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成果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武汉国资探路“四型资本”,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高速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5:29
武汉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武汉发明专利授权量2.52万件,显著高于合肥的1.74万件,但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仅微弱领先合肥(23.7% vs 22.3%)[1] - 三大断层制约创新:教授因职称考核压力与产业化风险不敢创业,学生因早期项目高风险长周期没钱创业,实验室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转化落地难[1] - 武汉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709.11亿元,显著低于深圳同期突破1万亿元的水平,反映本地市场主体实力不足[5] 武汉投控集团创新举措 - 设立湖北首支"武创星·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出资2亿元,存续期10年,聚焦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2][3] - 上线"在校高校师生成果转化专区",构建数字化平台支撑,已吸引武汉大学等五所高校入驻,设置AI助手等6个直通车功能[2][6] - 发布"技术经理人合伙人计划",首批聘任5位资深技术经理人,构建"需求挖掘-精准匹配-转化落地-价值反哺"科创智链[6][7] 双创基金运作特点 - 定位"四型资本":早期资本(种子期介入)、耐心资本(10年存续期)、大胆资本(设置绿色通道提速决策)、友好资本(不设强制回购对赌条款)[3][4][5] - 针对高规格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免除专家评审和尽调流程,实现快速决策及时注资[4] - 已与莫雷光电、沉睡科技等六家高校创业团队签署投资意向书,启动"十亿润苗"计划[2] 生态体系建设 - 推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从"唯论文、唯职称"向注重"产业价值、成果转化"转变[7] - 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国资引领、市场跟进"良性循环[7] - 构建"资本+服务+生态"三位一体赋能体系,系统解决科研成果"空心化"问题[6][8]
上海徐汇发布区域发展重点项目:“科创绣带+文化高地+人民城市”
新华财经· 2025-07-01 01:39
科创绣带 - 上海徐汇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2] -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推动政府、企业、高校、资本等多方协同发力,为产业发展打造"热带雨林"式生态体系 [2] - 推出"企事快办"工作机制,构建覆盖全区4.6万法人主体的高效服务网络,依托城运派单系统开发二维码,建立分级分类快速响应和限时办结机制 [3] - 开展"AI+垂类场景应用"项目,在15个重点领域建设上海市级赋能和应用示范基地,已开展10余场场景活动,参与30余个市级标杆场景重点项目立项,总投资额近10亿元 [3] - 成立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挂牌建设19个高质量孵化器,筛选储备待转化成果218个,促成10余个成果与区内企业合作转化 [4] 文化高地 - 徐汇区集聚30余家文博场馆资源,依托"光启博物馆联盟"平台开发40余个研学课程、10余条多馆联动研学线路 [5] - 发布游戏产业"全程陪跑"项目,联动20余个区级部门及20余家专业服务机构,为游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5] - 联动漕河泾开发区、中国音数协游戏博物馆及米哈游、鹰角等区域游戏企业,形成政企资源协同机制,目前孵化器在孵和储备企业30余个 [5] 人民城市 - 徐汇区持续改善城区环境,实施美丽街区和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推动优质服务直达基层 [6] - 湖南街道等深耕"街区治理力工程",优化治理共同体、深化发展共同体、扩展区域共同体,实现"三区共治" [6] - 东湖路-延庆路街区打造"潮玩乐活"街区,形成"精品零售+特色餐饮+文化体验"业态架构,营造"梧桐树下、海派肌理、潮流基因"独特氛围 [7]
成武农商银行解决融资痛点助力科创企业“拔节生长”
齐鲁晚报网· 2025-06-30 19:35
金融支持科创企业 - 成武农商银行通过信贷支持当地科创企业,解决流动资金不足问题,例如某生物科技公司获得360万元贷款用于设备升级和原材料采购[1] - 该生物科技公司年产能包括200万把医用肠衣和8000亿单位粗品肝素钠,产品应用于外科手术和抗凝血药物领域[1] - 另一家医疗器械公司获得700万元贷款用于生产线改造和原料采购,成功转型至健康食品和医疗美容领域[2] 企业转型与市场拓展 - 医疗器械公司通过"直播电商+分销合作"模式拓展市场,与连锁药店和医美机构建立合作关系[2] - 公司拥有6万平方米厂房,配备十万级洁净车间、万级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生产医用耗材畅销海内外[1] 金融服务机制创新 - 成武农商银行建立"三项机制":专属通道(名单制管理、绿色通道)、专项产品("人才贷""科技成果转化贷"等)、贴心伙伴(精准解决融资痛点)[2] - 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可获得快速审批、额度提升和利率优惠[2]
当前科技金融发展的挑战与策略
金融时报· 2025-06-30 11:18
科技金融的重要性 - 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如AI技术有望为全球经济贡献约7万亿美元价值[2] - 大国竞争的焦点是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各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以争夺科技制高点[3] - 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需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4] - 科技金融通过资本配置为技术资本提供孵化温室,加速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进程[5] 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 - 创业投资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2024年早期投资占比达67.43%[7] - 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586家,A股市值合计6.80万亿元,债券市场"科技板"首批计划发行超3000亿元[8] -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3.3万亿元,同比增长24%,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6.3万亿元[9] - 2024年上海科技保险保费收入50.6亿元,全国科技保险保费收入388亿元,风险保障规模超7万亿元[10] 科技金融面临的挑战 - 早期科创项目识别能力薄弱,技术专业性强且缺乏跨领域人才和有效识别机制[11] - 耐心资本体系培育不足,科技研发高投入、长周期特性与民间资本逐利性相悖[12] - 政府资本投资面临追责机制与退出机制双重困境,影响投资可持续性[13] - 政府投资撬动民间资本困难,资本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且国有资本对民间资本形成挤出效应[14] 科技金融政策建议 - 构建跨领域评估人才网络和数智化评估工具,完善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闭环[15] - 培育耐心资本需政策引导、多元主体协同、市场化运作与生态协同[16] - 构建"投退闭环"机制,国有资本"后端托底"并强化风险管理与激励机制[17][18] - 优化投资环境需增强政策引导、优化竞争格局、完善服务体系[19] - 体制机制创新需差异化布局科技金融资源,构建全周期动态监测框架[20]
江苏“J-TOP创新挑战季”启幕科技成果转化主打“合力赋能”
新华日报· 2025-06-25 07:18
生物医药产业专场活动 - 江苏省"J-TOP创新挑战季"生物医药产业专场活动在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举行,聚焦企业技术需求对接、科研成果展示及政策服务宣介 [1] - 南京科络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苏曼等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布技术需求,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学者介绍待转化科研成果 [1] - 南京市科技局重点推介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措施,技术经理人在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分中心实施转化项目可获每人每年最高5万元奖励 [1] 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 - 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设立5亿元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基金,存续期15年,专注投资关键技术及原始创新项目,覆盖高校师生、科创公司等多类主体 [2] - 南京银行江北新区分行推出"研发管线贷",为小微企业提供最高2000万元授信额度,已落地5户企业 [2] - 江苏省"成果拍卖季"和"J-TOP创新挑战季"两大品牌活动今年将举办12场线下专场,由多部门联合推动 [2] 政策与服务创新 - 高校事业身份技术经理人注册分中心后可享受市场化奖励政策,强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四大产业领域转化激励 [1] - 南京市通过技术经理人机制联动高校与企业,加速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及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技术落地 [1]
深耕北京科技金融主阵地 银行加力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支持
贝壳财经· 2025-06-23 18:53
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 一季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达3.33万亿元 同比增长24% 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7.1个百分点 [1] - 银行服务从单纯依赖财务报表转向创新化方案 通过集团协同生态提供多渠道金融服务 [1] - 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尚未实现规模产业化的硬科技初创企业 设计适配产品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1][3] 北京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特点 - 北京凭借高校资源密集和科技企业集中优势 成为银行服务硬科技的核心区域 [4] - 多家银行选择北京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贷的先行试点地区 [4] - 中信银行调整信贷逻辑 弱化财务指标评估 强化科研成果 科研能力 团队背景等要素 [4] 银行服务模式创新 - 中信银行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贷产品 为鑫华储提供500万元授信 支持专利质押增信方式 [6] - 银行突破传统担保限制 接受纯信用或实控人担保等类信用方式 [4] - 服务范围从信贷扩展到综合金融 整合证券 信托 保险 资管 基金等牌照资源 [5][7] 科技企业融资痛点与突破 - 硬科技企业面临"死亡之谷"挑战 资金来源是成果转化主要障碍 [3] - 华视诺维等企业技术领先但缺乏银行授信认可 融资结构过度依赖股权 [2][3] - 银行理财子公司通过债券 非标债权 ABS 可转债等工具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 [7] 典型案例分析 - 华视诺维研发脉络膜上腔给药装置 技术领先但面临融资瓶颈 [2][3] - 鑫华储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果转化代表 技术潜力大但尚未产生销售收入 [5][6]
郑州大学科创基金启动
FOFWEEKLY· 2025-06-23 17:59
环郑大科创圈建设 - 郑州大学启动"环郑大科创圈"建设 旨在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 培育新质生产力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 科创圈将构建集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 企业孵化 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 打通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链条 [1] - 学校聚焦"两高四着力"战略 通过开放融合理念推进科创圈建设 包括高效能运营基金 高质量转化成果 高水平营造生态 高标准引育人才 [1] 科创基金启动 - 现场启动郑州天健英才创业投资基金 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郑州大学眉湖科创基金 总规模达5.5亿元 [1] - 基金运营将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产业对接 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发布"1+3+16"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制度保障体系 革新管理体制 推动机制耦合 [2] - 11项重大成果转化与职务科技成果赋权项目完成签约 覆盖生物医药 新材料 电子信息 高技术服务领域 合同总额1.1亿元 [2] - 14支科研团队通过路演展示创新成果 突出技术先进性与市场潜力 搭建产业合作对接平台 [2] 科研突破方向 - 郑州大学在基础研究 平台建设 成果转化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 坚持"四个面向"科研导向 [1]
实探|一笔银行授信,缘何成“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支点?
证券时报网· 2025-06-21 16:02
科技金融政策导向 - 科技金融首次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被提出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强调金融力量助推科技成果转化[1] - 金融机构需"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引导资金流向早期科技企业[2] - 银行将服务范围从传统产业延伸至高校院所等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2] 银行创新产品实践 - 中信银行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贷",弱化财务指标,聚焦技术来源、科研团队等非财务因素[6] - 产品接受纯信用或实控人担保,不强制要求抵押,2024年6月试点以来已服务30余家科技企业[6][7][9] - 北京作为先行试点,因高校和科技企业集中优势[5] 典型案例分析 华视诺维 - 获中信银行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解决商业化前资金缺口,授信审批周期2个月[7] - 企业由北京协和医院与清华大学孵化,拥有国内外近百项专利,承担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7] - 研发眼科伴随诊断体系与脉络膜上腔给药系统,技术可实现复杂眼科病症治疗突破[2][3] 鑫华储科技 - 获500万元授信,首次采用专利质押增信,通过"1+2"快速通道审批[1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果转化企业,专注锌镍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应用于分布式光伏调峰[9][10] - 当前融资结构依赖股权融资,银行介入填补资金断点[12] 综合金融服务模式 - 中信银行联合集团内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资源,提供"投贷联动+债券融资+产业撮合"一站式服务[14] - 联合光伏案例中,信银理财提供4亿元理财非标债权增量融资[14] - 推出"启航计划",目标三年内支持1万家硬科技企业完成从0到1突破[14] 行业服务能力要求 - 银行需具备首创技术评估能力,包括行业背景、市场需求、资金规划等研判维度[8] - 客户经理需兼具情怀与专业能力,承担类似"风险投资人"角色[7][8]
实探|一笔银行授信,缘何成“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支点?
券商中国· 2025-06-21 15:15
科技金融政策导向 -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将科技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 [1] - 金融机构需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破解"科研强、转化弱"难题 [4] - 银行资金需流向有发展潜力的早期科技企业,成为其成长关键力量 [4] 银行创新实践 - 中信银行重点锚定高校院所、医院等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 [5] - 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贷"产品,弱化财务指标,关注技术水平和科研团队 [12] - 担保方式创新:接受纯信用或实控人担保,不强制要求抵押 [13] - 北京作为先行试点,2024年6月推出后已服务30余家科技企业 [11][18] 典型案例分析 华视诺维 - 眼科精准诊疗企业,研发伴随诊断体系与脉络膜上腔给药系统 [7][9] - 取得国内外近百项专利,承担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4][15] - 2024年底获中信银行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无重资产抵押 [14] - 资金用于推进产品进入"中美双报"审批流程和商业化落地 [15] 鑫华储科技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果转化企业,专注锌镍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 [19] - 采用无隔膜设计、环保电解液,在分布式光伏领域具技术优势 [19] - 获中信银行500万元授信,首次采用专利质押增信方式 [22] 综合金融服务 - 中信银行构建"投贷联动+债券融资+产业撮合"一站式服务 [25] - 为联合光伏提供4亿元理财非标债权增量融资额度 [25] - 推出"启航计划",三年内支持1万家硬科技企业完成从0到1突破 [26] - 服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设备采购租赁融资、项目建设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 [24]
武汉首提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两年培育500家上市后备企业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6-19 16:06
6月19日,武汉首次对外宣布,将以"股权投资做引导、债权融资做增信、多层次资本市场公开募资做培 育"为思路,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 根据《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 案》),到2027年末,设立各类科技金融专营机构50家以上,股权投资基金规模3000亿元以上,培 育"金种子""银种子"企业500家以上,基本形成与科技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科技金融国家政策红利聚集武汉 当前,国家科技金融政策正在向武汉聚集。 去年9月,武汉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批银行股权直投试点城市;今年3月,武汉获批适度放宽科技型企业 并购贷款政策试点;5月,武汉又被纳入全国债券市场"科技板"重点支持的10个地区。 今年5月,国家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的若干政策举措,重点支持部分地区先行先试 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武汉作为中部唯一入选城市,站上了政策风口。 "十四五"以来,武汉已累计新增上市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10家,超过以前 历年之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0%,是整体贷款增速的2.5倍;2024年全市私募基金投资增 速全国第二、募资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