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
搜索文档
非遗扬帆,陕西故事“出海”
陕西日报· 2025-10-05 07:32
行业国际拓展 - 陕西非遗通过中国国际时装周、大阪世博会、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及马来西亚春节庆典等国际平台进行展示与传播 [1][2][3][4][5] - 安塞腰鼓表演团队第三次赴德国参加法兰克福“欢乐春节”文化活动并获得当地观众喝彩 [4] - 陕北秧歌、陕北说书、陕北民歌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华美食‘秦唐盛宴’马来西亚巡礼”活动中同台展演 [5] 产品创新与跨界合作 - 羌绣服饰与文创产品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亮相,产品销往中国16个省市及斯里兰卡等6个国家和地区 [2] - 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王怡璇融合中国传统门神元素与日本IP Hello Kitty创作创新年画,并与京东、腾讯“华夏”手游等公司合作 [3] - 曲艺家熊竹英在澳大利亚演出中将陕北说书《黄风起兮》与现代IP结合,引发海外观众热烈反响 [5] 产业规模与社会影响 - 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建立10个传习基地、6个合作社,带动1700余名妇女就业 [2] - 榆林市横山区举办“老腰鼓非遗进校园”活动,5000名学生参与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实现从被动传承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4] - 横山老腰鼓曾亮相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中国—中亚西安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场合,并赴德国、韩国进行文化交流 [4]
文旅部: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16:54
非遗保护机制与氛围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31个省(区、市)出台地方非遗保护法规,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2] - 全国设立270多个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及人文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2] - 非遗有机融入现代生活,元宵赏灯、重阳登高等习俗增强节日仪式感,八段锦、太极拳成为大众锻炼养生方式 [2] 非遗传承实践与教育 - 推动传统传承与现代教育体系结合,全国100余所高校设立非遗保护本科专业和相关研究方向 [2] - 200余所高校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超过10万名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 [2] - 非遗传承年轻化、生活化、时尚化趋势明显,年轻人及外国友人参与古琴、昆曲、汉服、鱼灯等活动 [2] 非遗产业经济与社会效益 - 文旅部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1][3] - 非遗消费潜力释放,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时尚”深度融合,如游陕北看秧歌、到贵州听侗族大歌、去自贡赏灯会 [3] - 海南黎锦、庆阳香包等案例显示非遗成为地方名片,有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3]
这个博物馆“可听”
新华社· 2025-08-17 15:33
博物馆概况 - 陕北民歌博物馆位于陕西省榆林市 于2018年5月对外开放 以抢救 保护 传承 弘扬陕北民歌为宗旨 [1] - 博物馆采用传统与现代展示手法有机结合的新颖展览方式 通过移步换景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感受高亢嘹亮或奔放悠扬的歌声 [1] - 通过演唱者现场表演为观众带来听觉盛宴 实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目标 [1] 民歌类型与特色 - 劳动号子是陕北民歌音调最早的根源和基础 包括打夯号子和船工号子 具有律动性强 节奏感强特点 用于增加干劲 协调劳动和相互鼓励 [3] - 榆林小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合江南丝竹韵律与陕北民歌小调 经南北交融合流而成 体现水乡温婉与黄土地血脉的结合 [5] - 陕北秧歌通过"一串铃 十盏灯 里十二莲灯外八角"等花样场图展示民间歌舞艺术 舞者衣着鲜艳 配乐锣鼓喧天 [5] 曲艺形式与现代表达 - 陕北说书源起于明清 使用三弦和甩板乐器 以"九腔十八调"著称 通过爆火游戏《黑神话:悟空》实现强势出圈 [7] - 经典歌曲《东方红》套用陕北民歌《骑白马》曲调 春晚《春节序曲》由李焕之从陕北民歌汲取灵感创作 [8] - 陕北民歌从草根文化登上专业舞台 走出黄土地唱响大江南北 在创新中发展并打造文化新天地 [8] 文化传承与发展 - 博物馆通过老腔孕育新声和新苗茁壮成长的方式 实现曲调代代相传和文化生生不息 [8] - 陕北民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 正迎来新的价值认同和广泛传播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