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
搜索文档
文旅部: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16:54
非遗保护机制与氛围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31个省(区、市)出台地方非遗保护法规,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2] - 全国设立270多个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及人文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2] - 非遗有机融入现代生活,元宵赏灯、重阳登高等习俗增强节日仪式感,八段锦、太极拳成为大众锻炼养生方式 [2] 非遗传承实践与教育 - 推动传统传承与现代教育体系结合,全国100余所高校设立非遗保护本科专业和相关研究方向 [2] - 200余所高校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超过10万名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 [2] - 非遗传承年轻化、生活化、时尚化趋势明显,年轻人及外国友人参与古琴、昆曲、汉服、鱼灯等活动 [2] 非遗产业经济与社会效益 - 文旅部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1][3] - 非遗消费潜力释放,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时尚”深度融合,如游陕北看秧歌、到贵州听侗族大歌、去自贡赏灯会 [3] - 海南黎锦、庆阳香包等案例显示非遗成为地方名片,有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3]
非遗技艺如何转化为“指尖经济” ——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5-28 11:32
非遗产业发展现状 - 庆阳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57项、市级76项、县级616项 形成"基地+工坊+传承人"立体保护网络 培育13家非遗手工作坊 开发5000多种文创产品 年产1000多万件 带动10万人就业 [2] - 庆阳香包年产值达7500万元 产品远销26国 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 形成"专业团队设计+千家万户生产+龙头企业营销"产业路径 [9][10] - 非遗传承面临核心矛盾:传统技艺需后继有人但传承人需解决生计问题 部分项目与现代生活脱节 市场化程度不足 [4][6] 代表性企业及商业模式 - 甘肃妙剪生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剪纸艺人马路创立 年收入20多万元 开发肖像定制剪纸占收入1/3 设立创研馆和研学体验馆 [5][6] - 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刘兰芳创立 香包产品获8万美元外贸订单 采用"设计打样+分散加工+集中缝合"生产模式 辐射30多个乡镇1000多人 [7][8][10] - 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左焕茸创办 年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研发40余款新品 年产30万件 培训1200余名农村妇女 开发防鼻炎等功能型香包年订单120万元 [9][13] 产品创新方向 - 剪纸领域:开发"剪云裳"剪纸服饰系列 全网播放量140亿次 推出婚庆服装/床品/丝巾等100多款产品 首秀视频点击量超500万次 [11][12] - 香包领域:设计"巳巳如意"生肖蛇香包销售1万多个 融合醒狮帽与蝙蝠纹样 在深圳展销快速售罄 [13] - 皮影领域:开发皮影床头灯(单价600-700元)、书签、耳坠等文创产品 获得两项专利 计划拓展家装挂件市场 [14] 产业支持体系 - 政府举办19届香包民俗文化节 推动文旅融合 2008年建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7] - 建立数字化传播体系 通过驻美使馆活动展示剪纸/皮影技艺 吸引大量国际受众 [1][2] - 实施"非遗+"融合战略 推动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 形成设计-生产-销售完整产业链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