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

搜索文档
科技服务业营收、拉动力“双第一” 科技创新成朝阳区新动力
北京商报· 2025-09-12 23:25
经济表现与规模 - 2024年上半年GDP实现4620.1亿元 同比增长5.1% 占全市18.5% [1] - 实际使用外资始终位居全市前列 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市首位 [1] -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53.8亿元 2024年上半年完成1295亿元 占全市比重约20% [3] 产业结构与创新驱动 - 信息服务业跃升为全区第二大支柱行业 2024年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合计GDP占比达23.7% [3] - 信息服务业GDP增加值贡献率达32.3% 位居各行业首位 [3] - 上半年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合计占比25.8% 较"十三五"末提升7.2个百分点 增长贡献率超30% [3] - 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规模及拉动力实现全市双第一 [3] - 推行"商务+科技"双轮驱动 聚焦人工智能、数字安全、产业互联网领域 [2] - 打造全国首个数据商务区 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商务生态体系 [2] 国际化资源集聚 - 汇聚近100%外国驻华使馆 90%外国驻京新闻媒体 80%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 70%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65%外资金融机构 [1] - 设立国际融商服务中心和外资综合服务站 建立北京市首个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 [1] - 外籍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等70个事项可一站办理 打造全国首个"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 [1] 消费业态与空间布局 - 构建"一纵一横一核"消费版图:纵贯地铁14号线商业带 横跨亮马河文化经济带 建设CBD×三里屯国际消费体验区 [4] - "十四五"以来京东MALL、太古里西区等31个商业设施亮相 规划建设万象城、INS新乐园、太古坊等特色地标 [4] - 高品质商圈和"夜京城"地标数量占全市近一半 [4] - 茶馆、咖啡馆、米其林餐厅、黑珍珠餐厅分别占全市30%、50%、60%、70% [4] - 首店及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均占全市50% [4] 创新成果与人才储备 - 五年形成87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其中15项全国复制推广 9项全市复制推广 [2] - 连续十三年举办朝阳国际人才创业大会 人才资源总量达156万人 占全市20% [2] - 未来五年预计新增170余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空间 [2] 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 依托近百家影院和演艺新空间 13处奥运及大型体育场馆 实施"文旅+百业"八项政策 [4] - 打造国际灯光节、茶香文化节、亮马河醒春启航、金盏速度节等标志性活动 [4] - 演艺、票根、水岸、假日经济发展提速 形成文化"出海"新范式 [4]
2025服贸会 | 科技服务业营收、拉动力“双第一” 科技创新成朝阳区新动力
北京商报· 2025-09-12 22:42
经济表现与规模 - 2024年上半年GDP实现4620.1亿元 同比增长5.1% 占全市18.5% [1] - 实际使用外资居全市前列 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市首位 [1]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3年完成2653.8亿元 2024年上半年达1295亿元 占全市20% [3] 产业结构与创新驱动 - 信息服务业与科技服务业合计GDP占比达23.7% 信息服务业成为第二大支柱行业 [3] - 信息服务业GDP增加值贡献率32.3% 位居各行业首位 [3] - 推行"商务+科技"双轮驱动 聚焦人工智能/数字安全/产业互联网领域 [2] - 打造全国首个数据商务区 建立新型商务生态体系 [2] - 五年来形成87项改革创新案例 其中15项全国复制推广 9项全市复制推广 [2] 国际化资源集聚 - 集聚近100%外国驻华使馆 90%外国驻京媒体 80%国际组织 70%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65%外资金融机构 [1] - 设立国际融商服务中心 外资综合服务站 建立北京市首个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 [1] - 外籍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等70个事项可一站办理 打造全国首个"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 [1] 消费生态建设 - 构建"一纵一横一核"消费版图:地铁14号线商业带/亮马河文化经济带/CBD×三里屯国际消费体验区 [4] - "十四五"以来新增31个商业设施 包括京东MALL/太古里西区 规划建设万象城/INS新乐园/太古坊 [4] - 茶馆/咖啡馆/米其林餐厅/黑珍珠餐厅分别占全市30%/50%/60%/70% [4] - 首店/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均占全市50% 泡泡玛特等潮玩品牌形成文化出海新范式 [4] 人才与空间资源 - 人才资源总量达156万人 占全市20% [2] - 连续十三年举办朝阳国际人才创业大会 打造高品质国际人才社区 [2] - 未来五年预计新增170余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空间 [2] 文商旅体融合 - 依托近百家影院/演艺空间/13处奥运体育场馆 实施"文旅+百业"八项政策 [4] - 打造国际灯光节/茶香文化节/亮马河醒春启航/金盏速度节等标志性活动 [4] - 高品质商圈和"夜京城"地标数量占全市近一半 [4]
为企业配备服务管家,朝阳区“凤鸣计划”5年助推22家企业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9-12 15:53
新京报讯(记者吴婷婷)为高成长性企业配备"一对一"服务管家、量身定制"成长包",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截至今年,朝阳区"凤鸣计划"推出5 年来,已培育出22家上市企业、4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朝阳区企业镁佳科技的工程师正在进行车驾智能的研发。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自从搬到朝阳区后,我们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业绩几乎每年都会翻倍。"天创信用CEO李文贤介绍,刚搬到朝阳区时,企业缺乏资金,朝阳区政府给 企业推荐了很多银行,帮助企业获得第一笔贷款。当年,该企业还依托朝阳区数据要素综合服务平台获批1000万元授信额度,为后续发展储备了资金保障。 朝阳区还为入选"凤鸣计划"的企业配备专属管家,每次有新的惠企政策出台,管家都会第一时间推送给企业,并配上政策解读和申报指导。 如何认定凤鸣企业?朝阳区研究形成了筛选入库评价体系,主要围绕企业经营实力、市场认可程度、科技创新能力、获奖及合规情况等四个维度,进行综合 评价。首批凤鸣企业在行业上重点选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科技服务业等十大高精尖产业,以及文化科技、新消费、新金融等具有朝阳特色的融合 业态。 记者了解到,2020年9月"凤鸣计划"出台以来,该 ...
朝阳区“两区”建设以来新设外企2398家,占全市28.4%
新京报· 2025-09-10 20:20
政策创新与制度成果 - 推动150余项先行先试改革试点政策实施 [1] - 累计形成87项制度创新成果 [1] - 15项原创性改革举措全国复制推广 9项全市复制推广 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1] 外资企业与金融业发展 - 累计新设外资企业2398家 占全市总量28.4% [1] - 金融机构总数突破1800家 其中外资(合资)机构近400家 占全市65% [1] - 自贸试验区落地16家自贸专营银行及全市首家专营证券、保险机构 [1] - 2024年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877.1亿元 同比增长14.1% [1] 商务服务业建设 - 成立人力资源服务出口联盟支持机构国际化发展 [2] - 建设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核心承载区 组建法律人才库 [2] - 集聚商业服务业机构超5万家 [2] - 2024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4% 总量占全市40% [2] 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 - 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近700家 元宇宙产业链企业超1400家 [2] - 信息服务业跃升为全区第二大支柱行业 [2] - 科技服务业拉动力居全市第一 [2] 重点园区建设 - 自贸区朝阳组团在全市21个重点园区评价中排名第一 [2] - 中关村朝阳园构建"一产业一园区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生态格局 [2] - 围绕细分产业领域推进建设20余个特色园区 [2]
宁新携手共拓阿拉伯国家市场—— 让更多好物尽显国际范儿
经济日报· 2025-08-29 06:08
新疆特色产业展示 - 新疆组织14个地州市52家重点企业参展 带来近千种优质特色产品[1] - 天山纺织展示羊绒制品 塔城可安可科技演示巡检机器人智能识别技术[1] - 新疆商贸物流集团展示国际物流枢纽建设蓝图 中粮屯河番茄制品等特色美食受关注[1] 企业产品与技术发展 - 新疆蓝山屯河型材有限公司推出PVC发泡地板 属于绿色环保产品且隔热性能提升[2] - 公司产品标准持续提升并与国际接轨 节能产品已在多国实现良好应用[2] - 中国彩棉集团公司展示全产业链可控彩棉产品 实现彩棉由陆地棉向长绒棉品种改良[2] 区域产业合作与升级 - 宁夏与新疆在能源、交通、农业、生态等多领域合作持续深化 包括疆煤入宁和疆棉织霓裳等项目[2] - 宁夏富杨食品公司对产线技术改造 增加黄油产线并调整稀奶油产线以降低能耗并提升产量[3] - 企业通过科技投入研发高附加值乳制品 如黄油和稀奶油 以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3] 国际市场拓展 - 新疆企业通过博览会寻求阿拉伯国家市场合作机遇[1][2] - 两地企业依托优质产品共同开拓阿拉伯国家市场 合作前景广阔[3]
前海15载,现代服务业助力“中国智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09:41
前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成就 - 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91亿元、税收收入892亿元,分别为2010年成立初期的117倍、93倍和171倍 [4] - 2024年上半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952.6亿元,同比增长8.6%,占服务业84%及GDP的65.5% [4] - 现代服务业企业总数达12.48万家,水平比肩全球服务业先进地区 [4] 科技服务业转型升级 - 科技服务业从配套支撑升级为产业链价值中枢,前海提出2027年底前实现研发中心突破100家且外资占比超30%的目标 [6][7] - 2024年1-10月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9.6%,前十强企业营收61.9亿元且增长37.1% [10] - 小马智行在前海实现全国首个一线城市中心城区Robotaxi 7×24小时运营 [7][8] 新兴产业集群建设 - 大铲湾片区形成"具身智能港"产业集群,银河通用投资10亿元建设人形机器人研发中心,戴盟机器人设立全球总部 [10] - 深圳推出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创新,允许外籍科学家担任法定代表人 [10] - 现代服务业占高端装备终端附加值的50%-60% [11] 金融创新与跨境服务 - 前海推出"科技初创通"信贷服务超4100户企业,80%为非政府培育名单企业,信贷投放超55亿元且利率低至3.45% [14] - 微众银行服务个人客户超4.2亿,中小微企业申贷超600万家 [14] - 汇丰银行启用总投资超40亿元的前海办公大楼,东亚银行设立大湾区"策略枢纽"包含证券及金融科技等业务 [15][16] 专业服务与出海支持 - 前海进出口总额7066.5亿元(同比增长42.4%),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超100%) [19] - "前海出海e站通"平台集成70项公共服务,与40个海外园区合作,服务超800家出海企业 [19] - 深圳国际仲裁院受理案件争议金额1423亿元居全球前三,前海法务区汇聚265家法律服务机构 [19] 国际企业布局动态 - 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首个创新中心落户前海,谷歌跨境电商加速中心投入运营支持DTC模式 [18] - 前海港资企业中服务业占比95%,业务从金融物流向科技服务加速拓展 [7]
前海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将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20:18
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 -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023年达1884.4亿元 同比增长7.5% 较2021年接近翻番 [2] - 2024年上半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952.6亿元 同比增长8.6% 占服务业84% 占GDP65.5% [2] - 截至2024年6月集聚现代服务业企业12.48万家 占存续企业58.6% 占服务业企业63.6% [2] 产业体系结构特征 - 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形成系统完备 重点突出 竞争力强的产业生态 呈现高端化 融合深等六大特点 [1][2] - 当前二三产业比例为22:78 突出服务业主导地位 [2] 重点发展领域规划 - 推动信息服务业扩能提质 主攻行业应用软件和新兴软件方向 [2] - 用足"金融支持前海30条"政策 发力新兴金融 跨境金融等四大金融领域 [2] - 提升现代物流业 推动综合保税区提质升级 增强全球物流网络话语权 [2] - 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 强化信息技术 技术转移等核心资源布局 [3] 对外开放与制度创新 - 持续深化金融 数据跨境 医疗等领域制度型开放 [3] - 《前海规划》271项任务已落地99项 占比36.5% 172项加快推进中 [3] - 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105项 连续4年制度创新指数全国第一 [3]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 探索"总部+制造" "链主+配套"等产业合作新模式 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核心区 [4] - 实施CEPA服务贸易协议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推进多领域规则衔接 [4] - 加强与珠江西岸产业协同 增强服务内地 面向世界的辐射带动作用 [3][4]
上半年北京石景山GDP超696亿元 高水平建设首都城市西大门
中国新闻网· 2025-08-22 01:44
地区经济表现 - 2024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6.6亿元 同比增长7.6% 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一 [1] - 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973.8亿元增长至2024年1312.9亿元 实现一年一个百亿台阶增长 [1] - 2021-2024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800亿元 占全市投资总量5.2% [1] - 2021-2023年连续三年投资强度居全市第一 [1]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达7.7% 居中心城区第一 [1] 产业体系升级 - 产业体系由"1+3+1"升级为"2+4+4"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主导产业为信息技术和现代金融两个千亿级产业 [2] - 特色产业包括科幻 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 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 [2] - 未来产业布局未来信息 未来制造 未来健康 未来空间等领域 [2] - 二三产业占比实现从7:3到1:9的结构性反转 [2] 人才发展策略 - 构建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发展政策体系 [3] - 量身定制12条措施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3] - 联手高校打造产教融合示范项目 [3] - 通过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中关村石景山园特色园区双向发力 [3] - 建设北京市E级智能算力高地并打造小试中试平台 [3] 应用场景建设 - 依托服贸会和中国科幻大会打造首钢园示范应用场景核心区 [3] - 推动科幻 医疗 教育 交通 社区治理等典型应用场景和项目群建设 [3] - 建设全域示范应用场景扩展区促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3]
北京朝阳科技服务业实现营收、拉动力全市“双第一”
新京报· 2025-08-07 18:57
经济总量与财政表现 - 2024年GDP突破9000亿元大关达9230.1亿元 占全市18.5% [3] - 2024年上半年GDP达4620.1亿元 同比增长5.1% 占全市18.5% [3] - 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近20% 始终保持全市前列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3年完成2653.8亿元 2024年上半年完成1295亿元 占全市20%左右 [3] 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 - 信息服务业跃升为全区第二大支柱产业 科技服务业实现营收和拉动力全市"双第一" [2][4] - 2024年上半年信息服务业与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合计占GDP比重25.8% 较"十三五"末提升7.2个百分点 [4] - 实施"商务+科技"双轮驱动战略 构建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安全为核心的"3+X"产业创新体系 [6] - 人工智能和数字安全产业均已实现产业链全覆盖 [6] - 文化企业收入2024年占全市15% 文体娱乐业营业收入占全市28.5% [7] - 2024年上半年文体娱乐业营业收入占比提升至全市32.2% [7] 消费与商业建设 - 打造"一纵一横一核"消费版图:14号线商业带/亮马河文化经济带/CBD×三里屯国际消费体验区 [5] - "十四五"以来实现31个商业设施亮相 包括京东MALL/太古里西区 全区商业综合体达110个 [5] - 高品质商圈和"夜京城"地标数量占全市近一半 [5] - 规划建设万象城/INS新乐园/太古坊等特色消费地标 [5] 对外开放与国际化资源 - 汇聚100%外国驻华使馆/90%外国驻京新闻媒体/80%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 [3] - 集中70%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65%外资金融机构 [3] - 年均服务保障国际性会议占全市50%以上 国际展览占全市1/3以上 [3] - 人才资源总量达156万人 占全市20% [7] 城市建设与空间规划 - 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保持千亿元规模 增速始终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3] - 未来可利用产业空间超过1600万平方米 [8] - 通过老旧厂房改造形成百家特色文创园区 其中百亿级园区达5家 [7] - 2000年以来实现117个行政村腾退和27万人安置上楼 [8] 滨水经济与文旅融合 - 打造"两河一带"世界级滨水经济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坝河生态艺术水岸/亮马河文化经济带 [9] - 310公里绿道串联公园商圈住宅区 14.6公里高品质滨水空间焕新亮相 [9] - 规划建设77.4公里滨水慢行系统 实现水网/绿网/路网"三网融合" [9] - 开发坝河15公里游艇航线和亮马河至坝河15公里游船航线 [9] - 引入新浪微博电竞中心/摩天轮等特色商业项目 发展演艺/夜色/游船/赛事经济 [10]
强化产业升级、需求支撑、创新驱动 上海下半年经济任务明确
第一财经· 2025-07-31 22:27
在扩大投资上,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6.2%,全市重大工程完成全年计划 50.9%。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今年上半年上海市经济呈现平稳开局、韧性增长态势,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 任务过半"。 在7月31日举行的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代表市政 府报告2025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总体考虑。 龚正提出,上海着力强化经济运行分析调度,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二三产业协调 发展;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国内大循环深入推进;着力稳外贸稳外资,开放型经济展现韧性。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2.62万亿元,同比增长5.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84.4 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税收收入占比84.9%;6月份上海市制造业PMI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 分别为50和51.5,均回升至扩张区间。 同时,上半年上海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较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 同比增长5.4%,占GDP比重达到79.1%。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政策+活动"带动消费回升,上半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