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广播剧《南侨赤子》
icon
搜索文档
抗战“输血管”到“一带一路”桥头堡:滇缅公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广播剧《南侨赤子》
央广网· 2025-08-25 17:10
滇缅公路历史背景 - 滇缅公路全长1146.1公里,东起昆明西通缅甸腊戍,1938年贯通于云南山区 [1] - 20万云南民众耗时9个月凭人力凿通公路,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参与物资运输 [1] - 畹町桥作为公路终点,是跨越中缅界河的百米桥梁,成为抗战生命线咽喉 [2] 战略地位与军事价值 - 1938年沿海沦陷后,滇缅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唯一陆路通道 [2] - 日军视其为眼中钉,实施频繁轰炸与破坏,累计超400架次轰炸机空袭 [5] - 1940年英国签署《封闭滇缅路协定》导致三个月禁运,重开当日遭日军大规模空袭 [5] 工程奇迹与维护措施 - 功果桥1941年遭第14次轰炸损毁后,工程人员用汽油桶扎浮桥维持运输 [8] - 中方制定《滇缅公路警备计划》,沿线军民即炸即修誓死护路 [5] - 1942年5月因日军进犯缅北滇西导致公路中断 [8] 后续通道建设 - 1942年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从印度利多开建,1945年1月连接滇缅公路延伸至重庆 [8] - 当前在建大瑞铁路与滇缅公路历史线路交织,协同320国道及杭瑞高速服务一带一路 [20] 地区经济转型 - 德宏州对缅贸易额占滇缅贸易70%以上,拥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及7个海关监管场地 [16] - 企业开办时间压缩80%,市场主体突破21万户同比增长17.63% [16] - 依托光热资源成为"中国咖啡之乡""中国冬季鲜食玉米之乡"等农业基地 [12] 文化旅游发展 - 德宏热带风光与地域文化结合,被社交媒体誉为"解压天花板" [12][18] - 芒市新玩厂美食街的泡鲁达与撒撇受游客青睐 [12] -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作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与瑞丽自贸试验区共同构成精神坐标与经济引擎 [16][19]
滇缅公路上的“花木兰”是谁?手握方向盘驰骋在抗战生命线丨广播剧《南侨赤子》
央广网· 2025-08-24 17:22
南侨机工招募背景 -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导致中国海岸线物资运输受阻 大量作战物资囤积于缅甸仰光、腊戍等地[1] - 南洋华侨总会通过陈嘉庚发起征募 共招募约5,000-6,000名应征者 最终分九批输送3,200余名机工回国支援[1] 李月美个人事迹 - 马来西亚槟城华侨李月美因性别被拒参军 遂剪发化名"李月眉"女扮男装成功应征[6][7] - 1938年底经昆明集训后被分配至贵州红十字会担任司机 在滇缅公路承担武器及医疗物资运输任务[7][9] - 1940年因翻车重伤被救后女性身份曝光 被何香凝赠"巾帼英雄"锦旗 后转任护士持续贡献至抗战胜利[9][10] 白雪娇个人事迹 - 马来西亚槟城富商家庭出身的白雪娇化名"施夏圭"(寓意"为华夏而归")辞去教职秘密参军[14] - 1939年5月19日《光华日报》刊登其家书 信中称"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引发华侨共鸣[18][19] - 战后返回槟城任华校校长 于1949年10月1日在槟城升起首面五星红旗[19] 抗战物资运输体系 - 滇缅公路成为关键物资通道 南侨机工承担武器与医疗物资抢运任务 直面敌机轰炸风险[7][9] - 机工需经昆明集训后分配至各地 包括贵州红十字会等机构 形成系统化运输网络[7][9] 文化传播与纪念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主题广播剧《南侨赤子》 于中国之声/云听/央视等多平台同步播出[3][22] - 联合制作方包括中共德宏州委宣传部/云南广播电视台 获云南省广电局/文旅厅支持[23]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位华侨领袖为何如此断言?|广播剧《南侨赤子》
央广网· 2025-08-23 15:49
南洋华侨抗战组织与行动 - 九一八事变后华侨华人组织救亡团体并踊跃回国参战 为抗战事业提供重要支援 [1] - 1938年10月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 陈嘉庚担任主席 实现南洋800万华侨超越地域政党和阶层的空前大团结 [8] - 南侨总会负责招募组织华侨机工回国服务 承担滇缅公路国际援华物资运输重任 [2] 陈嘉庚的领导与号召 - 陈嘉庚在1938年南侨总会成立时号召"国家大患一日不能除 则国民大责一日不能卸" 强调持续支援前线 [1] - 1928年济南惨案后陈嘉庚当选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 领导南洋华侨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抗日行动 [9] - 陈嘉疾呼"爱国而无团结则如一盘散沙 既团结而不爱国则团结亦属空泛" 成为凝聚侨心的精神旗帜 [8] 南侨机工的具体贡献 - 3200多名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1939至1942年间累计抢运军需物资45万余吨 日均输入量超过300吨 [4][10] - 机工面临瘴疟暴雨悬崖和敌机轰炸四重危险 超过1000名南侨机工牺牲于滇缅公路 [4][10] - 招募条件严格且薪酬微薄 但未影响华侨青年回国报国的决心 [2] 华侨经济与物资支援 - 华侨捐款购债与侨汇构成国民政府外汇收入主要支柱 在国际援助有限的艰难时期提供关键支持 [8] - 从飞机坦克车辆到被服药品 南洋华侨持续捐输国内急需的各类战备与生活物资 方式多样源源不断 [8] 陈嘉庚的延安之行与认知转变 - 1940年陈嘉庚访问延安 亲身感受共产党人平等质朴作风 包括"南洋女学生无敬礼便坐谈话毫无拘束" [13] - 延安露天设宴旧桌报纸为布 与重庆谒蒋三鞠躬层层戒备形成鲜明对比 [14] - 陈嘉庚坦言此前认为"中国至少还要五十年才有希望" 访问后郑重改口"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4]
三千南洋华侨为何唱着田汉、聂耳的这支歌奔赴“死亡公路”?丨广播剧《南侨赤子》
央广网· 2025-08-22 17:24
南侨机工历史背景 -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主要港口沦陷 1938年通车的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国际通道 该公路全长1146公里由20万云南各族民众在9个月内徒手开凿[4] - 滇缅公路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但当时国内极度缺乏熟练卡车司机和维修技工 导致大批国际援助军事物资难以运抵前线[4] 南侨机工组成与贡献 - 1939年爱国侨领陈嘉庚号召下 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组成回国服务团 来自新加坡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等地 其中至少包括5名女性[12] - 机工们驾驶卡车穿越滇缅公路枪林弹雨 负责抢运军需物资和抢修运输车辆 为抗战筑起打不垮的补给线 超过1000名机工献出生命 平均每公里公路就有一位机工长眠[4] - 现存临行合照显示机工们西装革履领带整齐 是一群会吹口琴能唱英文歌爱喝咖啡的南洋青年 虽身在异域却心系桑梓[12] 文化纪念与艺术创作 - 云南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建有高9米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基座镌刻赤子功勋四字[1][3] - 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畹町镇设立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馆内珍藏2000余件文物史料和1200余张历史照片[14] - 20世纪30年代田汉与聂耳创作话剧《回春之曲》 其中歌曲《告别南洋》以"再会吧南洋 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成为机工归国的时代战歌[8][9]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广播剧《南侨赤子》于8月22日至25日在中国之声 云听客户端等平台同步上线[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