日报· 2025-04-28 09:37
"这段时间,'小来'做实验收集了不少数据,需要系统梳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 院办公室里,江俊教授与团队成员正在热烈讨论。 "小来"是团队自主研发的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平台,集阅读文献、实验操作、材料开发等功能于一 体,集成了2台移动机器人、19个智能化学工作站和高通量计算系统。 "小来"能做什么?实验室里,科研人员输入指令程序,机器人穿梭于各个实验仪器前,抓取材料、 配制试剂……"按照传统化学的研究方法,想要找到某一催化剂的最佳配比,可能需要很多年,'小 来'极大缩短了这一过程。"江俊说。 将机器人与化学研究相融合,源于江俊与学生的一次思维碰撞—— "通过理论计算设计的化学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实验验证。"学生的话启发了他,"能不能把化学 数据整合成数据库?" 说干就干。江俊开始组建团队,数学、化学、计算机等各个专业的同学纷纷加入进来。江俊带着同 学们挨个给文献数据"打标签",并开发智能文献阅读软件。最终花了两年时间,数据库初步建成,还同 步搭建了人工智能模型。 若要进一步提升数据库的精准度,还需要采集更多现场实验反馈数据。与大家商量后,江俊决定研 发能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机器人。 学校提供了一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